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事迹材料

2024“两弹元勋”陈能宽的先进事迹(通用5篇)

时间:2024-12-07 事迹材料 我要投稿

“两弹元勋”陈能宽的先进事迹大家知道是怎样的吗?陈能宽为什么能获得两弹一星的荣誉呢?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4“两弹元勋”陈能宽的先进事迹(通用5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公文汇 www.gongwenhui.com

“两弹元勋”陈能宽的先进事迹 稿子汇,范文学习文库

“两弹元勋”陈能宽的先进事迹篇1

陈能宽1923年5月13日出生于湖南省慈利县江垭镇,父亲是汉族,母亲是土家族,双重民族文化的交织给他的童年留下多彩的印记。他以中考最高分获得雅礼高级中学的奖学金;1942年,他又凭借高中成绩第一名的成绩,保送国立交通大学唐山工程学院矿冶工程系。

公文汇 www.gongwenhui.com

1946年,大学毕业的陈能宽在天津炼钢厂从事钢的化学分析工作。他目睹萧条落后的工业现状,希望学习先进的知识以报效祖国。恰逢留学考试制度恢复,陈能宽报名参加并被耶鲁大学冶金专业录取。1947年8月,陈能宽与妻子赴美学习。

公文汇 www.gongwenhui.com

在耶鲁大学,他用一年时间便获得硕士学位。随后师从哥廷根学派大师、物理冶金学专家麦休森(C.H.Mathewson)教授,1950年获得物理冶金博士学位。毕业后遇到留学生归国受阻,陈能宽在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机械工程系担任物理冶金副研究员、助理教授。 公文汇 www.gongwenhui.com

在此期间,陈能宽在金属物理领域发表了多篇有关位错理论的论文。他与R.B.Pond教授合作的《金属晶体中滑移线传播的微观电影显示》被公认为是金属物理学研究中的一个创举,得到国际冶金界学者的认可。这篇文章打消了材料学界对位错理论的质疑,奠定了他在金属物理领域的先驱地位。

1955年底,陈能宽与妻子带着3个孩子乘“威尔逊总统号”邮轮,辗转回到祖国。

“两弹元勋”陈能宽的先进事迹篇2

“麦卡锡主义”甚嚣尘上时,美国政府以维护国家安全为借口,禁止自然科学、工程学、医科等学科的中国留学生返回大陆,并通过“硬软”两手政策操控:一方面向有意愿回国的留学生出示禁归令,另一方面,调整相关政策使一部分留学生可以长期在美国居留、工作。

这期间,参与过留美科协活动的学生相继被传讯、搜查、羁押,当时已经在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工作的陈能宽不仅通过书信与李恒德、师昌绪、张兴钤等商量回国策略,还多次带家人参加聚会,共同商讨回国大计。

在美科学家的归国筹备活动引起了美国当局的注意,1952年底移民局在搜查李恒德家的时候发现了陈能宽的书信,并由此开始侦查、刺探陈能宽和家人的行踪。

为了“曲线回国”,陈能宽还试图通过英国大学聘任的机会绕道回国,但在离美的关键当口,移民局拒绝了他的离境申请,并以他曾是留美科协组织者、订阅中文报纸等理由控告他危害美国安全。

为了防止被羁押,陈能宽与移民局打了半年官司。1954年,陈能宽与移民局的官司胜诉,之后收到了移民局发放的永久居留证。这时的陈能宽已经担任西屋电气公司研究实验室的工程师,在美国有了一定事业基础,妻子和几个孩子也在他身边,但陈能宽对美国政府的拙劣手段感到十分愤慨,他归国的信念并未动摇。

“两弹元勋”陈能宽的先进事迹篇3

陈能宽1950年—1955年在美从事研究工作,曾任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和西屋电器公司研究员。1955年底,陈能宽夫妇返回中国,在中国科学院应用物理研究所工作。1956年回国后与合作者周邦新院士、刘长禄教授、王维敏等研究人员进行矽钢片的加工织构与再结晶织构的研究,并在铁硅合金中获得立方织构的形成。

1960年6月6日调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二机械工业部北京第九研究所,担任爆轰物理研究室主任,投入了原子弹爆轰领域。1963年被任命为实验部主任和“冷试验”技术委员会副主任,负责爆轰物理、高压物理、中子物理、炸药部件和核材料部件研制等任务。1964年2月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二机械工业部核武器研究院副院长。1965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5年2月到1986年4月的11年间,陈能宽同志先后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二机械工业部九院副院长、科技委主任。他组织完成中国首次原子弹空投核试验后,很快又参与到组织氢弹研制攻关中。

