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弹一星彭桓武的事迹新鲜出炉,彭桓武是怎样的科学家?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4两弹一星彭桓武的事迹(通用5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稿子汇,范文学习文库
稿子汇,范文学习文库
两弹一星彭桓武的事迹精选篇1
1961年4月彭桓武调到第二机械工业部北京第九研究所(1964年2月改为第九研究院),顶替已撤走的苏联专家负责核武器理论研究设计工作。他到所时正值原子弹设计的探索阶段。虽然原子弹这个名词大家都很熟悉,但由于美、苏等国高度保密,原子弹的详细物理过程需要我们自己摸索。当时唯一可供参考的内部资料是苏联总顾问向我国二机部部长介绍情况时的一份有关原子弹的极其简单的口授记录。因此,我国科学家只能自力更生、独立探索。
公文汇,办公文档之家
彭桓武首先自己动手来剖析并展现原子弹的运动过程和规律。他大力提倡“粗估”的工作,即用最普通的计算尺,把整个原子弹的动作过程粗略地一步一步算出来,从而在头脑里形成一幅完整的图像。这岂是一项容易的工作!彭桓武以其坚实的物理基础和深厚的数学功力,硬是把这组非线性偏微分方程简化成一套常微分方程组,在几位青年同志的协助下,用最简单的计算工具——计算尺把原子弹的整个过程粗线条地描绘出来了。他把原子弹运动过程划分为几个阶段,并且对其中几个关键时刻加以命名,进行物理分解研究,然后给年轻人讲课,让更多人熟悉这些内容,进行研究。在研究与点火有关的冲击波聚焦出中子的物理问题时,他巧妙地把复杂的不定常流体简化为定常流处理,图像十分清楚,得出了很好的结论,给当时参加这一研究工作的同志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
公文汇 www.gongwenhui.com
1964年10月原子弹爆炸成功,九院立即转入了氢弹的探索工作。彭桓武把氢弹作用过程分成若干阶段的物理问题供大家研究。彭桓武当时是主管理论部的九院副院长,与大家一起,发表他对氢弹原理的看法,与大家一起讨论。一次在一个会议室里,彭桓武在黑板上写他的计算结果和看法,讲完后想退回到他原来座位上去,但意犹未尽,一边退一边面向黑板继续讲,结果原来的椅子已被专注听他讲的王淦昌不经意地动了一下,彭桓武差一点坐了个空,可见当时讲的人和听的人都沉浸在专注思考的气氛中。在众多的集体讨论中,提出了不少有启发性的想法。
公文汇 www.gongwenhui.com
两弹一星彭桓武的事迹精选篇2
清华园的学习,对彭桓武来说,不仅是对自然科学知识的探索,“自强不息”的校训还时刻激励着他要发愤图强,担起挽救民族危亡的重任。在这样的环境下,彭桓武养成了好学深思、追求真理、开拓创新、不怕吃苦的品质。这为他将来带领科研团队攻克难题,以自然科学报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彭桓武的学术能力、理论修养赢得了导师玻恩、薛定谔的多次赞赏。玻恩说:“他比其他学生聪明能干,好像什么都懂、什么都会。” “他永远朝气蓬勃,乐观向上。”薛定谔在给好友爱因斯坦写信时提到:“简直不可相信这个年轻人学了那么多,知道那么多,理解得那么快。
“只要看到国家有需要,在任何困难的条件下,他一定义无反顾地去做。彭先生是我国核物理理论、中子物理理论以及核爆炸理论等各种理论的奠基人,差不多所有这方面的后来工作者,都是他直接或者间接的学生。”周光召说,“彭先生是新中国理论物理发展的第一人,是这个方面没有争议的创始人或领导者。”
这14个字,饱含了彭桓武对核武器事业经验的总结:“不迷信国内或国外的权威,不屈从。主要是靠集体的实践为基础,用民主讨论的方法,来让大家吸收并消化,是集体创造成果,使每个人都能发挥积极性,再实践、再创造。当然,集体也有个领导核心,经常研究进展,明确目标分解课题,组织各方面的研究工作和协同,达到各个击破的目的,还要注意到纵深配备。按照‘集体、集体、集集体’的方法去做,成果自然就‘日新、日新、日日新’了。”
两弹一星彭桓武的事迹精选篇3
有人对“两弹一星”元勋的个人经历进行过研究,发现他们的成就与家庭背景有很大关系。在23位元勋中,有12人的父辈获得过国内外大学以上学历,7人有中学学历,2人是前清秀才。父辈们如此高的学历,在满目疮痍的旧中国实属罕见。更加深入的调查还表明,23位元勋在成长过程中,大多接受过来自父辈的家学蒙养。从长春走出去的“两弹一星”元勋彭桓武,其父亲彭树棠就曾到日本留学,后来在民国时期担任长春县知事,对他的成长影响较大。
