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弹一星的研制促进了中国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钱学森两弹一星事迹素材新鲜出炉,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4钱学森两弹一星事迹素材(5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公文汇,办公文档之家
公文汇 www.gongwenhui.com
钱学森两弹一星事迹素材【篇1】
钱学森平日工作繁忙,并不检查钱永刚的读书情况。到了周末,才稍有空闲,晚饭后,他往沙发上一坐,问钱永刚书看得如何。“我赶快让他看我做的标记。一个暑假读下来,加上他的解答,我就感到知道了许多以前不知道的事。这就是他对我读书的推动。”钱永刚说。时间一久,钱永刚发现,父亲给他解答问题时,不像上课老师那样事无巨细。“每个问题,他就几句话,把关键讲好,你自己再去思考。”
稿子汇 www.gaozihui.com
这让钱永刚也养成了善于思索的好习惯。江南钱氏人才济济,代有名人。他们的老祖先吴越王钱镠留下的《钱氏家训》,传颂至今。其中一条写道:“利在一身勿谋也,利在天下者必谋之。”钱永刚认为,《钱氏家训》的核心是两点,一是“要有为”,二是“守底线”。“如果要用一句话来概括我们家的家训,那应该就是‘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的历史担当’了。” 稿子汇 www.gaozihui.com
“一个好的家风就像春风、春雨,你不觉得它在一件事上对你有多大影响,但随着时光流去,影响积累,就足以影响一个人的成长。”钱永刚说。 公文汇,办公文档之家
古人云:“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我国自古以来,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我们要时刻以勤政廉洁作为行为准则,坚守做人做事的原则底线,真正地用优良家风营造清廉的校园氛围。
钱学森两弹一星事迹素材【篇2】
1935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的钱学森决定赴美学习,他渴望以自己的知识来改变祖国贫穷落后的现状。临行时,母亲特意为他买了《老子》《庄子》等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典籍。母亲嘱咐他:“熟读这些书籍,可以对祖国传统的哲学思想摸到一些头绪。”母亲和父亲一样,还认为:“任何一个民族的特性和人生观,都具体体现在它的历史中。因此,精读史学的人,往往是对祖国感情最深厚、最忠诚于祖国。”
告别在即,父亲钱均夫从口袋里掏出一张纸,郑重塞到儿子手里,转身离去。钱学森等到父亲的背影消失后,急忙打开纸条,上面写道:“人,生当有品:如哲、如仁、如义、如智、如忠、如悌、如教。吾儿此次西行,非其夙志,当青春然而归,灿烂然而返。”寥寥数言,即成训导,让钱学森铭记一生。
在美国留学后,虽然美国方面为钱学森提供了优越的工作环境和物质待遇,但身在美国的钱学森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祖国,始终没有忘记报效祖国的愿望。远在国内的母亲每次在给钱学森写信时,都提醒努力学习,好早日回国。钱学森始终把母亲的教诲牢记在心头。多年后,钱学森几经辗转,终于回到了祖国,投身于“两弹一星”的研究,为祖国的航天事业立下了不朽功勋。
钱学森两弹一星事迹素材【篇3】
201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在盛大的阅兵式上,国产东风系列导弹亮相天安门广场。
从70多年前的马队、军刀、“万国牌”装备,到如今现代化、信息化、国产化的大国利刃,一个正在走向复兴的强大中国令世人赞叹。
其中,有这样一位科学家,他在一片空白中用超出常人的智慧与远见锻造出中国导弹、航天最初的阶梯,支撑起了强国、强军的中国梦,挺起了民族的脊梁,他就是——钱学森。
钱爷爷年轻的时候就特别聪明,他在学校里学习了许多关于飞机啊、火箭啊这些飞得很高很快的东西的知识。
后来,他还去了很远的地方——美国,去那里学习更加高级的科学技术。不过,无论他在哪里,他都深深地爱着我们中国。
当钱学森爷爷知道新中国成立了,他特别想回到祖国,帮助我们国家变得更强大。就像动画片里的超人一样,他突破了很多难关,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投身于新中国科技建设,展现了他炽热的爱国之心。
回国后,钱学森爷爷投身于建设祖国的科研事业中,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被誉为“导弹之父”,他带领团队研发了中国的第一枚导弹和人造卫星,极大地提升了我国的国防科技实力。他也被称为“航天之父”,他在空气动力学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他的研究成果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钱学森两弹一星事迹素材【篇4】
