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事迹材料

2024“两弹一星”元勋屠守锷先进事迹【精选5篇】

时间:2024-12-07 事迹材料 我要投稿

“两弹一星”元勋屠守锷先进事迹是怎样的呢?屠守锷的科研成就有哪些?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4“两弹一星”元勋屠守锷先进事迹【精选5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稿子汇,范文学习文库

“两弹一星”元勋屠守锷先进事迹 稿子汇 www.gaozihui.com

“两弹一星”元勋屠守锷先进事迹(精选篇1)

从回国之初到1957年,屠守锷一直从事飞机结构力学的研究与教学工作。1957年2月,应聂荣臻元帅之邀,他来到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工作,成为钱学森院长领导下的十大研究室主任之一,负责导弹结构强度和环境条件的研究。导弹研究对于屠守锷来说是一个全新的课题。他和当时的很多专家一样,一切从零开始,在摸索中开展导弹研究。正如他后来所说,“为啥改行搞导弹?国家需要啊!”“国家需要我干这一行,我当然要全力以赴!” 公文汇 www.gongwenhui.com

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中苏关系走向恶化,苏联相关专家在1961年撤走。在这种情况下,屠守锷临危受命,任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一分院副院长,全面主持技术工作。面对困难,他经常说:“人家能做到的,不信我们做不到”“我们自己要掌握这个技术,让别人不敢轻易碰我们。”他和同事们广泛听取意见,深入科研生产一线,潜心研究,制定了“八年四弹”(“四弹”指近程导弹、中程导弹、中远程导弹、洲际导弹)规划,该规划成为我国导弹与火箭技术发展的蓝图。 公文汇,办公文档之家

1965年3月,中央作出重大决定:尽快造出中国首枚远程导弹,屠守锷被任命为该工程总设计师。他把所有的精力、智慧都高度集中在工作上。说话时,简明扼要,没有多余的字词;走路时,节奏快、步子大,绝不多浪费一步。1968年,屠守锷制定了远程导弹的初步设计方案。1971年9月10日,我国自行研制的首枚远程导弹半程飞行试验获得成功。但远程导弹要投入使用,必须经过全程飞行的试验,然而这次试验被搁置了整整9年。直到1980年,屠守锷才开始准备洲际导弹的远程发射试验。他每天在火箭试验阵地和发射阵地之间往返进行各种各样的测试,有的时候一天要工作20个小时。当导弹终于在发射架上竖立起来的时候,屠守锷已经两天两夜没合眼了,但他还是又一次爬上了发射架,仔细地进行了最后一遍检查。1980年5月18日,作为我国第一枚远程导弹的总设计师,屠守锷在“可以发射”的鉴定书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随后,伴着惊天动地的巨响,导弹穿过云端,越过赤道,精准命中了万里之外的目标。这标志着我国战略导弹核武器达到了新水平,拥有了洲际打击能力。 公文汇 www.gongwenhui.com

“两弹一星”元勋屠守锷先进事迹(精选篇2)

1965年3月,由周恩来总理主持的中央专委会做出一项重大决定:尽快把我国的首枚远程导弹搞出来,并由屠守锷担任总设计师。1968年,屠守锷和同事们拿出了远程导弹的初步设计方案。

1971年9月10日,从酒泉发射场传来喜讯:我国自行研制的首枚远程导弹半程飞行试验获得成功!1980年5月9日,新华社向全世界发出公告:中华人民共和国将于1980年5月12日至6月10日进行发射运载火箭试验。

1980年5月18日,屠守锷迎来了自己航天生涯中最重要的日子。这一天,作为中国第一枚远程导弹的总设计师,他在“可以发射”的鉴定书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签字的时候,他看上去非常平静,就像是任何一次普普通通的签名一样。然而,当导弹准确命中万里之外目标的消息传来,原本内向的屠守锷却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双手捂着眼睛像孩子般地哭了,继而又开心地笑了!

屠守锷被任命为第七机械工业部一院副院长,负责洲际火箭的研制任务。他着手制定从中程、中远程到远程火箭的分步发展规划,在设计上大胆采取新技术,使火箭的运载能力、制导精度和可靠性方面均达到先进水平。1971年9月10日,中国研制的洲际火箭发射试验基本成功,屠守锷紧接着对设计方案作了十次重大修改,终于在1975年用“长征二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第一颗返回式遥感卫星,使火箭步入实用阶段,标志着中国航天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两弹一星”元勋屠守锷先进事迹(精选篇3)

从全局出发,对国家有利,是屠守锷思考问题的准则。

1987年9月,在澳大利亚国家级的招标中,美国休斯公司使用长征二号E运载火箭发射卫星的方案中标。

彼时,美欧相继多款火箭发射失败,出现了运载火箭空白,这对中国来说,是绝佳窗口期。

但火箭,只有草图:以加长的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作芯级,捆绑四个液体火箭助推器。

休斯公司认定中国人不可能成功,在谈判中傲慢地提出:1990年6月30日前,火箭如果没有竖立在发射架上,就算违约,必须支付巨额赔偿。

签,还是不签?

