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家栋同志两弹一星主要事迹是怎样的?孙家栋的科研生活大家熟悉吗?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5年孙家栋同志两弹一星主要事迹(集合5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稿子汇,范文学习文库
公文汇,办公文档之家
孙家栋同志两弹一星主要事迹【篇1】
1958年4月,孙家栋从苏联学成归国。当时,新中国正在谋划发展导弹事业,新组建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急需技术人才。孙家栋二话不说,服从组织分配,来到国防部五院一分院导弹总体设计部,边学边干,边干边学,渐渐成长为一名成熟的导弹专家。1967年7月,钱学森亲自点将,让孙家栋担任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总负责人。这一次,孙家栋一干就是40多年,再也没有离开过。 公文汇,办公文档之家
1970年,“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成功,一曲嘹亮的《东方红》响彻太空。在这伟大辉煌的背后,是无数默默无闻、无私奉献、舍生忘死、艰苦奋斗的航天科技工作者投身到祖国的建设中,肩负起中国脊梁。2004年,孙家栋被任命为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当时他已经75岁。很多人劝他“功成身退”,毕竟探月工程是一项极为复杂而漫长的工程,而且国内缺少技术、缺少经验,稍微出一点差错,就可能酿成重大事故。几十亿的投资、几万人的心血就会付之东流,那岂不是“晚节不保”?孙家栋却不怕,他的回答很简单:“国家需要,我就去做。”他说,这是一个航天人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素质。 公文汇 www.gongwenhui.com
2007年11月5日,“嫦娥一号”成功环绕地球的消息传到指挥中心,所有人都在欢呼,而孙家栋则轻轻转过身,擦拭着眼中的泪水。孙家栋回忆当时的感受时,丝毫没有提到自己的贡献,也没有说自己的压力。他心中想的是中国的航天事业终于进入了深空探测行列。“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孙家栋带领着航天人,克服了各种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突破了一个个技术难关,取得了中华民族为之自豪的伟大成就。“两弹一星”元勋,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共和国勋章”,能把这些沉甸甸的奖章挂在胸前是属于孙家栋的荣耀,也是中国所有航天人的荣耀,更是我们每个中国人的荣耀。 公文汇 www.gongwenhui.com
孙家栋同志两弹一星主要事迹【篇2】
孙家栋,男,汉族,1929年4月8日出生于辽宁省瓦房店市,中共党员,运载火箭与卫星技术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探月工程领导小组高级顾问,第七、八、九、十二届全国____委员,中国人造卫星技术、卫星导航技术和深空探测技术开创者之一。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等奖项,及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改革先锋、共和国勋章等荣誉称号。
他被称为中国卫星之父,从“东方红一号”到“嫦娥一号”,从“风云气象卫星”到“北斗导航卫星”,背后都有他主持负责的身影;孙家栋从事航天工作60年来,主持研制了45颗卫星;在中国自主研制发射的100个航天飞行器中,由孙家栋担任技术负责人、总设计师或工程总师的就有34颗,占整个中国航天飞行器的三分之一。翻开他的人生履历,就如同阅读一部新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史。
孙家栋出生于一个中学教师家庭,1935年开始读小学,但因天生左撇子,上学仅两周就被学校劝退 。为此,他开始在家中练习使用右手,后到营口上小学。1942年,考入哈尔滨第一高等学校土木系,希望成为桥梁工程师,但中途因战争被迫“失学” 1948年9月,在通过资格审查后,进入哈尔滨工业大学预科学习俄语,后转入汽车系。1950年元宵节,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到哈工大招人,孙家栋当即报名参军,同日,转往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第四航空学校。1951年,因品学兼优,被派往苏联茹科夫斯基空军工程学院飞机发动机专业学习 。1958年,以全优成绩从苏联茹科夫斯基空军工程学院飞机设计专业毕业,获得斯大林金质奖章。
1958年4月,学成归国的孙家栋,被分配到国防部五院一分院(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前身)导弹总体设计部,从事导弹研究。直接参加了苏联“P-2”导弹的仿制和改型设计工作。
孙家栋同志两弹一星主要事迹【篇3】
