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获五一劳动奖章人物事迹7篇
荣获五一劳动奖章人物事迹有哪些?大家或多或少都会用到过事迹材料吧,事迹材料不是单纯为其单位和个人评功摆好,而是为了鲜明地体现和积极宣扬一种特定时代所需要的精神。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荣获五一劳动奖章人物事迹,仅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大家喜欢! 公文汇,办公文档之家
稿子汇,范文学习文库
荣获五一劳动奖章人物事迹精选篇1
公文汇 www.gongwenhui.com
4月25日,2023年四川省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大会顺利召开。成都地铁运营有限公司运营三公司电客车司机沈晓昊作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参会并作为获奖代表上台领奖。 公文汇,办公文档之家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是全国总工会为奖励在社会主义各项建设事业中做出突出贡献的职工而颁发的荣誉奖章,是中国工人阶级最高奖项之一。沈晓昊是成都地铁首位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的职工。 公文汇,办公文档之家
自2023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评选活动启动以来,沈晓昊积极参与其中,当他回想起站在领奖台上的瞬间,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这份沉甸甸的荣誉时他心潮澎湃,他说:“得益于公司人才培育助孵化、劳动竞赛促提升的大环境和大平台,越来越多像我一样的一线职工,通过自己的努力有了更多机会展现自己精湛技艺,能够有机会获此殊荣。”
相伴成都轨道交通的飞速进展,近四年间,他参加了3条地铁线路的筹备和运营工作,安全平稳驾驶城市轨道交通达1400余天,安全驾驶里程超9万公里,值乘运营列车均安全准点。他严格执行规章制度,始终坚守安全底线,严于律己,忠于职守,在地铁筹备、运营工作中他以扎实的业务能力、熟练的驾驶技能、灵活的应急处置,多次成功处置单个车门故障、列车紧急制动、空气制动等故障,从未出现一起安全生产事故。
他曾在第十三届全国交通运输行业职业技能大赛城市轨道交通列车司机赛项中荣获(职工组)金牌、团体第一名,也曾荣获2021年四川省交通运输行业职业技能大赛城市轨道交通列车司机赛项(职工组)“银奖”。他也曾多次被评为成都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年度先进个人”、成都地铁运营有限公司及下属单位“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目前,沈晓昊全身心投入到19号线二期紧锣密鼓的筹备工作中,担任起了调试安全卡控职责,坚守着新线调试过程中的安全防线,确保筹备各项节点工作顺利推进。
致青春,颂劳动。佩戴着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这是一份闪亮的荣誉,也是一份沉甸的信任,未来的日子里,沈晓昊也将继续奋楫扬帆,更加严于律己,全身心投入成都轨道交通新线路筹备和运营工作中,确保驾驶的每一列列车安全、平稳、舒适,为每一位乘客的地铁旅程保驾护航,始终践行人民地铁为人民的初心和使命,为保证轨道交通安全运营工作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荣获五一劳动奖章人物事迹精选篇2
张 强
临沂利华纸业有限公司
生产部副经理
作为我县高学历引进的技术人才,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的付出,与企业同风雨、共命运,把制浆造纸工作当成一种神圣的使命,十年创新不止,十年追求不变,十年硕果累累,用自己的才华激情高唱新时代的“奋斗之歌”。
