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事迹材料

2024黄纬禄两弹一星故事事迹(通用5篇)

时间:2024-12-07 事迹材料 我要投稿

黄纬禄两弹一星故事事迹新鲜出炉,黄纬禄的事迹里同学们最想知道哪些?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4黄纬禄两弹一星故事事迹(通用5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公文汇 www.gongwenhui.com

黄纬禄两弹一星故事事迹 稿子汇 www.gaozihui.com

黄纬禄两弹一星故事事迹【篇1】

黄纬禄(1916.12.18—2011.11.23),出生于安徽省芜湖市,我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之一,我国导弹事业的开拓者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1940年毕业于中央大学电机系;1945年在英国伦敦大学帝国学院攻读无线电专业,1947年获硕士学位,并于同年归国;1949年任上海电工研究所研究员;1960年任“东风一号”副总设计师兼控制系统总设计师;1970年任“巨浪一号”技术总负责人兼四部主任;1979年任固体潜地导弹和陆基机动导弹总设计师;1985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 稿子汇 www.gaozihui.com

1957年,黄纬禄来到刚成立一年的中国导弹研制机构国防部五院,和战友们隐姓埋名,开始了他的导弹人生。我国导弹的研制是从仿制开始的。正当仿制导弹“东风一号”进行到关键时刻,苏联却将专家全部撤离。黄纬禄深知国防重器不能受制于人,他和同事们下定决心,一定要搞出自己的“争气弹”,争中国人民的志气!黄纬禄担当起导弹的“中枢神经”——控制系统负责人的重任。黄纬禄带领同事全员上阵,凭着一部老式的手摇计算机,人工计算导弹在空中的飞行姿态、轨迹,导弹攻击目标的精准度。1960年11月5日,“东风一号”发射成功,这是我国第一枚国产地地导弹,实现了我国军事装备史上导弹从无到有的重大突破。 稿子汇,范文学习文库

1964年6月29日,“东风二号”导弹发射取得圆满成功,我国成功走上导弹自行研制的道路。1966年10月27日,两弹结合试验成功,意味着我国拥有了真正可以实战的核武器。短短10年,黄纬禄和同事们发扬自力更生和勇于登攀的精神,实现了我国导弹零的突破。

稿子汇,范文学习文库

黄纬禄两弹一星故事事迹【篇2】

1979年,黄纬禄被任命为研制水下发射固体弹道导弹任务的总设计师,同时也被任命为固体陆基机动战略导弹总设计师。1982年,组织科技人员首次成功完成固体导弹水下发射试验。1984年,陆基机动固体战略导弹武器系统也发射成功,最终1989年定型。1988年,组建航空航天工业部后,担任第二研究院技术总顾问和部的高级技术顾问,同年领导科技人员,从核潜艇上发射潜地固体导弹成功。1993年,成立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后,黄纬禄仍担任总公司的高级技术顾问。1986年,当选为国际宇航科学院(IAA)院士;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现为院士)。

黄纬禄长期从事火箭与导弹控制技术理论与工程实践研究工作,对导弹研制过程中重大关键技术问题的解决,大型工程方案的决策、指挥及组织实施发挥了重要作用,开创了中国固体战略导弹先河,奠定了中国火箭与导弹技术发展的基础。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黄纬禄主持突破了中国液体战略导弹控制系统的仿制关、自行设计关,相继解决了远程和多级导弹的液体晃动、弹性弹体稳定、级间分离及各种制导、稳定方案的理论和工程技术问题,使中国液体战略导弹控制技术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20世纪70年代初,黄纬禄从事潜艇发射的固体弹道式导弹的开创工作,带领团队突破了水下冷发射、出水大姿态控制技术、摇摆条件下的调平与瞄准技术、多功能机动发射车、组件小型化和射击诸元实时计算等关键技术,成功研制出中国第一代潜地和地地机动固体弹道式导弹,使中国成为第四个能从潜艇发射弹道式导弹的国家。20世纪70至80年代,黄纬禄成功领导和主持研制出了中国第一枚潜地固体战略导弹、第一枚陆基机动固体战略导弹,突破了中国水下发射技术和固体发动机研制技术。这两型导弹填补了中国导弹与航天技术的空白,为中国继续发展固体战略导弹提供了理论和实际的可靠依据。

黄纬禄两弹一星故事事迹【篇3】

在苏联撤走全部专家后的1960年11月5日,这是一个注定载入史册的日子,新中国第一枚导弹“东风一号”发射成功,实现我国军事导弹零的突破!尽管这被国外称作“像神话一样不可思议”,但以黄纬禄为代表的中国科学家向全世界证明了:中国人靠自己的力量,也能造出导弹!

