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两弹一星吴自良元勋事迹大家知道哪些?吴自良在两弹一星发挥了怎样的作用?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5年两弹一星吴自良元勋事迹(必看5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稿子汇 www.gaozihui.com
公文汇 www.gongwenhui.com
两弹一星吴自良元勋事迹篇1
吴自良(1917.12.25—2008.5.24.),物理冶金学家、材料科学家。浙江浦江人。1939年毕业于北洋工学院航空工程系。1948年获美国匹兹堡卡内基理工大学冶金系博士学位。1980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公文汇,办公文档之家
曾任云南垒允中央飞机厂和昆明中央机器厂设计师及副工程师、美国卡内基理工大学金属研究所博士后研究员、美国锡腊丘斯大学材料系副研究员、北京交通大学冶金系教授,中国科学院上海冶金陶瓷研究所及上海冶金研究所副所长、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研究员等。领导完成中央军委下达的抗美援朝前方需要的特种电阻丝研制任务;用国内富产元素锰、钼等代替短缺的铬,研制苏联40X低合金钢的代用钢;承担气体扩散法分离铀同位素用的“甲种分离膜的制造技术”任务,与有关单位联合攻关,主持此项任务,试制成功并投入使用。1984年获国家发明奖一等奖,1999年被国家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稿子汇 www.gaozihui.com
中国科学家独立自主研发“两弹一星”的过程,创造了无数奇迹。但由于这些工作大多属于“绝密”级别,因此背后的故事也多数鲜为人知。著名材料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吴自良带领团队攻克吴自良国第一颗原子弹“心脏”的历程,就是其中一则神秘的传奇。
公文汇,办公文档之家
所谓原子弹“心脏”,是一种叫作“甲种分离膜”的核心元件。它的作用在于将铀-235和铀-238这对“双胞胎”同位素分开,提炼出高浓度的可用于发生核裂变反应的铀-235。
当时,全世界掌握这项技术的只有两个国家——美国和苏联。苏联专家撤离中国时,也带走了绝密级别的分离元件技术资料。面对国际封锁,____表示中国一定要下决心搞出原子弹,而这项甲种分离膜的攻关任务,是由____亲自抓的国家绝密项目。
两弹一星吴自良元勋事迹篇2
吴自良在晚年的回忆录《“链条”人日记》中,自称“链条人”,在他看来,自己就是祖国的一根链条。日记中回忆道:“原子弹爆炸成功,举国欢腾,吴自良终于松了一口气,总算完成了‘链条’人光荣的使命。”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举国欢腾。可是哪有什么横空出世,不过都是一群抱着“竖着进去横着出来”决心的国防人在负重前行。吴自良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一代国防人的使命。
1917年,吴自良出生在浦江县前吴村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前清秀才。受书香门第良好家风的影响,吴自良自幼爱好读书。他9岁进入浦江县立浦阳小学学习,一日上课在诵读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句话时,他瞬间被这股强劲的气势所折服,便将“天助自助者”作为自己的人生格言。1929年,他考入浙江省立第一中学,成绩依旧十分突出。在中学时养成的良好学习习惯为他以后的学习和科研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中学时他便开始思考“中国为什么贫穷落后”“中国为什么总是受到列强欺辱”等问题,科学救国的种子就这样在他心中渐渐埋下。
1935年高中毕业后,吴自良考入国立北洋工学院的矿冶系,恰逢当时航空事业蓬勃发展,在“航空救国”的热潮中,吴自良凭借优异的成绩转入新成立的航空机械系学习。吴自良后来回忆道:“当时校舍比较差,但教师教课非常好,学生学习很用功。”就是在这样的艰苦环境下,他读完了大学。1939年大学毕业后,吴自良经学校推荐,前往垒允飞机制造厂工作,在设计科任设计员。因为当时工厂里的许多工程师是美国人,所以吴自良在学习专业飞机制造知识的同时,还有机会练习英语口语,为日后赴美留学打下语言基础。1942年,该中央飞机制造厂惨遭日机轰炸,吴自良随工厂撤到昆明,但当时有关方面在组织工厂的重建工作时却告知他:只有加入国民党才可以再续他的航空救国大业。亲眼目睹国民党种种恶行的吴自良掷地有声地回复:“宁死也不加入国民党!”
