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模范人物的事迹材料5篇
总有人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无闻,并且还利用业余时间自学专业知识,让自己变得越来越好。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劳动模范人物的事迹材料例文,希望你喜欢。 公文汇 www.gongwenhui.com
公文汇,办公文档之家
劳动模范人物的事迹材料【篇1】
稿子汇 www.gaozihui.com
李强,中航工业黎明装配厂总装班班长。作为首席技能专家,他敬业诚信,创新求效;身为一班之长,他带领团队能征善战不退缩,为强健“中国心”,拼搏奉献勇担当,尽责守职做贡献。 稿子汇 www.gaozihui.com
攻坚克难的先锋。李强努力钻研、勤于思考、善于学习,练就了过硬的技能,成为行业的能工巧匠。在一次排故中,李强带领班组昼夜兼程60天,为排故做出了巨大贡献。 公文汇 www.gongwenhui.com
创新工作的榜样。多年来,李强与班组成员持续开展精益改善活动。推广管路校正与安装的李强操作法,消除了发动机组件的装配瓶颈;采取零件形迹管理、装配车防撞保护装置、接油盒搭板等举措,工具改进后明显提高了装配效率。
敬业奉献的典范。李强技能高超、经验丰富,具备多机种发动机的装配技能。工友们称他是发动机装配的“活图纸”、“活标准”。任务紧张时,他常常不知疲倦地忙碌,平均每天加班4个多小时,有时甚至干到凌晨一两点钟。
他曾先后荣获航空报国优秀贡献奖、中航工业风云人物、辽宁省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一系列荣誉。李强班组先后荣获辽宁省五一奖状、全国工人先锋号、全国“最美职工”等荣誉。“李强劳模创新工作室”获全国示范性劳模创新工作室称号。
劳动模范人物的事迹材料【篇2】
虽然没有时尚的扮素,青山却羡慕着我们淡绿的工装;虽然都是无名小卒,宏伟的工程却记住我们神圣的称呼。我是一线工人,我在工地的一角,感受着这里的热情、温馨……
住在我们试验室隔壁的是拌合站一名女操作员,我们都叫她邓阿姨,在我的记忆中,从我来到项目,看到的邓阿姨总穿着一身工作服,天天如此。我偶尔开她玩笑:“阿姨为什么总是穿工装呢,是不是叔叔太抠门儿,舍不得给您买新衣啊?”每每她总是笑道:“在工地不穿工装穿啥呀,我们这都快退休的人了,穿工装的时间都论秒啦!”
拌合站打料是不分白天黑夜的。有一晚凌晨两点开始打料,邓阿姨一整晚守在拌合站。第二天一早在食堂门口遇见她,我故作挑衅地笑她觉没睡成,她眯着那双本就不大的眼睛笑着说:“孩子,你刚接触咱们这行业,慢慢就会懂。不管苦累,懂了就能适应。”后来,和我一批到工地的同学们离开的越来越少,每看到他们离开的背影,我都在回想邓阿姨那句话,然后告诉自己:不管苦累,懂了就能适应,适应就能坚持。
拌合站门口的路时常被大车压得不成样,据说以前一下雨,坑里汪满水,大家都是卷起裤管趟着水出入大门。后来邓阿姨来了,一见路被压坏,就发动大家修路。她说,这路可是咱拌合站的门面,谁能忍心看着自家门前一下雨就汪一坑水啊?说来也怪,大家也都爱跟她干活,爱听她吆五喝六的指挥。她勤劳的背影出出进进,在她火热的干劲下,似火的骄阳也显得逊色起来。
每到饭点,我们几个年轻人总喜欢去邓阿姨那儿找吃的,她的零食总被我们一扫而光,然后就听见一阵咯咯的笑声“你们这帮小子,下次拿钱来!”不知从何时开始,她习惯地叫我们“儿子”、“闺女”,我们也就习惯地当了她的儿女。这样的亲情,让人无意间感觉有种亲切感,亦或是阿姨想念自己的孩子了。不管怎样,嘈杂的工地有这么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情存在,我们很幸福!
为了节约资源,工地每天定时打水。每到打水时,很远都可以听见邓阿姨的大嗓门,一边唠叨着一边督促着,忙着叫上夜班正在沉睡的老刘,喊着一旁的钻车司机李师傅,还有机械队的曾师傅,施工队的老赵、小张、小鹏,生怕大家没有水喝。司机陈师傅腿脚不灵便,邓阿姨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她组织几个年轻小伙儿轮流帮陈师傅打水,日子久了,不用她说,这点儿小事就成了年轻人理所应当做的事儿,陈师傅的水桶天天都满满地盛着“爱心接力水”。而邓阿姨,也照常理所应当地拉接水管,理所应当地叫大家来打水。对这样的理所应当,她高兴地给自己封了个封号“水管所所长”。不管冬雪覆盖,还是烈日酷晒,工地上伴着水声生发的那份情,总是沁人心脾!
