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事迹材料

2024年钱学森两弹一星事迹概括(必看5篇)

时间:2024-12-07 事迹材料 我要投稿

钱学森两弹一星事迹是怎样的呢?钱学森的事迹同学们想了解哪些?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4年钱学森两弹一星事迹概括(必看5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稿子汇,范文学习文库

钱学森两弹一星事迹概括

稿子汇 www.gaozihui.com

钱学森两弹一星事迹概括【篇1】

大家知道:钱学森被誉为“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是世界著名科学家,空气动力学家,中国载人航天奠基人,中国科学院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他在导弹领域的贡献极其卓越。 稿子汇 www.gaozihui.com

1935年9月起,钱学森先后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加州理工学院学习,留学期间勤奋刻苦,后被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聘为终身教授。 公文汇,办公文档之家

新中国成立后,钱学森克服重重困难回国,投身于新中国的建设。他带领中国科研团队在导弹技术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为中国导弹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使中国的导弹技术在较短时间内取得了巨大成就,极大地增强了中国的国防实力和国际地位。 公文汇,办公文档之家

他创办了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院——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并担任首任院长。

他主持建立了喷气和火箭技术,为中国导弹事业奠定了技术基础。

他参与研制了近程导弹、中程导弹等。

他直接领导了中程导弹携带原子弹的“两弹组合”试验。

他参与制定了中国近程导弹携带原子弹的“两弹组合”试验以及第一个星际航空发展规划,发展和建立了工程控制论和系统学,为中国导弹技术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

钱学森两弹一星事迹概括【篇2】

钱学森于1929-1934年就读于上海国立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1939年,获得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航空和数学博士学位。1947年,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曾任加州理工学院教授兼喷气推进中心主任。1955年10月,钱学森冲破重重阻力回到祖国。1956年,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所长。1957年,补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86年6月,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钱学森开创了工程控制论、物理力学两门新兴学科,为人类科学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钱学森最先为中国火箭导弹技术的发展提出了极为重要的实施方案,并长期担任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技术领导职务,为实现中国国防尖端技术的新突破建立了卓越功勋。他潜心研究的工程控制论、系统工程理论,广泛应用于军事、农业、林业乃至社会经济各个领域的实践活动,在中国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991年10月,钱学森被授予“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被授予一级英雄模范奖章。1999年9月,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钱学森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享誉世界的中国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

钱学森一生做人有四条原则:不题词;不为人写序;不出席应景活动;不接受媒体采访。

“我的事业在中国,我的成就在中国,我的归宿在中国。为社会主义祖国的繁荣与强盛而竭尽全力。”

“我姓钱,但我不爱钱。”

“我个人仅仅是沧海一粟,真正伟大的是党、人民和我们的国家。 ”

钱学森两弹一星事迹概括【篇3】

钱学森(1911年12月11日 - 2009年10月31日),是一位享誉中外的杰出科学家和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他出生于上海,祖籍浙江杭州。钱学森的学术生涯始于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之后他赴美深造,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加州理工学院学习,获得了航空和数学博士学位。

在美国工作期间,钱学森在航空和火箭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成为世界知名的空气动力学家。他参与了多项重要的科学研究,包括高速空气动力学问题研究和薄壳体稳定性的研究。此外,他还开创了工程控制论和物理力学两门新兴学科。

1955年,钱学森克服重重困难回到中国,并立即投身于新中国的建设中。他先后担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所长、国防部第五研究院院长、第七机械工业部副部长等职。钱学森对中国的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特别是在“两弹一星”项目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两弹一星最初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两弹”中的一弹是原子弹,后来演变为原子弹和氢弹的合称;另一弹是导弹。“一星”则是人造地球卫星)。他的工作不仅推动了中国的科技进步,也显著提高了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

钱学森的研究领域广泛,包括应用力学、工程控制论、航空工程、火箭导弹技术、系统工程和系统科学、思维科学和人体科学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等。他的成就获得了国内外的广泛认可,曾获得“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等荣誉称号。