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82年,由陈能宽领导进行的“聚合爆轰波人工热核反应研究”项目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1984年,因多次成功领导核武器重大试验获国家发明二等奖和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技专家称号。1985年,参与的“原子弹突破与武器化”和“氢弹突破与武器化”两项工作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986年7月被任命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核工业部科技委副主任。1987年2月,任国家863—410主题专家组首席科学家。在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的领导下,组织专家作了大量跟踪、调研、动态分析、评估等工作。1988年6月任核工业总公司科技委副主任,随后的12月被聘为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兼职副主任。

1994年被聘为中物院高级科学顾问。1996年当选中国科学院主席团成员;同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进步奖。1999年9月18日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2001年8月被总装备部科技委聘任为863-8领域专家委员会顾问。

“两弹元勋”陈能宽的先进事迹篇4

陈能宽出生于湖南慈利,自幼便展现出了非凡的聪慧与勤奋。青年时期的他在学业上一路高歌猛进,从唐山交通大学矿冶工程系毕业后,毅然踏上了赴美深造之路。在耶鲁大学的时光里,他如饥似渴地汲取知识,凭借着卓越的天赋和不懈的努力,获得了物理冶金工程硕士和博士学位,其学术成果得到了国际学术界的认可。然而,在大洋彼岸取得的成就并没有让他忘记祖国的召唤。

20世纪60年代,国际形势风云变幻,祖国的国防安全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此时,陈能宽毅然放弃了国外优越的条件,回到了祖国的怀抱。他义无反顾地投身于原子弹爆轰物理研究这一艰苦而又伟大的事业中。当时,国内的科研条件十分简陋,各种资源匮乏,但这些困难并没有阻挡陈能宽前进的步伐。他带领着研究团队在荒芜的试验场上,开始了艰难的探索。

在爆轰物理研究室,陈能宽如同一位坚毅的舵手,引领着团队朝着目标破浪前行。他们面对的是前所未有的技术难题,每一个数据都需要反复试验、精确测量。陈能宽凭借着深厚的学术功底和敏锐的洞察力,提出了一系列创新性的思路。他和团队成员们无数次地进行模拟试验,在一次次的失败与挫折中总结经验。在验证“内爆法”的关键技术环节时,他们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无论是复杂的化工技术,还是高难度的聚合爆轰设计,陈能宽都亲力亲为,与团队一起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

随着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那声巨响,陈能宽的名字永远地铭刻在了共和国的历史丰碑上。但他并未就此止步,在后续的氢弹研制等工作中,他继续发挥着重要作用。作为领导,他不仅在科研技术上指导团队,还在组织协调方面展现出卓越的才能,保障了各项研究和试验工作的顺利开展。

“两弹元勋”陈能宽的先进事迹篇5

1960年6月,37岁的陈能宽调入二机部核武器研究所,参加我国核武器研究。从此过上了隐姓埋名的生活。1964年10月16日,新疆罗布泊,大地颤抖,天空轰鸣,一朵巨大的蘑菇云屹立天地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中国人自力更生研制、设计、制造的氢弹试验获得圆满成功。陈能宽参与了中国大部分核试验的方案制定和组织领导工作。从原子弹到氢弹,中国人仅用了四年的时间,不但赶在法国人前面爆炸了氢弹,而且所花的时间是所有核大国中最短的。

1960年陈能宽接受了一项神秘任务,参与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研制,从此告别家人,从公众视野中消失了。这一走,便是整整25年。在与世隔绝的试验场,在风沙呼啸的戈壁滩,陈能宽率领一支年轻的队伍,向世界最尖端技术发起挑战。任务完成后,在归家已是另一般风景——自己的亲人去世了大半,大家也认为他也应该不在人世了。人世间的种种牺牲,这应该是最难最无奈的一种,自己亲人生病去世都没能在身边尽孝,想家人时也只能看着照片远远地望着家乡的方向。放下了自己的所有挂念,留下了一颗爱国的赤子之心,为祖国的科研事业奋斗了一生。

在前期炸药成型工艺试验中,陈能宽身先士卒,不畏艰辛,在熊熊燃烧的火堆旁,一站就是十几个小时。白天实验,夜晚分析,这一群科学家们不畏劳苦的几千次的试验后,“内爆法”的关键技术环节获得验证,多方面关键技术的突破性进展,从而最短的时间内做出了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所需的起爆元件。在零下30度的炸药生产车间,陈能宽光着脚冒着随时可能遭遇危险的情况在搞研究,再寒冷的天气也挡不住爱国的心。每天刻苦奋斗的生活在他看来一点也不累,在生活回归平静后,他最难忘的还是那段艰苦奋斗的岁月。当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召开发展战略研讨会时,他写下了这样的词句:“许身为国最难忘,神剑化成玉帛酒,共创富强”。

内容仅供学习,如需复制请赞助VIP会员,赞助后即可全站范文免费复制!


赞助会员请点击:开通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