1965年,国防部五院改为第七机械工业部后,黄纬禄先后任研究所所长、总体设计部主任、七机部总工程师等职务。1969年,为核潜艇配套的,新型导弹研制任务正式确定;这款新型导弹,正是后来的“巨浪-1弹道导弹”。

1982年10月,一条喷火的“蛟龙”,从渤海海面腾空而起,海天之间、中国终于筑起了海防的钢铁长城!1982年,七机部改为航天工业部后,他担任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兼第二研究院科技委主任,组织科技人员首次成功完成固体导弹水下发射试验。1984年,陆基机动固体战略导弹(以陆射方式攻击敌方各种战略目标的远程弹道导弹,固体指燃料或称推进剂)武器系统也发射成功。

1988年,我国航空航天工业部组建后,黄纬禄担任第二研究院技术总顾问和部高级技术顾问;同年领导科技人员,从核潜艇上发射潜地固体导弹成功。

黄纬禄两弹一星故事事迹【篇4】

1943年,根据庚款留学生的条件,英国工业协会到中国招收实习生。通过层层选拔,黄纬禄脱颖而出。他先到伦敦标准电话电缆公司实习,一年后转到马可尼无线电公司。在实习过程中,他目击了德国V-1、V-2导弹轰炸伦敦的情景,见证了导弹的巨大威力。通过仔细观察和分析,这位无线电专业学子基本弄清了V-2导弹的原理,成为最早一批接触导弹的中国人,从此“导弹”二字像一粒种子,悄悄地种在了他的心上,为他后来参加并主持多种不同型号导弹的研制奠定了基础。

实习结束后,本应归国的黄纬禄抱着科学救国、工业救国的留学初衷,1945年考入英国伦敦大学帝国学院无线电系。1947年黄纬禄以论文《双路无线通信》获得硕士学位。彼时,国内正处战乱,面对友人挽留和公司高薪聘请,他怀着报效祖国的理想毅然回国:人家的国家再好,总是人家的;我的祖国再不好,再贫穷落后,也是生我养我的故土。作为一个中华民族的子孙,我有责任为自己民族的复兴竭尽绵薄之力。

归国初期,黄纬禄在上海电工研究所担任研究员。1956年春,黄纬禄应邀在中南海怀仁堂聆听导弹专家钱学森关于火箭技术的报告。钱学森指出,我们中国人不比外国人笨,外国人能搞出来的东西,我们中国人也一定能搞出来。这个报告使黄纬禄深受鼓舞,成为他人生的重要转折点。1957年,黄纬禄来到刚刚成立1年的我国导弹研制机构国防部某院。黄纬禄和他的战友们遵守着“上不告父母、下不告妻儿”的铁律,立下“生在永定路,死在八宝山”的誓言。

我国导弹的研制是从仿制开始的。正当仿制导弹“东风一号”进行到关键时刻,苏联却将专家全部撤离。黄纬禄深知国防重器不能受制于人,他和同事们下定决心,一定要搞出自己的“争气弹”,争中国人民的志气!黄纬禄担当起导弹的“中枢神经”——控制系统负责人的重任。困难远比想象中的更多,国内大多数技术人员从未搞过导弹。黄纬禄鼓励大家:“搞研究,像爬山一样,只要坚持不懈地往上爬,再高再陡的山也能登顶”。当时研发导弹控制系统需要进行海量的数学计算,凭着一部老式的手摇计算机,黄纬禄带领同事全员上阵,人工计算导弹在空中的飞行姿态、轨迹,导弹攻击目标的精准度。1960年11月5日,我国第一枚自己制造的导弹“东风一号”发射成功,实现了我国军事装备史上导弹从无到有的重大突破。1964年6月29日,“东风二号”导弹发射取得圆满成功,翻开了我国导弹发展史上自主研制的新一页。1966年10月27日,我国首次由导弹运载发射的原子弹在核试验预定地点成功爆炸,这意味着我国拥有了真正可以实战的核武器。

黄纬禄两弹一星故事事迹【篇5】

1982年秋,第一发试射失利,试验队员们忐忑不安。第二发能否成功,试验队人员认识不一。在预定发射的当日凌晨,上级又打来电话,建议推迟发射,这使黄纬禄更加难下决心。如果坚持按原计划发射,一旦发生问题,自己要承担全部后果;如果推迟发射,自己固然可以不担风险,但禁航期限将满,而且海上条件越来越不利于发射,将给党和国家带来重大损失和难以挽回的政治影响。经过再三的分析、比较、权衡,他终于站起身,拿起电话向上级报告:“我认为发射条件已经具备,不宜推迟。如果上级决定推迟,我执行命令。”最后,上级同意了黄纬禄的意见,按时发射。发射成功后,人们更加敬佩黄纬禄置个人得失于度外,从实际出发,以事业为重,勇敢决断的惊人魄力和无私无畏的高尚品德。

“巨浪一号”潜地固体战略导弹发射试验的成功,标志着我国成为具有自行研制潜地导弹和水下发射战略导弹能力的国家,大大提升了我国的战略威慑能力和大国地位。

几十年来,黄纬禄始终隐姓埋名,与世无争,直到默默走完他95岁的人生,外界也鲜有人知。在人生的最后时刻,黄纬禄曾深情地说:“如果有来生,我还愿意搞导弹研究。”他铸造的导弹武器,已成为国之剑;他留下的崇高精神,已化作剑之魂。

内容仅供学习,如需复制请赞助VIP会员,赞助后即可全站范文免费复制!


赞助会员请点击:开通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