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事迹材料

2024两弹科学家任新民事迹(精选5篇)

时间:2024-12-06 事迹材料 我要投稿

两弹科学家任新民事迹大家清楚是怎样的吗?任新民有什么科学故事呢?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4两弹科学家任新民事迹(精选5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稿子汇,范文学习文库

两弹科学家任新民事迹

稿子汇,范文学习文库

两弹科学家任新民事迹(精选篇1)

任新民的一生波澜壮阔,他自己却用简单的一句话概括——“我一生只干了航天这一件事。”  迈出科技报国第一步  1929年,年仅14岁的任新民满怀救国热情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此时的安徽宣城笼罩在“白色恐怖”之下,国民党血腥屠杀中共党员、共青团员和革命群众。中共特派员组织了“冒埠暴动”,但被特务队等武装力量镇压,党员、共青团员名单也被泄露。为了躲避当局的审查,在宣城上中学的任新民被父亲送到了偏远山区,当了一名乡村小学教师。 公文汇,办公文档之家

任新民崇敬和热爱的师友在暴动中被杀、被捕,自己的报国壮志在穷乡僻壤的避难之所也无处伸展。谁也不知道这个行走在乡间小路上的少年人承受了多少愤懑与痛苦,但他对待自己的教学工作兢兢业业、尽职尽责,同时也在刻苦自学中学课程。半年后,任新民参加了南京市高中招生考试,被南京钟英中学录取,3年后他又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南京中央大学化学工程系。 稿子汇 www.gaozihui.com

“七七事变”后,重庆的中央兵工学校大学部为解决兵器制造人才奇缺的问题,从各大学招收二、三年级学生插班学习兵工专业。任新民踊跃报名考试,被造兵系录用。这时候的任新民被浓厚的抗日氛围重新点燃,他学习的枪炮设计制作和使用,为中国人反抗侵略提供枪支弹药,为抗日战场研制枪炮、火药,他科技救国的抱负实现了第一步。 公文汇,办公文档之家

1945年,任新民被选送到美国辛辛那提磨床铣床厂实习,挥别满目疮痍的山城重庆、山河破碎的故国热土,乘军机辗转到印度,再搭乘轮船前往这所世界知名的机床跨国公司。实习期间,任新民吃苦耐劳,以顽强的毅力克服身在异国他乡的重重困难,工读兼顾,在实习结束后考取了密歇根大学机械工程专业研究生。他在学校近乎“痴迷”地专注于学习和研究,仅用4年时间就取得了密歇根大学的硕士、博士学位,在博士毕业前被聘为布法罗大学工程系讲师。  随着国内局势渐趋明朗,归心似箭的任新民欣喜若狂。1949年6月,任新民乘邮轮回国,快到上海时吴淞口被国民党军队轰炸,邮轮只能返回香港。任新民在海上几经辗转,终于在一个多月后到达了天津塘沽港。阔别多年,任新民已学成归来,而他立志报效的祖国也旧貌换新颜。

两弹科学家任新民事迹(精选篇2)

1957年底,两发P-2导弹秘密运抵北京西郊。在苏联专家的帮助下,我国开始了导弹仿制工作,代号“1059”。任新民被任命为导弹发动机总设计师。

发动机研制离不开地面试车和各类试验。而1958年8月,当我国完成了对P-2导弹设计图纸、技术资料的翻译、复制后,科研人员愕然发现:“资料包”中竟没有发动机试车台和试车规程资料。问及苏联专家,得到的回答是:“等你们发动机搞成了,到我们苏联去试车。”

任新民清醒地意识到,这是在“卡脖子”!

自此,任新民和同事们憋着一股劲儿。他们从学习消化P-2导弹,特别是5D52发动机资料入手,千方百计向苏联专家请教。苏联专家施涅金热衷于中苏友好,对试车台的土建、管路、电路都给出了宝贵意见。

任新民和同事们废寝忘食、夜以继日,终于在两个多月后完成了试车台设计任务书的编写工作,形成了详细的技术规划和要求。

随后,试车台建设加快进度,采用设计和施工交叉作业和分系统包干的方式。广大干部、科研人员、建筑工人齐心协力,一派热火朝天的会战场景就此展开。1960年3月,试车台经过试车终于通过了验收,新中国大地上伫立起了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第一座大型液体火箭发动机试车台!