没有人喜欢离别,更不喜欢送别。可是在工地,这种事情再寻常不过了。我和老乡小雷年龄相仿,性格投缘,一起聊生活谈工作,一起嘲讽彼此发胖的身材,一起做胖女孩儿共有的“减肥梦”,一起感叹“人生得一闺蜜,足矣”。听到小雷要调到别的工地的消息后,我独自跑到拌合楼后面的山坡上,哭成个泪人儿。邓阿姨第一个找到我,陪着我在山坡上坐了两个钟头。她给我讲她和试验室孙主任每换一个工地都是前后报到,给我讲她和老刘师傅时隔十六年又聚在这里,还给我讲她和叔叔一辈子就没在一个工地呆过……“闺女,我们的工作性质决定了我们必须要有坚韧的性格。离别不可怕,要相信只要有心、有情,我们无论在哪,都在相互牵挂,相互祝福。”听着她的话,我哭得愈发厉害,但哭过之后,我懂了,不久的将来,邓阿姨和我也终将面对离别,但曾经的相逢,就是最美的歌。是她,让我懂了水电工人对那山那水的情怀,懂了水电人在岁月峥嵘中存留的那份真。
邓阿姨是工地上最普通的工人,身着工装的她,平平凡凡,简简单单,但她确是大伙心目中最不能少的人。沾满粉灰的安全帽、忙碌的身影,铸成一幅流动的画。——这副画的主角,就是那最美的一线工人。
劳动模范人物的事迹材料【篇3】
没有文凭,也没有镀过金,却有着过硬的煤矿现场技术和现场管理经验,他,就是龙塘煤矿分管采煤的副矿长曾昭雄同志。
曾昭雄于1986年12月参加煤矿工作。自参加工作来,曾昭雄同志曾从事过采煤、劳资工作,后龙塘煤矿采煤副矿长。走上领导岗位后,他更是严格要求自已,作风严谨、勤政务实、乐于奉献、开拓进取,用奋斗铸就了自身的辉煌,在煤海谱写了一首创业者顽强拼搏的壮丽诗篇,曾多次荣获先进个人光荣称号。抓调整,煤炭生产创出了新记录
龙塘煤矿由于是个老矿,矿井条件先天不足,地质状况复杂,严重制约着安全生产,要想完成上级下达的原煤生产任务非常困难,企业生产经营困难重重,员工生活收入低,企业发展没有转机。视此情况,他面对矿井现状,凭着自已从事煤矿多年的管理经验,认真听取分管队意见,深入调查研究,认真查找制约企业生产发展的“症结”,很快掌握了矿井采掘比例失调,生产接续紧张,井下环节复杂,战线长,生产成本高,历史遗留问题多,职工收入生活水平低。针对这些问题,该同志总把困难想前头,寻找问题解决的方法,他多次组织召开分管队干专题会,分析原因,理清思路。艰难中,显本色,身先士卒。20__年,376总风巷抢修的攻坚战,将他锤炼得更加坚
韧。对于376总风回风上山年久失修,垮落17米之远,严重影响了工作面的通风,且工作面风大又有淋水,关键时刻挺身而出,该同志亲自率领组织掘五队、综合队进行抢修,天天和员工一起进班一起出班,出班时浑身被淋水淋得一身通透,就是凭着这样一股敢啃硬骨头的精神,在他的带领下,历时一个星期的`紧张抢修终于修通了梗阻的总风巷,保障全矿井通风的顺畅。为了保障生产任务的完成,为矿里分忧解难,在20__工作面地质变化大产量低又有水的情况下,他又亲自深入现场,掌握第一手资料,拿出最佳方案,对采二队进行调整,优化采煤方案,在他的指导下使该队顺利地完成矿下达的生产任务,保障了全矿原煤产量任务的连年全面完成,有人问他:苦不苦?他总是说:困难环境下的战斗虽苦犹甜。
抓制度,企业管理上了新台阶
曾昭雄同志深知:作为一个四十多年的老矿井,包袱重,困难多,要实现企业效益的大提高,确保企业的大发展,就必须转变经营理念,在内部管理上做文章,在制度创新上下功夫,全面实施制度创新。为此,近年来,他把制度建设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结合矿井实际,制定完善了多个管理办法。从规范各工种岗位责任制入手,制定一系列制度措施,建立了一个以管理人员岗位责任制、职工职业道德规范为核心,以各项规章制度为基础的管理体系。在完善各项管理制度的同时,进一步确立生产连队年度管理目标,将各项任务指标分解下达给基层单位,并定期对他们进行考核,严格兑现奖罚,不断增强基层管理人员的责任心,从而使各生产连队和全矿上下形成一盘棋,管理工作逐步走上了规范化,制度化。
抓质量,安全环境进一步提升