作为公司生产部副经理,张强深知产品质量关乎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他积极向公司提出每年3次走访客户,认真向客户了解企业产品在使用和推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积极探索改进方法。通过与技术部不断沟通,制定方案,尝试对制浆造纸的工艺进行调整,并成功引入了防潮剂,使利华纸业的产品在防潮抗水性能得到提高,获得了下游客户的充分认可,公司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得到进一步提高,“利华”品牌逐步树立起来。
临沂利华纸业有限公司生产部副经理 张强 :“这个小窟窿的检查,就需要在复检的过程中去观察,一般是从暗的地方到亮的地方去观察这些纸面。纸面一旦检查不到,到客户那里一断纸,就会造成一定的损失,会给公司的信誉造成一定的影响。”
干一行,爱一行。张强在工作中有魄力、讲方法,利用所学专业和自身掌握的技术,编订了企业标准《临沂利华纸业有限公司高强瓦楞质量标准》。为了公司产品更好的发展,他优化控制企业生产原料和工艺过程,达到了国际出口的欧盟标准,获得了第三方从事产品质量控制和技术鉴定的SGS认证,为拓宽下游客户打下坚实基础。
不忘初心,刻苦钻研。为了找到了理论上可部分替代淀粉的化学品,张强不分黑白的工作,反复进行实验尝试,最终他成功的找到了合适的化学品,减少了淀粉的使用量,每年降低企业生产成本10万元,大大减轻了企业与人口争粮的压力。
临沂利华纸业有限公司生产部副经理 张强:“没有质量这个纸就是没有市场,也就是说在市场上不能够存活。想要有更加开阔的市场,就需要把产品质量控制在最好的范围之内,打开咱现在的国内市场。”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张强的默默付出得到了公司领导和同事的认可和肯定,并在2017年被推荐为山东省第十三届人大代表候选人、2019年郯城县科学技术协会第三届委员会委员、“郯城县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2020年临沂市科学技术协会第四次代表大会代表等荣誉。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就是这么一个平凡的人,以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开拓精神,舍我其谁的信念、勇当尖兵的决心以过硬的成绩,当好制浆造纸行业的“弄潮儿”。
荣获五一劳动奖章人物事迹精选篇3
皮进军:4次打破纸浆装卸世界纪录
1991年8月,皮进军从山东沂南一个偏僻小山村,来到青岛港成为一名普通的码头工人,在一线奋斗了24年,一步步地当上了班长、副队长。近年来,皮进军带领团队创造了66项操作绝活、120多个员工品牌,总结提炼工作法26个,创出集团生产纪录150多项,4次打破纸浆装卸作业世界纪录。
皮进军在队里分管安全工作,他一直觉得,严抓严管就是对职工生命最大的爱护。这些年,凭着港口在沂南县的影响力,乡里乡亲慕名到港上工作的不下百人,仅皮进军所在的队就有二十几人,这其中,难免与皮进军沾亲带故。刚当副队长的那阵子,皮进军在安全管理上还有些顾虑,可经过队长的开导,他明白了不好意思管就是好人主义,就是对大家安全上不负责任。皮进军在职工大会上承诺,全队农民工都是我的亲兄弟,在查纠安全违章的处理上坚决做到一视同仁,人人平等。
作为装卸工人,皮进军想的最多的就是多装快卸,散货灌包是装卸队经常干的活,在作业中皮进军发现套袋、缝口、码钩环节衔接会影响作业效率,为了提高效率,皮进军一有时间就一遍遍推敲灌缝包操作和码钩技巧,与队里的骨干们一起模拟演练,先后总结提炼了“捏、攥、拉、挤、塞、割”灌缝包六字工作法和“下腰、侧抓、扭身、借力、出手”五步快速码钩操作法以及“套袋位置要准、出货频率要匀、缝口掐线要齐、搬包站位要稳、行走路线要直、回程速度要快”提效要领,这套工作法在生产中应用后,每灌一包货的时间由原来的12秒减为9秒钟,一个班就能多干350吨,由此,皮进军所在的班组队创出了单班单箱1369吨生产新记录,至今无人能破。这一工作法还被集团命名为“进军灌包”首批员工品牌。
