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事迹材料

吴自良两弹一星贡献事迹2025年(必看5篇)

时间:2024-12-17 事迹材料 我要投稿

吴自良两弹一星贡献事迹是怎样的?吴自良事迹中大家最想知道的是什么?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吴自良两弹一星贡献事迹2025年(必看5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稿子汇 www.gaozihui.com

吴自良两弹一星贡献事迹 稿子汇,范文学习文库

吴自良两弹一星贡献事迹(篇1)

“国家的需要就是我的研究方向。”抱持着这样的信念决心,吴自良放下筹备已久的研究项目,全身心投入到全新的会战之中。 稿子汇,范文学习文库

分离膜的基本原理是用某种粉末制造出特定性质的孔洞材料,因此研发的关键在于找到合适的材料和恰当的制作方法。 公文汇 www.gongwenhui.com

那时吴自良每天工作超过10个小时,逢年过节也不休息。这项工作的技术要求非常高,保密要求非常严格。整个实验大楼第四层的一半都被封闭起来,大家白天晚上、加班加点地工作。即便是身边的家人,也只知道他们是为国家的重点保密项目工作,不知道具体在做什么。没有什么资料可供参考,全靠大家一起摸索。

公文汇 www.gongwenhui.com

作为技术总负责,吴自良不仅克服困难奋战在攻关的一线,而且还积极调动其他单位创造条件为“甲种分离膜”的研制做好保障。由于研制“甲种分离膜”涉及粉末冶金、物理冶金、压力加工、金属腐蚀、物理化学、机电设计制造、分析测试等多个学科,要解决制粉、调浆、烧结、机械加工、焊接、后处理等一系列工艺过程,综合性很强,吴自良协调组织上海市冶金、纺织、化工局各自系统下属的多家单位协同工作,贡献力量。

在带领大家完成会战任务的过程中,室主任吴自良无时无刻不以自力更生和自强不息的精神鼓舞着大家。在科研工作者夜以继日的勤奋工作下,经过反复的探索、试验、分析和总结,分离膜元件研制中的技术难关逐一攻克。1963年秋,各组任务已基本完成,实验室试制出了合乎要求的分离膜元件并提交给相关部门进行实验验证。直到1983年,才被时任二机部副部长钱三强告知:“你们做出来的元件性能很好,分离效率比苏联的还要高!”

吴自良两弹一星贡献事迹(篇2)

1948年,吴自良以优异成绩通过题为《片状铝单晶中滑移机制和内耗的关系》的博士论文答辩,顺利取得理学博士学位。博士毕业后,吴自良继续留在卡内基理工学院金属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1949年应聘到美国锡腊丘斯大学材料系任副研究员,参与主持美国国防部资助的重要科研项目“软钢中阻尼和疲劳”的研究工作,发展前景一片大好。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传到美国后,吴自良激动不已,他从未忘记报效祖国,也从未忘记自己心中自强不息、科学救国的梦想。没过多久,吴自良就接到国内老师的来信,希望他可以回国工作。1950年年底,学有所成的吴自良带着满腔热忱,冲破美国当局的重重阻挠,毅然放弃美国优厚的物质条件和发展前途,以华侨身份辗转日本、香港后终于回到魂牵梦绕的祖国怀抱。在踏上祖国领土的那一刻,吴自良难掩心中喜悦。

回国后,吴自良马不停蹄地投入到新中国建设中。在当时百废俱兴的情况下,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亟需解决材料学方面的基础性问题,在国家需要面前,吴自良秉持“国家的需要就是我的研究方向”原则,毅然舍弃自己在物理冶金方面已取得的成就,先后领导完成朝鲜前线急需的“特种电阻丝”试制任务;苏联低合金钢40X代用钢研制任务,为我国合金钢系统建设开创先河。

1956年4月,我国正式启动原子弹研发工作。众所周知铀-235是最重要的核燃料,但在天然铀中,铀-235只占0.7%,其他都是铀-238。所以要研制原子弹首要任务就是分离铀-238,从而得到浓缩的铀-235。“甲种分离膜”技术成为提炼浓缩铀的关键,而这种被称之为“社会主义阵营安全的心脏”的技术在当时仅有美国、英国和苏联掌握。1960年,中苏关系恶化,苏联撤走专家,随之分离膜关键器材也停止了供应。周恩来总理及时作出了指示:要不惜一切代价,在五六年内攻克这一“心脏”。1960年8月,经过反复评估,最终将“甲种分离膜的制造技术”的研发任务交给上海冶金研究所。为此,包括上海冶金研究所、沈阳金属所、复旦大学和中科院北京原子能研究所在内的4家单位60多名专家在上海冶金研究所组成了第10研究室,集中联合攻关。时任上海冶金研究所副所长的吴自良担任此项任务的技术总负责人,在当时,很多成员都在30岁左右,挑大梁的吴自良也不过40岁出头,是一个相当年轻的团队。