两弹一星吴自良元勋事迹篇3
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 “科学救国”思潮的影响下, 1943年, 吴自良赴美留学。在美国匹兹堡卡内基理工学院( 今卡内基梅隆大学) 冶金系攻读博士研究生, 师从物理冶金学家C.S巴瑞特( C.S Barrett) 教授和物理学家R. 斯莫洛柯夫斯基( R.Smoluchowshi) 教授。1948年, 吴自良完成题为《片状铝单晶中滑移机制和内耗的关系》的学位论文, 取得理学博士学位, 毕业后就留在卡内基理工学院金属研究所作研究工作。1949 年, 我吴自良聘到锡腊丘斯( 锡林克斯) 大学材料系任副研究员, 主持“软钢中阻尼和疲劳”的研究。
在美国的时候, 吴自良们这些留学生基本上都参加了1949年成立的留美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 ( 简称留美科协) 。这是由留学生中的一些中共党员、进步学者发起成立的一个组织。他们利用一些社交活动及编辑出版的《留美科协通讯》, 宣传国内解放战争的胜利, 介绍中共建国方略、政策和新中国的情况, 争取广大旅美学生、学者对国内解放战争及尔后新中国建设事业的支持, 并动员更多的学有所成的人才回国参加新中国的建设。吴自良参加这个协会后, 了解了当时国内的真实情况, 也阅读了____的 《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等文章。1949年10月1日, ____在开国大典上向全世界宣布: “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当时, 吴自良们这些海外游子在听到这句话的时候, 都高兴得不得了, 非常激动, 一心想着要赶快结束手中的工作, 尽快回国。而且我吴自良知道, 自己所学的物理冶金专业在国内是非常需要的, 回国后我吴自良有许多的工作可以做。我吴自良国的事情, 与中国国防化学防备部黄部长有关, 他本人也曾在英国留过学。那时候, 受周恩来总理的指派, 他负责留学生的回国事宜及回国后的工作安排。他十分了解我吴自良美国的情况, 并主动写信给我吴自良信中主要谈了我吴自良国的事宜, 并建议我吴自良国后到唐山北方交通大学任教。后来, 我吴自良凭着黄部长发来的一封通知书回国的。
在吴自良回国的时候, 美国移民局叫吴自良不要回中国来, 但吴自良说母亲年纪大了, 吴自良一定要回去看看。这样, 它也就没有扣留吴自良。于是, 1950年下半年, 吴自良和其他二三十个留学生就一起坐船离开美国回国了, 路上花了几个星期, 12月, 我吴自良到了香港。在香港, 有人接待我吴自良, 并安排大家一起坐火车到广州, 进行学习、参观活动, 让我吴自良了解新中国的情况。一个月后, 我吴自良开广州回到了上海。
两弹一星吴自良元勋事迹篇4
1935年吴自良被天津国立北洋大学工学院的矿冶系录取。在矿冶系学习一年后,恰逢“航空救国”的热潮,大家普遍认识到航空事业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胸怀报效祖国的热忱之心,吴自良也凭着优异的成绩转入航空机械系。
1939年,吴自良大学毕业。受学校推荐,他怀揣着航空救国梦前往云南垒允中央飞机制造厂工作,吴自良满是干劲,他不仅苦学各种专业知识,还刻苦练习英语,虚心向厂里的美国工程师请教飞机制造中的各项技术。
但吴自良的航空救国之路的确不甚顺利。伴随着太平洋战争的爆发,1942年起日军大举进攻缅甸,地处西南的中央飞机制造厂遭到日本飞机的毁灭性轰炸。
1943年吴自良决定自费留美前往麻省理工大学继续学习航空。当时有关方面在组织航空厂的重建工作,通知他可以通过加入国民党重新开始他的航空救国大业。亲眼目睹国民党种种恶行的吴自良掷地有声地告诉前来通知他的人:“宁死也不加入国民党!”很快,国民党航空委员会就以“逾期不报到”为由,将他除名、“永不录用”。这一“封杀令”彻底断了吴自良的航空救国之梦。既然学航空不得,他寻本溯源,拾起了最初报考北洋大学时的矿冶专业。经中央机器厂厂长的推荐,吴自良决定到美国匹兹堡的卡内基理工学院学习冶金。
留学期间,吴自良在卡内基理工学院当研究生,师从X射线晶体学家、物理冶金学家巴瑞特(C.S. Barett)教授和物理学家斯莫落柯夫斯基(R. Smoluchowski)教授攻读冶金博士学位。
1948年,他完成题为《片状铝单晶中滑移机制和内耗的关系》的学位论文,获理学博士学位,毕业后留在卡内基理工学院金属研究所作博士后研究。
两弹一星吴自良元勋事迹篇5
吴自良的科研成果和精神风貌对中国的材料科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他不仅在学术界享有盛誉,更在工业应用方面为国家做出了巨大贡献。他的研究成果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国防等关键领域,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
1. 学术影响力
吴自良在学术界的影响力是巨大的。他发表了大量高水平的科研论文,主持和参与了多项国家重点科研项目。他的研究不仅推动了中国材料科学的发展,也在国际上赢得了广泛认可。许多国际知名学者都曾与他合作,或在他的指导下进行研究。
2. 工业应用
吴自良的研究成果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中,特别是在高温合金和复合材料方面。他研制的高温合金材料,为中国的航空发动机、燃气轮机等高端装备提供了重要支持。这些材料不仅提升了装备的性能和可靠性,还为中国的航空航天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3. 培养人才
吴自良非常重视人才培养,他的学生遍布国内外,许多人已经成为各自领域的领军人物。他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对材料科学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他提倡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培养了一大批既有扎实理论基础又具备实际操作能力的优秀人才。
吴自良的精神遗产不仅体现在他的科研成果和教育成就上,更体现在他身上所展现的科学家精神。他的爱国情怀、严谨治学、无私奉献的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科研工作者。他以身作则,身体力行地展示了一个科学家应有的风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