铝矾土装车是公司的主干货种,装火车疏运量巨大,为了确保火车行车安全,就必须对所装铝矾土进行平整,人工平1节火车需3个人干15-20分钟,费时费力,而且效率不高。每当看到弟兄们下班回来浑身沾满灰尘的情形,皮进军心里很不是滋味,就想快点改变这种现状。他便向公司提出研发铝矾土“智能平车机”的建议,得到公司高度重视,抽调骨干力量全力论证研制,终获成功。推广使用后,只要一按电钮,平1节火车仅用1人2分半钟就轻松完成,工人也不用上车直接接触货物,省时省力,干净利索,一年还可为公司节约人工成本200万元。随后,皮进军又同攻关小组一起研制出“自动码包机”、“自动卸车平台”等一系列生产作业机械,将装卸工人从“出大力、流大汗”的繁重体力劳动中解放了出来。
荣获五一劳动奖章人物事迹精选篇4
绿衣红心主人翁 痴心不改邮为生
——陕西省五一劳动奖章 张东民
他是高飞鸿雁,传递着人间真情;他是绿衣使者,穿梭于乡间阡陌;他命运多舛,却依然奔走在崎岖的邮路上。他心系苍生,车载乾坤。他就是十年如一日,奔波于普通邮路上的大荔县邮政分公司朝邑支局投递员张东民。
张东民,男,汉族,48岁,中共党员,高中文化程度,在大荔邮政分公司朝邑支局平民投递段任投递员15年,2019年5月荣获“陕西省五一劳动奖章”称号。
2007年1月14日他从突发意外事故的前任投递员手里接过“邮路不能中断”的使命,“用户利益无小事”他始终装在心里,原鲁安乡五个自然村村民居住分散、交通不便,老百姓生产生活会有诸多困难,他为乡亲们代缴电费、电话费,代买农资、医药、日用品等,与他们结下了不解之缘。于是有了“爱心邮路”的称赞。在张东民的投递途中常伴有车辆故障、人身意外损伤等。特别是2014年7月17日这个灰色日子,他因忙于邮路大事,对儿子缺少关怀,溺水意外夺取了爱子的生命,痛定思痛他超出常人想象,毅然决然很快又投入到百姓挚爱的邮路。
每天开门七件事,报刊函包储险快。让党中央的指示精神及时进村入户,把村民们农副产品快速寄递祖国各地,保险邮储为乡亲们科学配置,把用户们需要的生产生活物料精准投递。2021年度张东民同志的主要经营业绩是:1.报刊收订万元,其中《农业科技报》100份,位列全县第一名;2.报刊、信函及时妥投,深受各村各单位的好评;3.大荔冬枣誉满神州,中国邮政速寄妥递。因新冠发生和百年不遇洪涝灾害收寄冬枣11808件、日常普包2190件。保持了全县先进的光荣称号;4.妥投包裹45000余件;5.帮助年老多病残疾等困难人群上千人次。6.日常揽储262万元,简易人身保险、交强险共计43万元。2021年荣获全县优秀投递员称号,中共大荔县赵渡镇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大荔县邮政分公司讲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演讲三等奖。张东民同志在红色邮路上为全面小康和脱贫攻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他是农民的儿子,邮政行业的一名老兵,真爱黄土地的情怀,大邮路上践行为人民服务大爱的他,出生于母亲智障,双亲眼睛残疾,历经贫穷与磨难。让他年复一年无悔地坚守在自己的阵地上。数年来走过的邮路虽不平坦,却是一条传递爱心、担当责任的跋涉之路,是一条充满善举,无悔如歌平凡而神圣的职业,共产党员的一分子始终以雷锋同志为榜样,在乡村振兴的金色邮路上张东民同志戒骄戒躁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身处两个百年交汇期用心编织共同富裕愿景。
荣获五一劳动奖章人物事迹精选篇5
4月末的中车长客生产正忙,刚刚荣获吉林省“五一劳动奖章”的王丽萍和同事们正聚精会神地为一排圆柱形的待检件做“B超”检查。
“我们正在做的无损检测工作,也就是探伤工作,是在不破坏物体表面和内部结构的基础上,利用超声波、X射线等技术,对物体质量进行评价。”王丽萍告诉记者,就像医院利用超声波、B超等来为患者检查身体一样,他们是给高铁的转向架走行部位做检测。
作为中车长客的高级技师、一级操作师、公司劳模创新工作室负责人和中国中车无损检测资深技能专家,王丽萍是该公司无损检测系统的领军人物。在20年的工作中,她参加了自中国铁路大提速以来所有主型客车转向架零部件的无损检测任务,从未出现错探、漏探。
