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事迹材料

关于周光召功勋奖章事迹(精选5篇)

时间:2024-12-07 事迹材料 我要投稿

周光召功勋奖章事迹是怎样的呢?周光召的为人同学们清楚吗?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周光召功勋奖章事迹(精选5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稿子汇,范文学习文库

周光召功勋奖章事迹

公文汇 www.gongwenhui.com

周光召功勋奖章事迹(精选篇1)

2024年8月17日晚,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原院长、“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周光召院士,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 稿子汇 www.gaozihui.com

“正在准备周光召老所长的追思会。”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综合处处长安慧敏几度哽咽。在学术圈外,很少有人知道,周光召还曾是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的老所长,研究所楼宇显著位置悬挂的“开放、流动、联合、竞争”办所方针和“开放、交融、求真、创新”办所理念都是周光召提出的。 公文汇,办公文档之家

他生于战乱年代,成就于动荡时期,在中国的第一颗原子弹、第一颗氢弹和战略核武器的研究设计方面做出了大量重要工作。 稿子汇 www.gaozihui.com

周光召不仅是理论物理学家,担任行政领导后,为中国科学和技术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原中国科学院副秘书长曹效业记述,1984年前后在中科院流传着一个故事:当时一位领导指责中科院“不冒泡”,为此中科院院长卢嘉锡拍了桌子,说我头上有两顶帽子,一顶叫院长,你们可以拿走,一顶叫先生,那是拿不走的。

当时中科院面临的外部压力除了高层对其脱离国民经济建设的批判,还有高校取代中科院从事基础研究的呼声,“取消中科院”的舆论传了一波又一波。同时,重理论轻实践、重基础轻应用、人员不流通、管理体系僵化等内部问题也逐渐暴露。“卢嘉锡在1985年工作会议上击案疾呼:中科院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曾任中国科学院学部联合办公室副主任的周先路写道。

周光召功勋奖章事迹(精选篇2)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国科学院原院长周光召院士,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

上世纪60年代,周光召在国际学术界“消失”了。

当时,欧洲、美国的科研机构纷纷向周光召发出访问邀请,还提出承担全部费用,如此殊荣在彼时的中国物理界是独一份。

可这些邀请都如石头扔进大海,毫无回应。他们找不到周光召了。

与此同时,北京花园路上一幢4层小灰楼里,却多了一名青年的身影,白净的脸,短衣短裤,中等身材,因为对花粉过敏,总戴着口罩,路过的人向他打招呼,叫他“老周”。

欧美物理界都在寻找的周光召,就是“隐身”在这里的一颗星,也是托举原子弹、氢弹爆炸成功背后有力的一双手。

周光召是以天才科学家的形象出现在九院理论部的。

1961年5月他到来时,已有好多同事“未见其人,先闻其名”。

比周光召早几年来的中国工程院院士胡思得记得,大学就在一本从俄文翻译过来的杂志上看到周光召的报道,那时周光召在苏联杜布纳联合原子核研究所(以下简称杜布纳)工作,报道称赞他年轻有为,才华出众。

胡思得所说的杜布纳,当时聚集了社会主义阵营国家的许多科学家,科研水平全球领先。周光召4年里发表了30多篇论文,在国际物理学界声名远播。

周光召功勋奖章事迹(精选篇3)

“8月17日晚,伴着淅淅沥沥的秋雨,‘光召走了!’这噩耗在熟悉光召先生的人群中迅速传播。非常静悄,就像怕惊扰了先生的安睡;又如惊雷,轰响在许许多多人的心头。”

95岁的周光召在北京逝世的消息传开,科技界一片哀悼之声,中国科学院原党组副书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原党委书记郭传杰的悼念文章,击中很多人的心扉。

这也意味着,23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最后一位核武器研发领域的科学巨擘,真正离我们远去了,这无疑是科学界和国家的一大损失。

