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事迹材料

2024“两弹一星”元勋黄纬禄事迹(精选5篇)

时间:2024-12-07 事迹材料 我要投稿

“两弹一星”元勋黄纬禄事迹新鲜出炉,黄纬禄为什么能获得两弹一星的荣誉事迹呢?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4“两弹一星”元勋黄纬禄事迹(精选5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公文汇 www.gongwenhui.com

“两弹一星”元勋黄纬禄事迹 稿子汇,范文学习文库

“两弹一星”元勋黄纬禄事迹篇1

20 世纪中叶,新中国面临着严峻的国际形势,国家安全受到严重威胁。黄纬禄毅然投身于导弹研制事业。那时,国内技术基础薄弱,资料匮乏,一切几乎从零开始。但黄纬禄和他的团队没有退缩,凭借着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毅力,在艰苦的条件下开启了中国导弹的征程。 公文汇,办公文档之家

他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无私的奉献精神,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从导弹的总体设计到关键技术的突破,黄纬禄都亲力亲为,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他常常工作到深夜,只为了让中国的导弹能够早日翱翔蓝天。 稿子汇 www.gaozihui.com

在研制过程中,黄纬禄不仅展现出卓越的技术才能,更体现出高尚的人格品质。他尊重每一位团队成员,善于倾听不同的意见,充分发挥大家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他始终强调团队合作的重要性,认为只有团结一心,才能战胜困难。

稿子汇 www.gaozihui.com

黄纬禄的贡献不仅仅在于成功研制出了先进的导弹,更在于他为中国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航天人才。他的言传身教,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科技工作者为祖国的航天事业拼搏奋斗。他是国之脊梁,是中国导弹事业的不朽传奇。他的名字将永远铭刻在中国航天史的丰碑上,激励着我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努力。

“两弹一星”元勋黄纬禄事迹篇2

我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国首枚潜地导弹(潜艇在水下发射攻击地面固定目标的战略导弹)总设计师,中国第一艘核潜艇副总设计师黄纬禄,别名禄丰林,1916年12月18日出生于安徽省芜湖市。

1940年,黄纬禄毕业于南京中央大学;后被分配到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无线电器件厂重庆分厂,历任助理工程师、工程师。1943年5月,在英国标准电话及电缆公司和马可尼无线电公司实习。

1944年,在英国实习期间,黄纬禄险遭德国发明的世界第一代V-1型导弹轰炸。那拖着烈焰的神秘武器所带来的恐怖而强大的威力,在他心里留下了刻骨铭心的烙印。他强烈而清晰地意识到,这股强劲的力量,或许就是将来祖国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重要武器。那时的他就暗下决心:一定要研发出导弹,中国有了这样的“大家伙”、帝国主义就不敢侵犯我们了!

此间,他有机会参观过V-2型弹道导弹。1945年,他进入伦敦大学帝国学院攻读无线电专业,1947年10月回国,在资源委员会无线电公司上海研究所任研究员。

解放后,黄纬禄先后在上海华东工业部电信工业局电工研究所、北京中国人民解放军通信兵部电子科学研究院工作;1954年春,应邀在中南海怀仁堂和军队高级将领一起聆听导弹专家钱学森关于火箭技术的报告。

“两弹一星”元勋黄纬禄事迹篇3

1982年10月的一天,靠近中国的太平洋西部海域吸引了世界各国的目光——中国即将再次进行潜地导弹发射。

发射前最后一晚,黄纬禄巡查了所有环节,确认万无一失。深夜,来自北京的紧急电话将他叫醒:“成功的把握有几成?是否要考虑推迟?”

黄纬禄的思绪回到几天前:第一发导弹试验失败像一座大山压在所有人心头。因要追查责任,研制人员都人心惶惶。

此时,黄纬禄站了出来,“我是总设计师,我负主要责任。大家要认真总结经验,坚定信心,打好第二发!”

卸下了心理包袱,大家将精力集中在查找原因上。很快,分析查找出原因,并采取了改进措施,还为此前一位“背锅”的潜艇操作手“平了反”。

由于迅速查清原因,在禁海公告时间内,争取到宝贵的第二次发射机会。

一定能保证百分百成功吗?