“工程质量就是企业的生命,精品是靠规范和严格的管理才能够创造出来。”这成为曾昭雄抓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工作的口头禅。凡是他看到的或听到的,只要是质量和安全问题,从不放过。他常对分管连队队干说质量关系到我们每个员工的生命上,质量抓不好就对是我们的员工最大的不负责任。在他的带领下,他所分管的连队在安全、质量、进度方面都取得了好的成绩,并多次获得公司“优良工程”和“放心工程”。一份耕耘,一份收获,诠释煤海人生。历经数年的矿建戎马生涯,锤炼出曾昭雄这样一位勇于拼搏、乐于奉献、吃苦耐劳、开拓创新的煤海人。他是龙塘煤矿煤海建设中的一个突出代表,为煤炭建设立下汗马功劳。
抓实事,职工生活水平有了新提高
一年来的辛勤的耕耘换来了今天的丰硕成果,曾昭雄同志所分管的连队员工收入水平彻底变了样,员工们常说,有了这样的领头羊带领我们在煤海战线上战斗是我们的荣幸。然而,曾昭雄同志觉得自己肩上的担子更加沉重。成绩只能代表过去,未来还任重道远,他常常勉励自己:这才是兴矿富民走出的第一步,以后的路还很长,更需我们艰苦奋斗,加倍努力。如今,他所分管连队的干部员工在他的带领下,团结一致,奋发图强,求真务实,开拓创新,迎接20__年各项工作的挑战,朝着更高的奋斗目标迈进。
劳动模范人物的事迹材料【篇4】
__,上河铁矿矿长。20__年他团结带领职工,着眼公司长远发展,以对公司高度负责的精神推进各项工作,为上河铁矿安全生产做出突出贡献。
担任上河铁矿矿长以来,他坚持以以身作则、事业为重,靠在现场与职工一起攻难关,解难题,比常人付出要多的多。在他的带动下,选矿厂职工的工作热情被调动起来,大家凝心聚力,团结一致,积极投入到工作中,确保了安全生产。
第一深入理解和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工作思路,坚持把安全教育、安全管理深入到具体的工作细节中。上河铁矿坚持每天利用班前会时间安全宣誓,每周五生产调度会管理干部集中安全业务学习,交接班时间侯罐室播放安全警示片等。通过一系列的安全培训学习,让职工时刻紧绷安全弦。
第二坚持采掘并举,千方百计保证上河铁矿顺利供矿。在满足选厂生产需要的同时,储矿堆矿石存有量达20万吨,增加了公司生产经营抗风险的能力。
井下生产要合理安排作业地点,进一步理顺穿孔、爆破、采掘、运搬、提升各生产环节,强化调度指令,严格落实日、周生产计划,加强生产计划管理控制,实行动态考核管理,全力提高生产组织运行效率。
第三以技术管理为基础,生产工艺管理、设备管理进一步提高。三级矿量已初步趋于平衡,截至今年年底可实现开拓矿量280万t,采准矿量80万t,备采矿量40万t。
分段凿岩阶段矿房嗣后充填采矿法的应用推广较预期顺利,爆破作业孔网参数进一步优化,单耗由0.8kg/t降至0.5kg/t,爆破效果良好。
主要设备设施实现安全运行,在维修人员极度紧张的条件下,上河铁矿保证了主副井、水泵房、变电站等的安全运行。
第四、加强基建管理管控,王峪基建主要工程、主要设备安装全部完成。王峪基建自开工以来,坚持质量为本。严把质量关,严格落实竖井提升系统、井下火工材料管理、溜破高空作业、顶板浮石、设备安装等基建各项重大风险点管控措施,巷道掘进严格执行光面爆破,半孔率达到90%以上。
劳动模范人物的事迹材料【篇5】
熊小宁,男,汉族,1969年7月出生,初中文化,现任东岸村党支部书记。近几年来,东岸村在熊小宁的带领下,不仅自己跃上了种粮大户之列,而且带动全村人走上了种粮致富之路,涌现出了年播种200亩以上的种粮大户86户。粮食生产在该村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形成了抓规模种粮的新格局。他带领群众摆脱贫穷落后,走向文明富裕,率先奔上小康生活。农民人均纯收入居全乡第一,达到人均7369元;实现了100%的组通公路, 100%的农户通自来水,用卫生厕,100%的农户拥有高等家用电器和农用机械;在外包田居全县之首,达到一万亩;群众在县城购买商品房30套,在村庄户户建有楼房。 其主要先进事迹表现如下:
一、诚心、热心、积极发展粮食生产
