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能宽的科学家事迹是怎样的呢?陈能宽的故事大家了解多少?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4陈能宽的科学家事迹简介(通用5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稿子汇 www.gaozihui.com
稿子汇,范文学习文库
陈能宽的科学家事迹简介【篇1】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后,陈能宽慷慨赋词《清平乐·记我国首次原子弹试验成功》:“东方巨响,大漠天苍朗。云似蘑菇腾地长,人伴春雷鼓掌。欢呼成果崔巍,称扬举国雄飞。纸虎而今去矣,神州日月增辉。”这首词记述了1964年那次惊心动魄的核爆场面,词调高亢,句句彰显新中国自立自强、傲然于东方的气概,是陈能宽等老一辈核武器科学家壮志雄心终为国效力、饱经折辱必扬眉吐气的内心呐喊。在美留学期间,工作的便利和物质的丰足从未动摇过陈能宽归国的决心,他将祖国的需要作为实现人生价值的最高目标,历经波折终于冲破重重阻挠回国,参与到新中国核武器研制的伟大事业中,为我国的重大战略决策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公文汇 www.gongwenhui.com
大学毕业后,一心希望在矿冶领域作出成就的陈能宽参加了留学考试,并收到了耶鲁大学的录取通知,1947年秋,他携妻子裴明丽远赴美国求学。3年后,陈能宽凭借出色的成绩获得了耶鲁大学物理冶金学博士学位,历任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机械工程系物理冶金副研究员、助理教授。这段时间里,陈能宽在金属物理领域的研究突飞猛进,他与合作者开创性的发现打消了材料学界对位错理论的质疑,这一里程碑式的发现引起了学术界的极大关注。 公文汇,办公文档之家
1948年解放战争已接近尾声,在美的留学生们也时刻关注国内局势。1949年留美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成立,发表了题为《我们的信念和行动》的宣言,号召留学生尽早回国效力。同年12月,周恩来总理通过北京人民广播电台,代表中国共产党和中央人民政府郑重邀请在海外的留学生回国参加新中国建设。陈能宽与同门师兄颜鸣皋组织材料专业的中国留学生成立了“留美科协金属小组”,一边组织学术活动,一边参与到协助留学生回国的工作中。
公文汇,办公文档之家
陈能宽的科学家事迹简介【篇2】
原子弹的研制,是一项浩大的工程物理作业,是一个需要基础理论与具体应用紧密结合的系统工程。当原子弹计划进行到1960年时,理论准备已经有了一定突破,而验证理论所必需的试验进行得并不顺利。我国急需通过爆轰物理实验,对原子弹理论方案加以验证。
1960年6月,37岁的陈能宽由中央选调到二机部北京九所(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前身),担任爆轰物理研究室主任。当时邓稼先明确地对陈能宽说:“我现有的认识、参数和计算工具都无法单靠理论来解决至为关键的爆轰设计。你来了就好了,请你从实验途径来解决吧。”这也是著名科学家王淦昌、彭桓武和郭永怀的共同看法。然而,在1960年,我国学术界在爆轰物理方面的实践经验和学术沉积还接近于空白。
原子弹产生核爆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枪法”,一种是“内爆法”。“枪法”结构简单,威力小,美国在广岛投掷的第一颗原子弹“小男孩”就采用这种方法;“内爆法”结构比较复杂,但威力更大,而且更适合原子弹武器化的需要。为了保证原子弹研制成功的可能性,中国的核武器研制组织者决定两条腿走路:“把比较高级的‘内爆法’作为主攻方向,同时进行‘枪法’的理论计算”。但是,人们最大的希望还是寄托在更高级的“内爆法”上面。
“内爆法”要求原子弹组装的常规炸药产生均匀的内向爆炸力,在以微秒(百万分之一秒)计的计时精度内精确聚集到裂变物质的表面,使裂变物质瞬时内达到或超过临界值。同时,爆轰所产生的高温高压使金属变成第四态的等离子体,释放出大量的中子进入裂变芯。要攻克“内爆法”,除理论上需解决一系列难题外,在试验方面也有两个“拦路虎”。一个是炸药的组装形式,一个是点火装置。陈能宽带领的爆轰实验室的任务,就是通过试验来设计炸药的装配方式。
陈能宽的科学家事迹简介【篇3】
1923年4月28日,陈能宽出生在湖南慈利一个普通士绅家庭。他自幼聪敏好学,1939年考入雅礼中学高中部。1942年,以优异成绩被保送到交通大学唐山工程学院矿冶系学习。1946年大学毕业后,进入天津炼钢厂工作。抗战胜利后的中国百业凋敝,面对与理想脱节的现实,陈能宽苦苦寻求出路。
1947年春天,陈能宽与妻子裴明丽一同考取耶鲁大学。他发奋苦读,仅用3年时间便先后取得了硕士和博士学位。受国际形势的影响,他和许多留学生一样被迫滞留美国。凭借出色的学术能力,陈能宽在美国前途似锦,但他却归心似箭。
1955年,陈能宽与妻子带着3个孩子乘“威尔逊总统号”邮轮,历经波折终于冲破重重阻挠辗转回到祖国。他说:“科学是没有国界的,但科学家是有祖国的。新中国是我的祖国,我没有办法不爱她。这种诚挚的爱,就像是被爱神之箭射中了一样,是非爱不可的,正如鲁迅的诗句所说,我是‘灵台无计逃神矢’呀!”