20年来,在探伤工作岗位上,王丽萍刻苦钻研无损检测基础理论知识,深度掌握探伤标准、工艺规程,对磁粉、超声波、X射线、渗透等探伤理论与操作技能游刃有余,善于利用各种探伤方式准确判定焊缝表面及内部缺陷。
凭借过硬技术和经验积累,王丽萍逐渐成长为转向架零部件的无损检测领域的领军人。她是中车长客第一批掌握欧洲标准并将此项技术运用到实际生产中的探伤人员;她是中车长客第一位运用美国GE公司X射线探伤机对时速300公里高铁构架横梁管进行检测的探伤人员;她自编程序,成为公司第一位将数字超声探伤仪运用到实际生产中的探伤人员;她还成功地将国际上最先进的相控阵超声波探伤技术运用到伊朗地铁转向架焊缝的探伤,填补了公司在环形焊缝超声波探伤技术领域的空白……
在国内轨道车辆制造行业首次运用激光电弧复合焊技术的试验过程中,王丽萍作为中车长客探伤第一人,承担了从未有人做过的任务。在没有资料、没有经验可借鉴的情况下,她出色地完成新技术试验件的探伤任务,为激光电弧复合焊技术的推广使用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数据和技术支持。
近几年,王丽萍承担了中国主型高速动车组转向架的检测任务、各型城轨客车转向架的探伤任务和出口轨道客车转向架的无损检测工作。可以说从长客驶出的轨道车辆转向架,几乎每一个都有王丽萍的探伤印迹。几年来,王丽萍共有五十余项攻关成果获得奖励,并形成工艺文件,指导生产。
“探伤工作是一个贯穿性很强的工序,只要用心琢磨,总会有新的课题。”王丽萍说,她的工作就是要从长客驶出的所有轨道车辆更快、更稳,就是要中国高铁这张“金名片”更加璀璨夺目。她不仅是高速动车组及城轨车转向架质量的最后把关者,而且还根据自己探伤时发现的问题,主动和上工序及技术人员一起,研究解决方案,探索工艺路线,从而减少质量事故的发生。
不仅执着于自身事业、钻研本职工作,作为焊接探伤组的组长,王丽萍还悉心传授技艺,做好薪火相传、技能接力的工作。截至目前,王丽萍利用工余时间,准备课题教案,组织技能培训班,累计培训课时456课时,不仅公司内部的探伤工积极参加,兄弟单位的同行业也慕名而来。在王丽萍的努力下,班组及工作室不仅产生了浓厚的学习氛围,员工队伍整体素质大幅提高,更使得中车长客无损检测系统人才梯队建设成效显现。
荣获五一劳动奖章人物事迹精选篇6
__,男,__岁,中共党员,外科主任医师,大学毕业,现任__市第一人民医院院长、院党委副书记。系__卫生科教管理学会理事会理事、中华医学会__分会常务理事、__医师协会常务理事、__区科协委员、__市科协常委、__市医学会副会长、__市外科专科学会主任委员、__外科学科带头人。
作为一名医生,他对技术刻苦钻研,精益求精,20多年如一日,心系群众,时时刻刻“以病人为中心”,把无限的激情倾注在祖国的医学事业中,治病救人,医德高尚,着力解决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难题,赢得了人民群众的交口赞誉,堪称医生的楷模。
作为一名院长,他锐意改革,实现科技创新,励精图治,克己奉公,10年如一日,勇当医院改革的急先锋,把智慧奉献给了钟爱的事业,把一家普通医院创建成“三甲医院”、全国首批“百姓放心医院”,取得了辉煌的业绩。
有口皆碑,医德高尚称楷模
见过某某的人,无不为他全身心扑在事业上、工作起来不顾一切的精神所佩服,在某某身边工作的人,无不被他病人至上的天使般的真情所赞叹。
某某是人民的好医生,廉洁行医,廉洁行政。他的高尚医德,在当地百姓中有口皆碑。
在数十年的从医生涯中,某某视病人胜过自己、胜过亲人。
2004年11月9日中午11时,某某正在给慕名而来的一群农民患者看病,他妹妹焦急地打来电话,说刚从老家来__的母亲突然晕倒了。他放下电话对病人说:“麻烦你们等一等,我出去一下就回来。”他匆匆跑回家里,发现76岁的母亲脸色青紫,嘴唇紧闭,不省人事。他抱起母亲就往急诊室跑,让急诊科的值班医生给母亲检查抢救,未等母亲完全清醒,病情平稳,就又匆匆回办公室去给病人看病。
看着表情还是那样平静如水、态度还是那样和蔼可亲的某某,谁也不知道此时此刻他的母亲正在急诊室里抢救!如今讲起这件事,某某的表情依然平静。他只是淡淡地说:“这些病人很多都是从农村来的,我赶在中午给他们看病,他们下午就可以搭车回去了,不然要在__过夜,对他们可是一笔不小的负担啊!”
