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光亚“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事迹大家知道哪些呢?朱光亚的科学生活故事是怎样的?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5朱光亚“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事迹(通用5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公文汇 www.gongwenhui.com
稿子汇,范文学习文库
朱光亚“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事迹篇1
“看似寻常却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在我国铸造核盾牌的伟大工程中,核试验的每一次成功,都倾注着朱光亚的心血与汗水;核武器发展前行的每一步,都凝结着朱光亚的智慧和决心。 稿子汇 www.gaozihui.com
他为人低调、虚怀若谷。他视名利如草芥,一心投身于科研事业,一心为国为民。 稿子汇,范文学习文库
朱光亚是中国工程院的首任院长,也是“两弹一星”元勋中最后被解密的一位,他是中国首枚原子弹研制的技术总负责人,是中国核武器研究领域公认的“众帅之帅”。翻阅中国数十年的国防科技发展史,朱光亚除了他的名字以外,其余情况都不见经传。即使是在“两弹一星”元勋中,他也是被最晚解密的。 稿子汇,范文学习文库
熟悉朱光亚的人说:“他生活很简朴,一直骑自行车上下班,一直到70多岁。他在公众场合,也是极其低调,少言寡语,不苟言笑。”
中大教授许锡挥说:“朱光亚虽然是著名的科学家、大学教授,但是他有空的时候,会买菜、会砍柴、做家务。”
曾汉民说:“朱光亚是个真正的大科学家,值得当前科技界人士学习!朱光亚为人非常低调,大智若愚,沉默寡言。工作中总是详细地听取汇报,并反复调研,总是在想清楚了之后才会发表看法。”
朱光亚“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事迹篇2
在我国最早期的原子能大本营中,朱光亚领导设计了轻水零功率装置,顺利地迈出了中国核反应堆制造的第一步。1958年秋,苏联援建的核工业反应堆和加速器正式移交给中方使用。然而,1959年,苏联撤走在华专家,我国必须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核事业。当时的核武器研究所急需一位负责原子弹研制的“科学技术领导人”。年仅35岁的朱光亚临危受命,被调入核武器研究所,承担起中国核武器研制攻关的技术领导重任。看着苏联专家留下的“残缺碎片”,朱光亚无畏无惧:我们就要从这些碎片里,造出我们中国的第一颗原子弹!他从家里搬进研究所单身宿舍,不辞辛劳地忘我工作。
1962年9月,在朱光亚等人的努力下,我国原子弹的理论设计、爆轰试验等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二机部提出了争取在1964年下半年,最迟1965年上半年爆炸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奋斗目标,即“两年规划”。为了尽快达成这个目标,朱光亚编制了《原子弹装置科研、设计、制造与试验计划纲要及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与《原子弹装置国家试验项目与准备工作的初步建议与原子弹装置塔上爆炸试验大纲》两份纲领性文件,对中央正确决策起到了关键作用。
1964年10月16日,天空上一朵腾空跃起的黄褐色蘑菇云象征着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当时的朱光亚正在离开试验现场返回指挥塔的路上,他透过车窗看到这一幕时,顿时潸然泪下。
朱光亚“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事迹篇3
1924年,朱光亚出生于湖北省宜昌市一个书香门第。自幼聪明好学,对科学充满好奇的他,在少年时期就立下了“科学救国”的宏愿。1941年,朱光亚以优异的成绩考入西南联大物理系,与后来成为中国科技界众多领军人物的杨振宁、李政道等人成为同窗。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艰苦的环境没有磨灭朱光亚对知识的渴望,反而激发了他更加坚定的科学追求和爱国情怀。
1946年,朱光亚赴美国密执安大学深造,师从著名物理学家玻尔,专攻核物理与实验核物理。在美国的学习和工作期间,他不仅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更深刻认识到核技术在国家安全和国际地位中的重要作用。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传来,朱光亚毅然放弃了国外的优厚待遇,克服重重困难,于1950年春回到祖国,投身于新中国的建设事业中。
回国后,朱光亚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工作,不久便被委以重任,参与了中国核武器的研制工作。在那个条件极其艰苦、技术封锁严密的年代,朱光亚和他的同事们凭借着对祖国的无限忠诚和对科学的执着追求,从零开始,逐步建立起中国的核科研体系。从原子弹到氢弹,从核试验场的设计到核爆炸数据的分析,朱光亚都亲力亲为,以其深厚的学术功底和卓越的领导能力,为中国核武器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与许多科学巨匠一样,朱光亚的一生充满了对科学的热爱和对国家的忠诚,但他却从不追求个人荣誉和地位。在“两弹一星功勋奖章”颁发时,朱光亚谦逊地说:“核武器事业是集体的事业,所有的一切荣誉都是集体的。”他更看重的是如何通过科学的力量,让国家更加强大,人民更加幸福。在担任中国工程院院长、中国科协主席等职务期间,朱光亚依然保持着低调务实的作风,积极推动中国科技事业的发展,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科技人才。