彭树棠,字华清,1873年生于湖北麻城,晚清举人。由于品学兼优,彭树棠于1897年被湖广总督张之洞选派到日本早稻田大学法政专科学校学习,回国后曾任湖北师范庚壬堂监学。1904年日俄战争在我国东北爆发后,双方都企图在中国攫取更大利益,致使东北边务繁重复杂。为此,“娴熟日语,精通法学”的彭树棠被调任延吉边务公署参事兼延吉开埠局坐办,掌管涉外事务。彭树棠到任后恪尽职守,“对延吉边界日俄的屡次挑衅都帷幄智御,消患于无形”,从而得到边务总督吴禄贞的重用,并由延吉巡抚陈中丞保升同知。
民国建立后,彭树棠虽被留用,但降级为长春县知事,可是他毫不气馁,曾手书“衙作禅堂心作佛,民为眷属国为家”悬于堂外,借以明志。彭树棠在长春任职近6年,是长春县知事中任期最长的一位,在治安、市政,特别是慈善方面做了许多事情,被长春人亲切地称为“长春彭”。其间,他也有过升迁的机会,但当他听说要送一笔不菲的银两时,愤然辞官,同时写下一首《七律·咏雪》,表达了自己绝不与贪官污吏同流合污的气节。
两弹一星彭桓武的事迹精选篇4
彭桓武的学术生涯始于清华大学,随后赴英国爱丁堡大学深造,师从量子力学的奠基人马克斯·玻恩,获得哲学博士学位。他的研究领域广泛,包括固体物理、量子场论等,并在爱尔兰都柏林高等研究院进行博士后研究,与海特勒和哈密顿合作提出了著名的HHP理论,这一理论在量子跃迁几率和宇宙线现象的解释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1947年,彭桓武回国,积极参与中国的科学研究与教育事业,先后在云南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执教,并参与创办了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为中国核事业培养了大批科技人才。他在中子物理、辐射流体力学、凝聚态物理、爆轰物理等多个领域取得了重大理论成果,对中国第一代原子弹和氢弹的研究和理论设计作出了重要贡献。
彭桓武因其卓越的科研成就和社会贡献,获得了多项荣誉,包括1982年的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85年的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95年的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以及1999年被授予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他的生平事迹不仅展现了一位科学家对科学的执着追求,也体现了他对国家和民族的深厚情感。
两弹一星彭桓武的事迹精选篇5
1915年10月6日,彭桓武出生在吉林长春,他自幼酷爱读书,从小就对算术表现出极高的兴趣和天赋。在4岁上学之前,彭桓武就已经掌握了复杂的四则运算。彭桓武16岁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1935年毕业后进入清华大学研究院学习。
1930年,彭桓武随父兄一起到北京求学。凭着天资聪颖和刻苦勤奋,1931年,彭桓武考入了清华大学,在这里,开始了他与物理的不解之缘,这一年他16岁。1935年,彭桓武大学毕业后,继续在清华攻读研究生,师从周培源学习物理,与王竹溪、林家翘、杨振宁并称为“清华四杰”。
1937年,日寇的侵华活动日益严峻。彭桓武踏上了南下逃亡的道路,除了必要的行李,他还怀揣了一包足够毒死他三次的砒霜,做好了倘若被日本人抓住,决不做顺民的打算。乱世之中,人命如草芥,彭桓武选择宁折不弯,他身上表现出来的“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气节让人敬佩。
1938年,彭桓武在老师周培源的推荐下,考取了中英庚款留学名额,远赴英国爱丁堡大学,跟随马克斯·玻恩从事固体物理、量子场论等理论研究,等待学成归来报效祖国。
1940年和1945年,彭桓武相继取得爱丁堡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和科学博士学位。玻恩曾在给爱因斯坦的信中,称赞爱徒彭桓武:“他总是懂得比别人多,懂得比别人快”。玻恩还将彭桓武推荐到爱尔兰都柏林高等研究所,师从著名教授薛定谔。
1947年,彭桓武到比利时参加会议时,绕道法国巴黎看望钱三强与何泽慧两位科学家。彭桓武和钱三强相约,一定要想办法回国,为祖国做些事情。彭桓武曾写下诗句,表达他立志报效祖国的决心:“世乱驱人全气节,天殷嘱我重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