屠守锷表明态度:不惜一切代价,一定要签下来!

因为,国家利益需要。

承担外星发射任务,不仅可以推动我国航天技术的发展,为国创汇,而且能壮国威、振民心、团结海内外炎黄子孙。

“航天有一支这么好的研制队伍,有30多年拼搏打下的基础,此时不拼,更待何时!”

屠守锷的气魄令很多老航天设计人员振奋,他们由衷地期望和屠老一起,为国家献上一个“金娃娃”。

要在18个月内研制一个新型号,硬仗,开始了。

长征二号E运载火箭的研制队伍,就是屠守锷当年率领研制洲际导弹的队伍,是创造了金牌火箭“长征二号丙”神话的队伍。

严峻考验当前,大家依据过去30年积累的成熟经验,精细地运筹、周密地思虑、精心地调度、细致地工作,不断成倍地提高效率。

“两弹一星”元勋屠守锷先进事迹(精选篇4)

1936年,屠守锷抱着航天救国的决心,考入清华大学机械系,一年后转入航空系。全面抗战爆发后,又随学校师生赶赴昆明,在西南联合大学完成学业。1940年,屠守锷从清华大学航空系顺利毕业。1941年,前往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工程系攻读硕士学位。1943年,获得硕士学位。为了更好地将理论应用于实践,他应聘入职布法罗寇蒂斯飞机制造厂,成为一名飞机强度分析工程师。在得知抗战胜利消息的第二天,他来不及作任何准备,毅然辞职回国。归心似箭的屠守锷从美国东部,历时40余天到达西海岸的旧金山。由于没有去中国的客轮,他就搭乘去青岛的运兵船,历经3个月的时间终于踏上了祖国的大地。

1957年,屠守锷受邀到刚成立的导弹研究部门——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从事国防科研工作。从此,他的命运便与中国航天紧紧联系在了一起。

1965年3月,中央作出重大决定:尽快造出中国首枚远程导弹,屠守锷被任命为该工程总设计师。他把所有的精力、智慧都高度集中在工作上。1980年5月18日,作为我国第一枚远程导弹的总设计师,屠守锷在“可以发射”的鉴定书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随后,伴着惊天动地的巨响,导弹穿过云端,越过赤道,精准命中了万里之外的目标。这标志着我国战略导弹核武器达到了新水平,拥有了洲际打击能力。

在对我国远程导弹攻关的同时,屠守锷还担任了长征二号运载火箭的总设计师。1975年11月,由远程导弹改进而成的长征二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了我国第一颗返回式遥感卫星,使我国的运载火箭开始进入实用阶段。

从仿制到自行研制的艰难历程中,屠守锷参与了我国“八年四弹”等发展规划的制定和型号研制。这位从少年时代起便以航空救国为己任的科学家,直至生命尽头,始终奋斗在中国航天事业的第一线。

“两弹一星”元勋屠守锷先进事迹(精选篇5)

很多老设计员还记得,当他们从五湖四海来到研究院后,对食堂的伙食很不适应。尤其是南方来的同事,吃不惯面食和粗粮。屠老总知道后,利用出差上海的机会,特意到当地工厂学习请教如何办好食堂,回来后就立即着手改进。

在某型任务研制中,一位科技人员接错了一根电线,导致试验失败。虽然只是一次地面例行试验,为严肃纪律,总师系统还是决定给予处分。

处分文件拟好,正准备下发时,总师王德臣接到技术总顾问屠老总的电话:

“听说他家里最近爱人、孩子都生病住院了,可他没有请过一天假。你去了解一下情况。”

这位设计员,平时工作十分出色,从未出过任何差错,在重点型号研制中,一直都冲在第一线,从未讲过任何条件。这次,他承受着家庭生活的重压,仍坚守岗位。摸清实情的王德臣自责不已,处分即被叫停。

这就是屠守锷,他会在全面掌握情况的前提下,对技术骨干悉心呵护和帮助,也会有章法地给年轻人压担子、加责任。他身边,成长起一批批挑大梁的副总设计师。

内容仅供学习,如需复制请赞助VIP会员,赞助后即可全站范文免费复制!


赞助会员请点击:开通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