朱光亚“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事迹篇4
朱光亚(1924~2011年),湖北武汉人,美国密歇根大学物理系原子核物理专业博士,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先后在北京大学、东北人民大学(现吉林大学)、中科院物理研究所教授物理学并组织筹建物理学研究所。中国原子弹、氢弹科技攻关组织领导者之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
在1958年6月21日召开的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上,____说:“原子弹就是那么大的东西,没有那东西,人家就说你不算数。那么好吧,我们就搞一点吧。搞一点原子弹、氢弹、洲际导弹,我看有十年工夫完全可能。”从此,中国人走上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自主研发原子弹的创造奇迹之路。
当时年仅34岁的父亲被任命为核武器研究所副所长,全面负责核武器研制中的科学技术工作。真正意义上的白手起家开始了。由于条件不具备,核物理与放射化学的实验先在原子能所开展。原子能所把简陋的工棚改做放射化学实验室。工棚用芦苇做墙,黄泥巴抹面,黑油毡做顶。从外面看,好像是放破烂儿的仓库。里面则是用奶黄色油漆涂的墙面,地上铺着黑色橡胶,实验台、自制的简易手套箱、烘箱、马福炉等都安排得井然有序。实验环境非常艰苦,冬无暖气,夏无空调,自制手套箱密封性很差,废水的放射性剂量也很高。为了打造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当年的科研人员就是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夜以继日地奋力拼搏的。
1964年10月16日下午3时,在世界的东方,中国西部的戈壁滩上,一朵硕大无比的蘑菇云,伴随着轰鸣,向着宇宙苍穹旋转、蔓延,升腾、再升腾。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终于爆炸试验成功!人们忘情地跳跃、欢呼、拥抱,淌着欣慰的泪水。这时,却找不到父亲了。原来在离开主控站后撤时,情急之中,司机驾车走错了路。父亲还没有赶到山头的观测站,原子弹就爆炸了。还在赶路的父亲转过身来看着正在升腾的蘑菇云,一向刚强内敛的他,不禁潸然泪下。18年前在美国就开始找寻的梦,今天终于实现了。我们中国人终于有了自己研制的原子弹——一度在密语中被称为“老邱”的“争气弹”。
此时,我国核技术专家团队的平均年龄仅有45岁。1964年5月至1965年1月,_______曾两次谈到核武器发展问题,明确指示:“原子弹要有,氢弹也要快!”氢弹的研制原理、结构、制造工艺都比原子弹要复杂得多,而研制氢弹首先要从理论上突破。当时,核武器研究院其他院领导要到青海草原上去,父亲留在北京,与彭桓武、邓稼先领导对氢弹原理的探索。
朱光亚“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事迹篇5
1964年至1966年,朱光亚参与组织领导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第一枚空投航弹、首次导弹与原子弹“两弹结合”试验任务。在短短两年时间内,使中国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独立掌握核技术的国家之一。
1967年6月,朱光亚参与组织领导的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1969年9月,朱光亚参与组织指挥中国首次地下核试验,取得成功。中国地下核试验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实现了核试验转入地下目标,为核武器技术快速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1970年6月至1982年7月,任国防科学技术委员副主任,在继续负责组织核武器技术研究与发展工作的同时,参与组织领导国防科技领域的重要工作。其间,组织和指导中国第一座核电站——秦山核电站的筹建、核燃料加工技术和核放射性同位素应用等项目的研究开发。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后改称院士)。1986年,国务院组织全国200多位著名专家学者进行了充分的专题研究,制订出中国第一个“军民结合”的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朱光亚作为国务院高技术计划协调指导小组的成员和国防科工委科技委主任、著名科学家,亲自参与组织和指导了专家论证工作以及《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纲要》的起草。
1991年10月,朱光亚率中国科学家小组赴美,与美国科学院国际安全与军备控制委员会(CISAC)进行双边学术交流。交流会上,他亲自向美国同行介绍中国军备控制研究的成果,宣传中国的立场和观点,取得良好效果。
1994年,被选聘为首批中国工程院院士。1994年6月至1998年5月,任中国工程院第一任院长、党组书记,领导建立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和程序,为中国工程院的初创和发展做了大量奠基性和开拓性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