生命有限,激情无限。只有视病人赛过父母的人才有这种激情,才能产生这种超常规的行为。
同事们都称某某为“拼命三郎”。自担任院长以来,他从未休过一个完整的节假日,每天都工作15小时以上。只要不出差,他都坚持每天为老百姓看病,夜间查房,每周主持1-2台手术。这些年,他曾创下这样的记录:一天连续做7台手术,在手术台上连续工作27小时;连续七天七夜吃睡在病房,监护手术后的重症患者,直至病人转危为安才走出病房……
身为医院院长,他更是坚持以病人为中心,以维护人民健康为已任,每年都带领医务人员下乡义诊,10年间走遍了全市各个乡镇广大乡村。
成果累累,医术精湛乃名医
“当医生就要当名医,不当庸医误人生命。”这是某某的座右铭。从医以来,他一直以此激励自己、鞭策自己。
多年来,他致力于泌尿系统疾病的诊疗和科研,在反复多次的临床实践中,摸索出一种独特的治疗前列腺炎的方法,治愈率高,而且无痛苦、疗效快、花钱少,深受患者欢迎。他还率先应用带蒂膀胱壁瓣肌瓣管代尿道手术治疗复杂性后尿道缺损获得成功,属__首创,并于2001年成为省级科研课题。
他作为医院泌尿外科的创建者和学科带头人,在__沿海地区确立了泌尿外科的领先地位,尤其对男性不育和性功能障碍的治疗,他造诣高,为数以千计的家庭解除痛苦,带来福音。“幸福家庭缔造者”,这是许多经他治愈的不育症患者发自内心的感激。走上领导岗位后,积极开展新技术和创新研究,勇当科技兴院的急先锋。他先后成功主持和领导省、市级科学研究项目和自选研究项目20多项。有5个项目获省级科研立项。撰写的20多篇见地独到的医学论文在国家级和省级医学刊物上发表。《自制吻合管行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的研究》等19项科研项目先后获得__市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成为__科研成果最多的医学专家之一。同时,他大胆引进应用新技术、新项目,开展的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颅内创伤出血肿瘤微创术和不损伤粘膜阴道紧缩术、全套腔镜技术等数十项高难诊疗技术,以及重症急救、特殊诊疗,均达到了__领先、国内先进水平。在他的带领下,近10年来,全院共开展新技术新项目203项,获省、市科技进步奖25项,成为全区开展新技术新项目最多的医院之一。
技术全面,医术高超,医德高尚,某某用实际行动把自己锻造成北部湾沿海乃至__的名医,赢得了广大患者的信任和同行的尊敬,2005年荣获中国医师行业最高奖——第二届中国医师奖(__唯一一个),成为全国医师的楷模。
二次创业,勇当改革“领头雁”
某某廉洁自律,建章立制,模范带头。自1995年7月担任医院院长以来,他坚持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勇当改革“领头雁”,满怀豪情地带领全院职工进行第二次创业,努力谱写医院发展的新篇章。10年间,医院资产总额从2700万元增加到1.64亿元;业务年收入由2000万元增加接近9000万元;建筑面积由3.08万平方米增加到6.76万平方米;医疗设备总价值从852万元增加到3572万元;职工人员由560人增加到965人,高级职称人数由24人增加到77人;临床医技科室由15个增加到34个。继被国家卫生部授予“国家三级甲等综合医院”称号后,医院于2001年和2003年先后被评为全国首批“明明白白看病,百姓放心医院”和全国首批“医疗优质高效,百姓放心医院”。
30多年来,某某在平凡的岗位上呕心沥血、默默奉献,党和人民也给了他医师行业的最高奖——中国医师奖、全国农村科普先进个人、自治区爱国拥军模范等多项省部级以上荣誉,荣获自治区荣誉勋章一枚;从1995年至20__年,连续三次被授予“__市科技拔尖人才”称号,先后20多次被评为市局级先进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
荣获五一劳动奖章人物事迹精选篇7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寇晓燕
寇晓燕 1972年生,高中文化程度,中共党员,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10团13连职工。寇晓燕夫妇通过承包温室大棚,探索特色养殖,发展旅游业,创办“阿拉尔市锦绣家园果蔬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 帮助带动身边300余人共同致富,主动与14名贫困妇女结成帮扶对子,带动68名贫困妇女成为了种植能手,走上致富路。
寇晓燕是上海支边青年子女,是兵二代,自小就受到兵团精神的教育,扎根兵团,建设兵团成为她的初衷。在兵团实现自己的梦想,是她不竭的动力。她没有选择跟随父母回到繁华的大上海,而是选择留在了养她抚育她的团场,也是她这种沙枣花一样的品质深深的吸引了丈夫徐云义。
1990年两人喜结连理,成为十团4连一个普通的职工家庭。当年,寇晓燕与丈夫响应国家承包到户的政策,承包了连队40亩棉花地。夫妻俩勤奋苦干,加之团里好政策,年年都收成满满,小日子也过得红红火火。但是,丰衣足食并不是夫妻两人的真正理想,他们一直怀有一个创业致富的梦想。