在美国留学期间,钱学森不仅在学术上取得了卓越的成就,还与导师冯·卡门共同参与了美国绝密的“曼哈顿工程”——导弹核武器的研制开发工作。然而,钱学森始终心系祖国,渴望以自己的知识来改变祖国贫穷落后的现状。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钱学森和夫人蒋英商量着早日回国效力。然而,他们的回国之路却障碍重重。美国政府以钱学森掌握尖端军事科学为由,拒绝他回国,并对他进行了长达五年的政治迫害。最终在周恩来总理的争取下,钱学森于1955年冲破重重阻力回到祖国。
回国后,钱学森立即投身于中国的航天和导弹事业。1956年,他受命组建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所——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并担任首任院长。他主持完成了“喷气和火箭技术的建立”规划,参与了近程导弹、中近程导弹和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直接领导了用中近程导弹运载原子弹“两弹结合”试验。他开创了工程控制论、物理力学两门新兴学科,为人类科学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他的研究成果广泛应用于军事、农业、林业乃至社会经济各个领域的实践活动,在中国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钱学森不仅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还是一位优秀的教育家。他回国后亲自站上讲台当老师,为中国培养了大批自动化控制方面的人才。他倡导创办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并兼任力学与力学工程系(后改为近代力学系)主任,为该校的发展倾注了大量心血。他对学生要求严格,注重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钱学森的生活也非常简朴。他对自己的物质生活要求不高,却把大量稿费和其他收入捐献给国家和教育事业。他常说:“我的生活已经可以了,还有许多人更困难、更需要帮助。”
钱学森两弹一星事迹素材【篇5】
50年代初期钱学森在美国受迫害的消息很快传到中国,中国科技界的朋友通过各种途径声援钱学森。党中央对钱学森在美国的处境极为关心,中国政府公开发表声明,谴责美国政府在违背本人意愿的情况下监禁了钱学森。
1954年,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在报纸上看到陈叔通站在天安门城楼上,身份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他决定给这位父亲的好朋友写信求救。正当周恩来总理为此非常着急的时候,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陈叔通收到了一封从大洋彼岸辗转寄来的信。他拆开一看,署名“钱学森”,原来是请求祖国政府帮助他回国;4月,美英中苏法五国在日内瓦召开讨论和解决朝鲜问题和恢复印度支那和平问题的国际会议。出席会议的中国代表团团长周恩来联想到中国有一批留学生和科学家被扣留在美国,于是就指示说,美国人既然请英国外交官与我们疏通关系,我们就应该抓住这个机会,开辟新的接触渠道。中国代表团秘书长王炳南1954年6月5日开始与美国代表、副国务卿约翰逊就两国侨民问题进行初步商谈。
美方向中方提交了一份美国在华侨民和被中国拘禁的一些美国军事人员名单,要求中国给他们以回国的机会。为了表示中国的诚意,周恩来指示王炳南在1954年6月15日举行的中美第三次会谈中,大度地作出让步,同时也要求美国停止扣留钱学森等中国留美人员。然而,中方的正当要求被美方无理拒绝。1954年7月21日,日内瓦会议闭幕。为不使沟通渠道中断,周恩来指示王炳南与美方商定自1954年7月22日起,在日内瓦进行领事级会谈。为了进一步表示中国对中美会谈的诚意,中国释放了4个扣押的美国飞行员。中国作出的让步,最终是为了争取钱学森等留美科学家尽快回国,可是在这个关键问题上,美国代表约翰逊还是以中国拿不出钱学森要回国的真实理由,一点不松口。
1955年,经过周恩来总理在与美国外交谈判上的不断努力——甚至包括了不惜释放11名在朝鲜战争中俘获的美军飞行员作为交换,1955年8月4日,钱学森收到了美国移民局允许他回国的通知。1955年9月17日,钱学森回国愿望终于得以实现了,这一天钱学森携带妻子蒋英和一双幼小的儿女,登上了“克利夫兰总统号”轮船,踏上返回祖国的旅途。1955年10月1日清晨,钱学森一家终于回到了自己魂牵梦绕的祖国,回到自己的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