周光召的一生,是奋斗与奉献的一生,是与时代同行、与国家共命运的一生。

上世纪50年代,带着“向科学进军”的使命,他前往苏联从事高能物理学研究工作,此间,他在世界率先提出“粒子自旋的螺旋态”理论,并提出弱相互作用的“部分赝失流守恒律”,令美国和苏联专家赞叹不已,这一成果直接促进了流代数理论的建立,不仅为粒子物理学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也为中国科学家在国际学术界赢得声誉。李政道评价周光召:“在我们这些人中,他也是佼佼者。”

上世纪60年代,苏联撤走全部在华专家,中国原子弹研制受困,周光召毅然选择回国,并放弃多年的基础理论研究,改行从事国家急需的核武器事业。作为中国核武器科技事业的开创者之一,他隐身茫茫戈壁滩19年,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的研制成功作出突破性贡献。杨振宁曾言,“光召兄的回来,使得中国1964年爆第一颗原子弹(比预想中)早了一两年。”

他是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更是一位极富远见的战略科学家。

在担任中国科学院院长期间,他大力推动科技体制改革,为中国科学院的科研创新能力和国际地位提升做出巨大努力。首都医科大学校长饶毅撰文回忆称,“周光召担任领导,不是做官、而是做事……”

周光召功勋奖章事迹(精选篇4)

周光召,理论物理、粒子物理学家。1929年5月15日生于湖南长沙,195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54年北京大学研究生毕业。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先后当选为美国等12个国家和地区的科学院外籍院士。

中国科学院研究员。曾任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院长、学部主席团执行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等。主要从事高能物理、核武器理论等方面的研究并取得突出成就。在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第一颗氢弹和战略核武器的研究设计方面做了大量重要工作,为中国物理学研究、国防科技和科学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严格证明了CP破坏的一个重要定理,最先提出粒子螺旋度的相对论性,并于1960年简明地推导出赝矢量流部分守恒定理(PCAC),成为国际公认的PCAC的奠基者之一。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89年、2000年先后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994年获求是基金杰出科学家奖。1999年被国家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1957年,周光召赴苏联杜布纳联合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粒子物理研究,成果丰硕,很快成长为该所最杰出的研究人员之一。

20世纪50年代末,中苏关系破裂。听闻苏联撤走专家,周光召和其他在苏联工作的中国科学家义愤填膺,表示要立即回国参加原子弹研究。“作为新中国培养的一代科学家,愿意放弃自己搞了多年的基础理论研究工作,改行从事国家急需的工作任务。我们随时听从祖国的召唤!”

1961年,周光召登上南下的列车启程回国,抵京后被安排到当时的二机部北京九所工作。作为理论部副主任,他辅佐邓稼先突破原子弹原理,领导原子弹的理论设计,开始了长达19年的“秘密工作”。

周光召功勋奖章事迹(精选篇5)

1929年5月15日,湖南长沙-宁乡双江口镇,一个高级知识分子家庭,周光召诞生了。

那个年代的人们,对国家建设和兴盛强关注、热希冀,类似“胜利”、“伟强”、“国栋”、“振华”等名字也是一样,体现了民众浓烈的爱过之情,寄语辉煌未来。

周光召的父亲周凤九先生曾赴西方留学,在公路和桥梁建设领域成绩斐然。还记得“要想富,先修路”的口号吧,作为交通重要命脉和国家发展的重要保障,公路的建设和修缮成了周老先生一生投注的事业重心。

父亲是最大的榜样,如此奋发向上、志存高远的精神,和学习氛围浓重的家庭环境,都对周光召影响极深。打小就聪慧过人的他,对自然科学展现出浓厚兴趣。

他求学若渴,始终精进不息,总是主动倾注于书本中,毫不懈怠。尤其当年那个混乱的背景,抗战爆发、社会动荡,很多有条件的人都无意向学。战争的硝烟一度令周家移居四川,尽管时局如此动荡,也未能熄灭周光召对知识的热忱。

对现实,他也许无能为力,但国之大者、志之所向,周光召选择通过学习,以铭记苦难,最终完成超越。

内容仅供学习,如需复制请赞助VIP会员,赞助后即可全站范文免费复制!


赞助会员请点击:开通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