回国后,面对众多单位的邀约,他选择到中科院应用物理研究所工作,致力于新中国材料科学的研究。他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新中国材料科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1960年5月,李觉将军找陈能宽谈话,称“国家要研制一种‘新产品’”想让陈能宽负责“爆轰物理方面的研究”。陈能宽理解了这个“新产品”是原子弹,问道:“我是搞金属物理的,搞过单晶体,可是从来没有搞过原子弹。是不是调错人了?”在场的朱光亚、钱三强等人说,中国人谁也没有研制过原子弹。“以战止战,以核抑核”,新中国发展核武器势在必行。陈能宽接受了这个重大而艰巨的任务,为了国防事业,他决定从头学起,全力投入到这一全新的科学领域。从此开启了“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奋斗历程。
陈能宽的科学家事迹简介【篇4】
幼年的陈能宽勤奋好学。十三四岁时,他背着数十斤重的行李,每日行走近百里,连走三天,从慈利前往常德求学。当时正是抗战时期,有一次炸弹就在十几米外爆炸。他跑防空警报时,依然在山洞里借助烛光读书。高中阶段,陈能宽就读于长沙雅礼中学,由于战乱,学校被迫多次搬迁,学校搬到哪里他就跟到那里读书。1942年他高中毕业,以优异的成绩被保送到唐山的交通大学矿冶工程系学习。
1947年春天,陈能宽与妻子裴明丽被一同公派到美国耶鲁大学学习。1948年、1950年,陈能宽先后获得了耶鲁大学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1952年,陈能宽与合作者发表了论文《金属晶体中滑移线传播的微观电影显示》,这项研究被誉为金属物理学研究中的创举,得到了国际冶金界的广泛认可。1955年11月,陈能宽放弃在美国的研究,响应祖国的召唤,带着妻子儿女登上“威尔逊总统号”客轮,与30多位中国学者一起踏上了回国的路程。
回国后,陈能宽任二机部第九研究所理论部主任,1956年起先后在中国科学院应用物理研究所和金属所任研究员,专注金属物理学研究,并取得丰硕成果。
1960年6月,经中央批准,陈能宽与一批科技骨干奉命参与原子弹、氢弹的攻关大业。他主攻爆轰物理等方面的难关,这在我国还是空白。他率领一支平均年龄只有20多岁的攻关队伍,钻研化工技术、聚合爆轰设计技术、“增压”技术、材料状态方程和相应实验测试技术,逐步开拓了中国的爆轰物理专业,并在多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1963年,陈能宽相继取得了为进行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核试验所必不可少的成果。
陈能宽的科学家事迹简介【篇5】
陈能宽的诗意深入骨髓。这位熟知金属物理学与核物理学的科学家,也同样熟知诗词文赋。无论是古代名句与现代名诗,许多篇章他都倒背如流,还会在关健时刻择其一首脱口而诵,励人,也励已。最经典的一幕发生在某核试验场,当时大家都被一个科研难题弄得人困马乏,忽听陈能宽高声诵读起诸葛亮的《后出师表》:“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固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一旁的于敏心领神会,立刻接诵下去:“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陈能宽又接诵道:“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两位大科学家你来我往的诵读声中带着明显的喻意,为在场的每个人注入了新的能量,原先的困顿之气一扫而光。
这位诗意科学家将人生中的多个重要段落都过成了精彩绝句——1947年考入美国耶鲁大学时,陈能宽与妻子同在榜单!两人伉俪加同学,成为耶鲁校园的独特风景;然后,将耶鲁大学物理冶金系的硕士与博士学位双双揽入怀中,陈能宽奇迹般地只用了3年;很快,陈能宽参与发表了多篇重量级的学术论文,迅速进入国际知名金属物理学家行列;当他于1955年12月踏上前往中国的归程时,这个借助奖学金留学的湖南慈利青年,已是一位在美国享受着优渥待遇的知名科学家了。
陈能宽执意回国的举动引起了各方反应。美国移民局百般阻挠,盘问与施压轮番上演;身边同事也善意劝导,有关的话语听上去也不无道理:“美国的科研条件这么好,非走不可吗?科学是没有国界的呀!”陈能宽的回答既大气磅礴又诗意盎然:“科学是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是有祖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