钱学森两弹一星事迹概括【篇4】

1947年,36岁的钱学森成为麻省理工学院最年轻的正教授,世界著名空气动力学家。在空气动力学、固体力学和火箭、导弹等领域取得了不凡的成就。后来还开创了工程控制论、物理力学两门新兴学科,为人类科学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得知新中国成立的消息,钱学森兴奋不已,觉得现在正是回到祖国的时候,美当局知道钱学森要回国的消息后,无理拘押,并限制他回国。

1955年10月,被美国政府监禁长达5年的钱学森经过不屈的抗争,冲破重重阻扰,终于回到了百废待兴的祖国的怀抱。回到祖国他迅速投入到工作中,从成功地指导设计了我国第一枚液体探空导弹的发射,到我国第一个人造卫星的研制成功;从组织领导了运载火箭和洲际导弹研制工作,到我国第一艘动力核潜艇的设计制造,以及我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的成功发射,他始终站在新中国科技事业的最前沿,突破无数科研难题,为新中国的航天事业作出了许多具有里程碑式意义的贡献。

钱学森在学术问题上向来对自己要求非常严格,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的瑕疵。一旦发现有误,他便进行修正,甚至推倒重来,直到最后得到满意的结果为止。1941年,钱学森在美国《航空科学学报》发表关于薄壳非线性失稳理论的科研成果《柱壳轴压屈曲》一文,攻克了这一困扰航空界多年的难题。该文篇幅仅有寥寥10页,极为简明,而他在研究过程中仅编有页码的推导演算手稿就达800多页,其中有些计算数字精确到了小数点后8位,如此繁重的计算在当时是靠拉计算尺得出来的。论文完成之后,钱学森把最后的手稿存放到纸袋里,并在纸袋外面写下了“Final”(定稿)字样。但他立刻想到,人的认识是有限的,真理都是相对的,科学家对真理的探索永无止境。于是,他紧接着又在下面写上“Nothing is final”(永无止境)。寥寥数笔,体现的是钱学森谦虚谨慎、不断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

钱学森两弹一星事迹概括【篇5】

钱学森曾说:“我的父亲是我第一个老师。”父亲钱均夫在花钱给钱学森买书上毫不吝啬,并坚持为儿子挑选图书、画报。钱学森行将离开祖国前往美国求学时,父亲送给他的礼物是一大箱“中华文化丛书”。

钱学森3岁时,因为父亲工作调动,举家从杭州迁居北京。当时钱家的四合院附近住着许多穷困人家。母亲乐善好施,力所能及地帮助这些邻居。钱学森说:“我的母亲是个通过自己的模范行为引导孩子行善事的母亲。”

念小学时,钱学森叠的纸飞机比同学们的飞得又稳又远。钱学森的同学张维回忆:“钱学森叠飞机叠得非常精细,让机身严格对称,折痕又光又平。从这里就能看出,尽管年纪还小,要做什么事的时候,他已经习惯于周密思索,用科学办法达成目的。”

钱学森曾亲笔写下一份珍贵文件,回忆一生中给予他深刻影响的人,总共17位。除了父母和____、周恩来、聂荣臻5位外,其余12人都是钱学森的老师。

钱学森1923年到1929年在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念书。当时的校长林砺儒实施了一套提高学生智力为目标的教学方法,启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自觉性。钱学森回忆,他和同学们临考前不开夜车,不死读书,只求真正掌握和理解所学的知识。

钱学森报考大学前夕,他的中学数学老师认为他数学好,应报考数学系;国文老师认为他文章写得好,应报考中文系;美术老师则认为钱学森在艺术上有天赋,建议他学画画。此时,钱学森做出选择:学铁道工程,学造火车头。1929年,钱学森考取了上海交通大学工程机械学院。

内容仅供学习,如需复制请赞助VIP会员,赞助后即可全站范文免费复制!


赞助会员请点击:开通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