在6个兄弟姐妹中,只有他随母亲,是左撇子。他常在哥哥姐姐面前挺胸昂头说:“我厉害吧,左手超灵活!”然而,入学仅2周,班主任就掐着腰说:“让你家长来办退学!你用左手写字,会把其他同学都带坏了!”他的脸腾的一下红了,小声问:“那假如我学会用右手写字,还能上学吗?”为证明自己和别的孩子没两样,小家栋开始突击练习,很快,他不但能用右手,写一手漂亮字,甚至能左右开弓打羽毛球。他生怕老师再让他退学,心里憋着一股劲,没日没夜地学习。
1年后,他不仅赶上课程,而且门门都是优!他一挑眉毛,一脸自豪:“别人能做到的,我也能!”从此,他的成绩一路飙升。19岁时,他考入哈工大预科班,准备专修俄文。
2004年出任探月工程首任总设计师时,孙家栋75岁。卫星从地球轨道进入深空,面临艰巨的挑战,孙家栋肩上的压力不言而喻。时任探月工程副总设计师的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工程总设计师张荣桥评价说:“他是怀着对中国航天的满腔热情来的。”3年后的2007年10月24日,首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成功发射,孙家栋却没法放松紧张的神经,埋头于后续任务的跟进中;遇到卫星运行的关键节点,他常常凝望着卫星运行数据图,通宵难眠;2007年11月7日,嫦娥一号成功进入环月工作轨道。
电视镜头捕捉到这样一个瞬间:孙家栋走到一个僻静的角落,悄悄背过身去,掏出手绢默默地擦去了眼泪……科学实验卫星、遥感卫星、风云气象卫星、北斗导航卫星……几十年来,孙家栋主持和领导研制的卫星型号不胜枚举,他的身影时时出现在天南海北的发射场。人们说:“他坐在那里,就是无形的支持。”孙家栋则说,到现场体会实际情况的作风是老一辈航天人一直传承下来的。当年钱学森先生带着搞第一个火箭、第一颗卫星,都是带领大家到发射场,“有时候出现故障一天两天都不睡觉,他都陪着我们一块在现场。搞航天真正要体会到实际情况,还是必须到现场。”一个人一生能做多少事?孙家栋从未想过这个问题,“国家需要,我就去做。”
孙家栋同志两弹一星主要事迹【篇4】
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一个人唯有在精神上立得住、站得稳,才能信心满怀、步履坚定,才能从容应对风险挑战、凝心聚力干事创业。
孙家栋在《航天精神薪火相传》一文中写道,“这么多年来,我一直有一种强烈的感觉:搞航天、干事业,既要靠物质的力量,更要靠精神的力量。航天精神是伟大的精神,蕴含着无穷的力量。”正是秉持“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孙家栋以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几十年如一日地奋战在科研一线,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呕心沥血,创造了中国航天史上一个又一个奇迹,上演了中国航天事业一个又一个“宇宙级”的精彩。
曾经有人问孙家栋:“航天精神里哪一条最重要?”“热爱。”他不假思索地回答,“航天精神的核心是热爱国家、热爱民族,热爱我们的航天事业。”“如果你不热爱,就谈不上奋斗、奉献、严谨、协作、负责、创新。”因为爱得深沉,所以甘洒心血,所以奋斗不止。
上世纪70年代,孙家栋带领团队研制我国第一颗返回式遥感卫星,发射时出现了意外。震惊过后,孙家栋带着大伙儿在冰天雪地里把大片的沙漠翻了一尺多深,拿筛子把炸碎的火箭卫星残骸筛出来,最终找到失败原因。一年后,一颗新的卫星腾空而起。
孙家栋不愧是航天工程总体大师,担任五大系统总设计师后,他不但提出了工程研制的指导思想,确定了工程目标和工程总体方案,对工程各大系统的技术途径作出重要决策,主持解决了多项关系技术问题,甚至在许多细节上都作出了周全的考虑。在他的勾画下,庞杂的工程变得井然有序。
孙家栋同志两弹一星主要事迹【篇5】
应用卫星与运载火箭、弹道导弹虽同属航天技术范畴,但对他而言,卫星技术毕竟是其新涉足的领域。他调入后,既参加领导501部的组建工作,同时又担起了研制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技术负责人的重任。
根据国家对东方红一号主要的基本的要求,即“上得去,抓得住,看得见,听得到”,他参加领导卫星总体及各分系统技术方案的修改简化工作,能源系统去掉了太阳能电池加镉镍电池供电部分,采用银锌电池组供电的方案;去掉了科学探测和遥控两个系统;去掉姿态控制部分,只保留测量姿态的红外地平仪和太阳角计。这样东方红一号的分系统主要是:结构、温控、能源、《东方红》乐音装置、短波遥测、跟踪、天线和姿态测量等。
当时卫星研制队伍来自七机部一院、八院(前身是上海机电设计院)和中国科学院等单位,而且原来的卫星总体与分系统的技术方案是中国科学院卫星设计院和有关研究所制订的,相应的研制工作也已展开,修改简化并制订新的卫星总体与分系统技术方案,并非易事。
他没有患得患失,而是知难而进,发挥了高超的组织协调能力,并根据研制弹道导弹的经验、体会和教训,做耐心细致的工作,修改简化的新方案终于制订出来了,1968年1月获得国家的正式批准,并被列为国家重点任务。
之后,他全力以赴地抓科研生产管理和关键技术攻关工作。他重新审定完善了卫星的研制程序,并严格执行;采取了控制卫星研制中技术状态的措施,适时进行技术状态的“冻结”;还严格地组织各种地面试验,在地面能做的而且是必要的试验都必须做充分。正是由于他在型号研制的组织管理上采取了有效的措施,大大地促进了研制工作的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