吴自良接到任务后,放下筹备许久的项目,全身心投入到“甲种分离膜”的研发工作中来。他先后组织上海市包括冶金、纺织、化工等领域在内的多家单位参与协同,带领大家一起解决制粉、调浆、烧结、机械加工、焊接、后处理等一系列工艺问题,在3年多的时间里,他带领第10研究室攻坚克难,逐一解决分离膜元件研制中的技术难关。1963年年底,上海冶金研究所终于试制出符合要求的分离膜元件,元件性能甚至超过苏联。功夫不负有心人,“心脏”终被攻破,吴自良和他带领的第10研究室成功了!1964年10月16日,那横空出世的“礼炮”声中,饱含了所有“国防人”对祖国的赤子深情。

吴自良两弹一星贡献事迹(篇3)

“80岁以前,我是根‘链条’,被‘挂’上了多项任务。每项任务我都超额完成了,堪称是优质‘链条人’了!”——吴自良

1956年,新中国处于建设用人之际,在制定科学技术发展第一个远景规划的时候,国家部署了原子弹的研发任务。研制原子弹,是面对当时严峻的国际形势,抵御帝国主义武力威胁和打破大国核讹诈、核垄断的有效途径。

研制原子弹,首先必须要有核材料,而核材料生产线最重要的就是它的“心脏”——一种叫做“甲种分离膜”的核心元件。它的作用在于将铀-235和铀-238这对“双胞胎”同位素分开,提炼出高浓度的,可用于发生核裂变反应的铀-235。当时,全世界掌握这项技术的只有两个国家——美国和苏联。随着苏联专家的撤离,中国亟需自主研制这项技术。

“国家的需要就是我的研究方向。” 抱持着这样的信念决心,吴自良放下筹备已久的研究项目,全身心投入到全新的会战之中。他担任了由上海冶金所及原子能所、复旦大学等单位的科研人员组成的第十研究室主任,主持气体扩散法分离铀同位素用的“甲种分离膜的制造技术”研制工作。

作为技术总负责,吴自良不仅克服困难奋战在“真空阀门”会战攻关的一线,而且还积极调动其他单位创造条件为“甲种分离膜”的研制做好保障。甲种分离膜的研制工作没有什么资料可供参考,全靠大家一起摸索,碰到什么技术难关,吴自良和大家一起讨论,他以自力更生、自强不息的精神鼓舞着大家。

吴自良两弹一星贡献事迹(篇4)

回国初期,吴自良志在充分应用留美期间学到的知识,在物理冶金方面做出高水平工作,为中国的物理冶金学科在世界上争得一席之地。他首先前往唐交大,在该校冶金系担任教授。

在建设社会主义的火红年代里,人们都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新中国的工业化建设之路当中。吴自良也不例外,他主动承担了这项任务,成立了专项研究的课题组并担任组长。课题组在考察调研的基础上,初步确定了以我国富产的合金元素锰和钼来代替铬作为40X钢代用品的改进方向,进而逐步从优化组分、设计冶炼和热处理工艺、检验机械性能、核算生产成本等几个方面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最终,他带领课题组研制出含锰1.10%—1.50%、钼0.12%—0.18%的40锰钼钢。

在科研实践中,吴自良本着深入探索、求真务实的精神,注重在高标准完成科研任务的同时将其拓展转化成对应的学科问题,力图在研究中澄清和阐明事物的本质,不断把学术水平推向深入,为该领域的继续研究创造条件。

路甬祥这样评价吴自良:“他是一位享誉海内外的物理冶金学家,‘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在一生的科研实践中,紧紧把握世界科技发展脉搏和国家的重大需求,不断深入拓展本领域的科技前沿,取得了一系列原始创新理论成果和重大自主技术创新成就。”

基于他在材料科学方面的突出贡献和成就,吴自良于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93年改称院士)。

吴自良两弹一星贡献事迹(篇5)

除了在“两弹一星”工程中的杰出贡献,吴自良在材料科学的其他领域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他长期致力于金属材料的物理性能和微观结构的研究,在合金相图、相变动力学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理论和观点,为我国材料科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理论贡献。他的研究成果在航空航天、电子信息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推动了我国相关产业的技术进步。

吴自良一生严谨治学,始终保持着对科学的敬畏之心和执着追求。他对待科研工作一丝不苟,注重实验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每一个研究结论都经过了反复的验证和推敲。他常常教导学生要脚踏实地、勇于创新,鼓励他们在科学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前行。

在生活中,吴自良朴实无华、淡泊名利。他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祖国的科学事业,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他的高尚品德和人格魅力赢得了广大师生和同行们的尊敬和爱戴。即使在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之后,他依然保持着谦虚低调的作风,继续默默地为我国的科研事业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吴自良的卓越贡献得到了国家和人民的高度认可。他先后荣获多项国家级荣誉,包括“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等。他的名字被永远铭刻在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丰碑上,成为了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学习的楷模。

吴自良的科研精神和成就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科学家。他所开创的研究领域和培养的科研人才,为我国材料科学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他的影响下,我国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材料科学家,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继续为我国的科技事业努力奋斗,不断推动我国从科技大国向科技强国迈进。

吴自良,这位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立下不朽功勋的科学家,以他的智慧、勇气和奉献精神,书写了一段辉煌的科学人生。他的事迹将永远激励着我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努力。我们应当铭记他的贡献,传承他的精神,在科学的道路上勇攀高峰,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内容仅供学习,如需复制请赞助VIP会员,赞助后即可全站范文免费复制!


赞助会员请点击:开通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