03年刚进入村委会工作,本地粮食市场疲软,农户种粮积极性不高,外出打工农民骤增。有的土地荒芜,有的庄稼种后无劳动力管理,严重影响了当地的粮食生产。熊小宁看在眼里,痛在心里。与土地打了30多年交道的他盘算着:这么好的地荒芜了多可惜啊!民以食为天,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是农业的基础,粮食市场的疲软应该是暂时的。古人曾说“逢俏莫赶,逢疲莫懒”,我何不把外出打工人员的土地承包过来,既使
他们能安心地在外工作,又能增加我的收入。当年就承包耕地100余亩。由于科学管理,合理施肥,成本较低,当年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尝到甜头以后,熊小宁坚定了种粮的信心和决心,至20__年种植面积突破20__亩,粮食产量达180万公斤,他的示范带头作用,立即为当地群众吃下“定心丸”。他们纷纷找到书记,要求熊小宁牵头走出东岸,来到了与其相隔一岸的成新、朱港农场,找到他们的领导,逐年把两个劳改农场的田全部承包过来,转给本村群众承包,实行大规模、机械化作业,种植面积突破10000亩。他的事迹,很快引起了镇党委、政府的重视,并以他为榜样,在全镇广泛宣传和推广。目前我镇已涌现出规模种粮户722户,种植面积突破13万亩规模种植已构成我镇粮食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熊小宁重视粮食生产,更注重对土地的珍惜,不让土地闲置,想尽办法增加复种指数,提高土地利用率。每年科技下乡、农机推广,他都热情欢迎。陪同农技干部挨家挨户作宣传发动,推广先进适用栽培技术,因为他心里想到的不仅是自己要科学种田,更希望周围的农民朋友也能搞好科学种田。每年村民开展技术培训,他总是第一个到场,坐在第一排的位置,聚精会神地聆听。村民中有思想不通、不乐意接受新技术的,他帮忙做动员工作;有没领会技术要点的,他用认真听讲、勤奋实践得来的知识无私地帮助别人弄懂。在生产过程中,他严格按照技术规程进行土、肥、水管理,不偷懒,不懈殆。坚持良种良法,优质品种覆盖率达100%。由于他的勤劳加智慧,获得粮食产量达1000公斤的好收成。
二、无私、诚信,带动周边农户科学种田
熊小宁书记虽然文化不高,但他却比任何人都相信“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每年农技部门安排在他那里的试验田,他都欣然接受,在试验中,有的品种因为适应性差,或者不适应当地气候条件,栽培条件而导致减产,农业部门按惯例要对他进行补偿的时候,他都说:“我不要你们补钱,那样就见外了。我把你们当作亲人,让我和你们一起做点事,筛选出哪些品种适合我们这个地方,哪些品种好,我们老百姓照着买,买到放心的品种,我只有高兴的份,哪儿会要你们的钱。”一席话,说得农业干部们心里热乎乎的。熊小宁就是这样一个朴实、无私、诚信的人,他良好的公德意识确实也感染了一些村民,大家纷纷消除成见,乐意跟农技干部聊天了,乐意跟干部们接近,学技术了。东岸村的粮食生产面貌有了很大改观,产量突飞猛进,成为当地粮食生产优质高产示范村。
为了解决劳动力严重匮乏和机械紧张的矛盾,他率先购进了排灌机械和收割机械等机具6台套,进行田间机械化作业,提高粮食生产效率,在他的带动下,通过自筹资金,县农机部门补助,先进购进了小型收割机、化肥深施器以及农副产品加工机具共238台(套)。探索出了适合该村农业生产田间机械化作业的新路子,机械化田间作业的推广运用,增强了该村农业生产,尤其是粮食生产的科技含量,年机耕作业面积可达9850亩,占总耕地面积的95%,把农户从高强度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提高了生产经营水平,对助农增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村党支部连年被县委评为先进党支部,他个人连年被评为县、镇优秀共产党员、南昌市劳动模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