两弹科学家任新民事迹(精选篇3)

任新民是中国导弹与航天技术的重要开拓者之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他领导和参加了第一个自行设计的液体中近程弹道式地地导弹液体火箭发动机的研制;曾作为运载火箭的技术负责人领导了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发射;曾担任试验卫星通信、实用卫星通信、“风云一号”气象卫星等6项大型航天工程的总设计师,被誉为中国航天“总总师”。

1940年,当抗日战争的烽火燃遍祖国大地,任新民选择在另一个战场为国“战斗”,除了担任大学讲师,他还兼任某兵工厂技术员。在此期间,经过反复研究试验,他成功实现用黑火药代替无烟火药装填迫击炮,解决了中缅战场上火炮装药的燃眉之急。

不久,他被选送去美国一家著名的铣床厂实习。在钻研工艺的同时,他还拿到了密歇根大学机械工程硕士和工程力学博士学位,为以后研究火箭发动机积累了丰富经验。

新中国成立后,任新民义无反顾地回国。归国后,他强忍父亲辞世和儿子夭折的悲痛,在南京华东军区军事科学研究室工作。在那里,他第一次“搞”火箭。当时在中国,“搞”火箭是一件想都不敢想的事。

没多久,他接到一封电报,邀请他参与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的成立工作,并负责讲授固体火箭课程。这封电报让他与航天正式结缘。

与钱学森初次相见,在对中国能否造出自己的火箭、导弹的问题上,钱老脱口而出:“外国人能造出来的,中国人也能,难道中国人比外国人矮一截不成?”这句话任新民记了一辈子。当晚,两位专家彻夜畅谈。钱学森赞赏他才识过人,这次见面,开始了两人此后半个多世纪的航天合作。

两弹科学家任新民事迹(精选篇4)

任新民(1915年12月5日——2017年2月12日),男,祖籍湖北省襄阳市谷城县盛康镇任家湾,出生于安徽省宁国市。航天技术与液体火箭发动机技术专家,中国导弹与航天技术的重要开拓者之一。

1940年毕业于重庆军政部兵工学校大学部。1945年赴美国密歇根大学研究院留学,先后获机械工程硕士和工程力学博士学位。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1985年当选为国际宇航科学院(IAA)院士。领导和参加了第一个自行设计的液体中近程弹道式地地导弹液体火箭发动机的研制。

曾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2项、求是基金杰出科学家奖、中国载人航天工作突出贡献者功勋奖章、“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等。

中国航天事业五十年最高荣誉奖获得者,从事导弹与航天型号研制工作,在液体发动机和型号总体技术上贡献卓著。

曾作为运载火箭的技术负责人领导了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发射。

曾担任试验卫星通信、实用卫星通信、风云一号气象卫星、发射外国卫星等六项大型航天工程的总设计师,主持研制和发射工作。

是“两弹一星”元勋之一、“中国航天四老”之一。

两弹科学家任新民事迹(精选篇5)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即将诞生,身居大洋彼岸的任新民欢欣鼓舞,感到报效祖国有望了。他几经周折和艰辛,于1949年8月回到了故乡,9月应南京华东军区军事科学研究室招聘任研究员。1952年8月,随该研究室并入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历任院教务处副处长、炮兵工程系教授、火箭武器教授会(教研室)主任、系副主任等职,1955年被授予技术上校军衔。

1956年8月调赴北京,参加筹建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历任总体技术研究室主任、一分院液体发动机设计部主任、一分院副院长兼液体发动机设计部主任;1965年任第七机械工业部一院副院长兼液体发动机研究所所长,1975年6月被任命为第七机械工业部副部长;1982年任航天工业部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1989年任航空航天工业部高级技术顾问;1993年任航天工业总公司高级技术顾问。

任新民曾担任多项大型航天系统工程的技术负责人或总设计师。从1979年起,他连续当选为中国宇航学会第一、二届理事长,第三届名誉理事长。1985年起,他一直担任国防科技国家科技进步奖评审委员会的副主任,并兼任航天行业评审组组长。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学部委员(现称院士);1985年当选为国际宇航科学院(IAA)院士,1988年又被该院聘任为理事;1988年被国务院聘任为国家学位委员会委员。他还被哈尔滨工业大学、华东工程学院等院校聘任为兼职教授;1988年还被美国国际空间大学创办者协会聘任为初始会员。

早在1956年春天,任新民在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担任教授时,曾作为科技专家的代表参加了中国12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的制订工作。

内容仅供学习,如需复制请赞助VIP会员,赞助后即可全站范文免费复制!


赞助会员请点击:开通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