如果按上级要求,中止发射,黄纬禄将不用承担任何风险。但不仅本次发射任务 “泡汤”,在外国卫星和船只的密切关注下,毫无疑问会给国家造成不利政治影响。

夜,如此静谧,只能听到滴答声和心跳声,几次伸向电话机的手又收回来。黄纬禄稳了稳心神,将所有环节和参数在脑海里再次回顾。最终,他镇定地拿起电话报告:“所有问题均已考虑完备,建议按时发射!”

片刻后,他等来了上级回复:“尊重第一线同志的意见。”

10月12日下午,海面上一条喷火的“蛟龙”跃出水面,稳稳地直飞蓝天。

“弹头命中预定海域!”

十年磨一剑,我国第一代固体潜地导弹终于成功了!也加快了我国拥有完整二次核打击能力的步伐。

“两弹一星”元勋黄纬禄事迹篇4

黄纬禄(1916年12月18日—2011年11月23日),出生于安徽芜湖市,是中国著名的火箭与导弹控制技术专家,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之一。被誉为“巨浪之父”、“东风-21之父”、“航天老总”,黄纬禄是中国导弹事业的开拓者之一,其一生是对科学的执着追求和为国家发展不懈奋斗的生动写照。

1916年12月18日,黄纬禄出生于安徽省芜湖市。父亲黄藻(又名黄慎闻)是清朝秀才,曾任小学教员,对子女要求严格,注重教育。黄纬禄童年就读于芜湖市芜关小学,后入芜关中学读初中。1933年8月,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江苏省省立扬州中学高中部。1936年8月,考取南京中央大学电机系无线电专业。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后,随校搬迁至重庆。1940年8月,毕业获工学士学位。后被分配到资源委员会无线电器件厂重庆分厂,历任助理工程师、工程师。1943年5月,黄纬禄赴英国标准电话及电缆公司和马可尼无线电公司实习。1944年,他在英国实习期间,险遭德国发明的世界第一代V-1型导弹轰炸,幸免一劫,还参观过V-2型弹道导弹。1945年,考入英国伦敦大学帝国学院无线电系,攻读研究生。1947年9月,以《双路无线电通信》的论文毕业获硕士学位。同年10月回国,在资源委员会无线电公司上海研究所任研究员。

1949年5月至1952年9月,黄纬禄在上海华东工业部电信工业局电工研究所任研究员。1952年10月,调北京中国人民解放军通信兵部电子科学研究院,任研究员。1956年春,应邀在中南海怀仁堂和军队高级将领一起聆听导弹专家钱学森关于火箭技术的报告。1957年12月,转入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二分院,担任多种液体弹道导弹型号的副总设计师兼控制分系统主任设计师,主持控制分系统的研制工作。1965年,国防部五院改为第七机械工业部,二分院第一设计部划归七机部一院第12所,黄纬禄历任研究所所长、总体设计部主任、第一和第二研究院副院长、七机部总工程师等职务。

“两弹一星”元勋黄纬禄事迹篇5

黄纬禄是自动控制、火箭技术专家。生于安徽芜湖,1940年毕业于中央大学电机系。1947年获英国伦敦大学帝国理工学院硕士学位。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87年当选为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

曾任资源委员会无线电公司上海研究所研究员、北京通信兵部电子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国防部第五研究院设计部主任、七机部第一、二研究院副院长、七机部总工程师、航天部科技委副主任、第二研究院科技委主任(兼)、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高级技术顾问、研究员等。中国固体战略导弹的奠基人。1957年后主持液体战略导弹控制系统试制及改型设计,解决了远程多级火箭液体晃动、弹性弹体稳定、级间分离及各种制导、稳定方案的理论和工程技术问题;20世纪70年代后主持研制潜地和地地固体机动战略导弹获得成功,突破了水下发射、三轴稳定平台在运动基座上的调平及瞄准、导弹射击诸元的适时计算和装订、陆上机动车的研制发射等系列关键技术。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求是基金会杰出科学家奖、1999年“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巨浪一号”潜地固体战略导弹发射试验的成功,标志着我国成为具有自行研制潜地导弹和水下发射战略导弹能力的国家,大大提升了我国的战略威慑能力和大国地位。

几十年来,黄纬禄始终隐姓埋名,与世无争,直到默默走完他95岁的人生,外界也鲜有人知。在人生的最后时刻,黄纬禄曾深情地说:“如果有来生,我还愿意搞导弹研究。”他铸造的导弹武器,已成为国之剑;他留下的崇高精神,已化作剑之魂。

内容仅供学习,如需复制请赞助VIP会员,赞助后即可全站范文免费复制!


赞助会员请点击:开通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