于是,他们夫妻先后养过肉鸽、珍珠鸡、火鸡、猪,但规模一直都很小。2001年,团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夫妻两人又承包4连12亩的香梨园,实现年纯收入10万元以上。
2011年,夫妻俩在十团职工创业园承包了大棚温室6座,实现年纯收入30万元以上。同年,注册成立了疆通温室保温建材安装有限责任公司,承建了第一师阿拉尔市周边团场268座大棚温室钢架、保温被等产品,提供卷帘机、保温膜,实现了年纯收入100万元,提供就业岗位40余个。
2013年,寇晓燕大胆探索发展新型农业主体经济,带头承包了36座温室大棚,与32名职工创办“阿拉市锦绣家园果蔬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年产蔬菜350余吨,成立销售部,开办2家有机蔬菜超市,平价供应阿拉尔市及周边团场,人均年收入达8万元,32名职工实现了脱贫致富梦。全团19名困难职工乘农闲去合作社、超市务工。现如今,在锦绣家园果蔬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务工人员达136人,人均年增收3.5万元以上。
2015年,十团党委依托优势资源,积极探索“产区变景区、田园变公园、产品变礼品”的有效途径,大力发展全域旅游。
寇晓燕“盘算”起发展特色旅游业,将拆迁的原二连办公室周边买下来,投资1300万元,建设90亩的集观光、旅游、采摘为一体的绿色生态园,已吸纳种养殖户60户,前来采摘游玩的游客年均达6万人次。年收入达200余万元。以景吸引人、以美食留人、以特色花卉感染人,为十团发展乡村旅游提供了示范。
当年,她又引进巴马香猪进行特色养殖获得成功,由年出栏200头发展至1500余头,产品供不应求。
2020年,引进黄沙基质栽培技术种植草莓和蔬菜获得成功,为团场在未利用地上发展设施农业探索了一条新路。
锦绣家园果蔬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特色生态综合示范基地是发展现代休闲、观光农业的有益探索,是实现“产区变景区、田园变公园、产品变礼品”发展设施农业提质增效的典型示范,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方式转变的成功实践。
寇晓燕说:“没有团场的政策支持,就没有我今天的成绩,没有干部职工的殷切帮助,就没有我现在的不凡事业。”
如今,寇晓燕终于实现致富梦想,但她没有固步自封,更没有沉溺于财富膨胀的自我满足中,而是立志带领身边更多的职工群众实现共同致富的梦想。
十团4连3名困难职工,由于没有种植经验和管理资金,生活困难,一直未能脱困。见此情景,夫妻两人主动与她们结对子,从资金到技术、从棉田到温棚,从种植、田间管理、收获、销售各个环节,寇晓燕尽心尽力帮助她们。如今3人个个都成了4连的种植能手,光是大棚收入,每年就达到7、8万元。
积极响应团党委、团工会号召,帮扶困难职工,主动与2户职工结对子,吸纳他们加入合作社,从资金到技术、从棉田到温棚,从种植、田间管理、收获、销售各个环节,寇晓燕尽心尽力帮助她们。如今这2户职工都成了连队的种植能手,光是大棚收入,每年就可以达到七八万元,走上增收致富的新路。
每到收获季节,寇晓燕就主动带领合作社成员走访市场,教导他们如何考察市场,分析市场,帮助他们度过销售难关。如今,只要一提起寇晓燕,合作社社员都心存感激,是寇晓燕带领她们走上了脱贫致富路。
致富不忘本,寇晓燕夫妇积极投身社会公益事业。自2013年起,夫妻带头加入到“春蕾计划”和“金秋助学”活动,累计出资6万元,帮助7名贫困女大学生完成学业,2016年至今为十团21连少数民族连队村民及周边县乡少数民族贫困儿童捐赠衣服、物品及蔬菜生活用品共计10万余元。
2020年抗击新冠疫情期间,她主动承担起了为团内工作人员供餐的责任,为确保几百名奋战在一线的医护人员、志愿者能吃上可口的饭菜,她与家人起早贪黑,积极协调各类生活物资,为抗疫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平时,她积极参加各类公益事业,每年为困难职工群众捐款捐物。
孤寡老人夏定国,习惯了兵团的生活,不愿意回老家,寇晓燕夫妇在征得其亲戚的同意后,把他接到自己的基地,像女儿一样侍奉老人,老人逢人就说自己有个好女儿;收留精神残疾人员李鑫,为其提供工作岗位。
寇晓燕先后荣获2014年度获师多元增收示范户、2015年师市“五一巾帼标兵”、2015年度获师市“三学三比”女能手、2017年“全国农业劳动模范”、2019年“全国巾帼建功标兵”,2019年被授予 “兵团巾帼建功标兵”称号,被评为师市“民族团结道德模范”、2019年“全国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2019年师市“民族团结道德模范”、2020年寇晓燕家庭被评为“全国五好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