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钱学森中国航天之父人物事迹新鲜出炉,钱学森的故事同学们最想了解哪些?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4钱学森中国航天之父人物事迹(通用5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公文汇 www.gongwenhui.com
公文汇 www.gongwenhui.com
钱学森中国航天之父人物事迹(精选篇1)
钱学森的一生,可谓是历经风雨。他出生于中国内忧外患、被人宰割的 时代。他是中国著名军事学家蒋百里先生的爱婿。钱学森为了挽救危亡中的 祖国,他先是赴美留学’求取知识,等到归国的时候,却被美国强行扣留。兜兜转转数年,他终于回到祖国的怀抱,投身于祖国建设,在二战中立下赫赫 功勋,也为中国导弹、航空科学的发展立下不小的功劳。
公文汇 www.gongwenhui.com
晚清的中国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来最为黑暗的时代,当时列强瓜分中国, 中国迈上了屈辱的路程。特别是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时期,庚子之难就在这个时候爆发,这场战役让那些不平等条约再次落在中国人民的肩上,加重了 中国人的负担,使中国完全的陷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911年10月10日,革命党在武昌发动了灭亡清政府的武装起义,从此拉开了中国民族革命的序幕,建立了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华民国”。钱学森就在武昌起义的两个月后出生,出生地是在上海。 稿子汇,范文学习文库
彼时的中国正处在内忧外患、风雨飘摇之中。中国大地烽火四起,列强 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内部军阀混战,百姓困苦,民不聊生。钱学森在 这样的背景下过完了他的童年。幼年时期的钱学森就意识到中国积贫积弱的 现象,他立下壮志要改变中国的现状,走出一条属于中国人自己的星光大道。 公文汇 www.gongwenhui.com
1923年9月,钱学森12岁,他进人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读书,六年 后考取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1934年,钱学森取得清华大学第二届赴 美公费留学生的资格。1935年8月,钱学森乘坐上海一艘美国邮政船,离开 了动荡不安的祖国,望着白浪翻滚的黄浦江面,钱学森思绪如潮,他在心中 默默地对自己说道:“再见了,我亲爱的祖国,你现在是豺狼当道,我要到大 洋的彼岸,学习最先进的科学技术,让你早日在东方复兴!”
钱学森中国航天之父人物事迹(精选篇2)
钱学森一生中有许多荣誉称号,如:“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火箭之王”“中国自动化控制之父”“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等等,但最能体现他重大人生价值的,是“中国知识分子的典范”这个称号。
1911年12月,钱学森出生于上海一个正直、爱国、进步的知识分子家庭。他后来的人生道路,受这个家庭影响很大。钱学森的祖父是杭州经营丝绸的商人,有良好的文化教养,钱学森的父亲是第二子。钱学森生前说:“我的第一位老师是我父亲。”
钱学森的父亲叫钱均夫,是吴越国王太祖武肃王钱缪之32代孙,祖籍浙江杭州,幼年就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早年就读于杭州求是书院(浙江大学前身),在腐败的清王朝日趋没落之时,他怀着救国之志,四处寻找着救国奇术,济世良方。他曾东渡日本学习,目的是学成以施展其“兴教救国”的抱负。1910年,钱均夫回国,在上海成立“劝学堂”,教授热血青年,投身民主革命。钱学森少年儿童时代,父亲教育传承给他的,是一颗爱国心。
说到钱学森家庭对他的影响,不能不说到他的母亲。他的母亲叫章兰娟,是杭州富商的女儿。章兰娟性格开朗热情,心地善良,聪颖过人,计算能力和记忆能力极强,具有数学天赋。钱学森在回忆他的母亲时说:“我的母亲是个感情丰富、纯朴而善良的女性,而且是个通过自己的模范行为引导孩子行善事的母亲。母亲每逢带我走在北京大街上,总是向着乞讨的行人解囊相助,对家中的仆人也总是仁厚相传。”
钱学森中国航天之父人物事迹(精选篇3)
1934年,当钱学森从国立交通大学毕业时,他怀揣着振兴中华的梦想,踏上了赴美的留学之路。彼时,麻省理工学院向这位才华横溢的年轻人敞开了大门,但真正的学术殿堂却是位于阳光灿烂的加利福尼亚州的加州理工学院(Caltech)。在那里,他师从冯·卡门教授,开始了与火箭科学的不解之缘。
在美国,钱学森迅速崭露头角,成为喷气推进实验室(JPL)的一员,参与了美军多个尖端项目的研发,尤其在火箭控制理论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然而,正是这些成就,让他成为了冷战初期美国政府高度警惕的对象。1950年,面对无理指控,钱学森坚称自己是无辜的,但他深知,自己的命运已与中国紧紧相连,一颗归国的心从未动摇。
经过长达五年多的努力与斗争,1955年,钱学森终于踏上了回乡的土地。那一刻起,他将全部精力投入到中国航天事业中。创立了中国首个火箭与导弹研究所,构建起了中国现代航天工业的基础框架。在他的领导下,中国先后攻克了导弹、卫星等一系列关键技术难题,实现了由零到一的跨越。1964年,中国首枚自行研制的地地中导弹试射成功;1970年,“东方红一号”的升空,则标志着中国正式迈入太空俱乐部。
除了科研成就之外,钱学森还投身教育事业,创办了中国科技大学力学系,为中国培育了大量科技精英。他主张系统论思想在工程技术中的应用,提出了一系列创新理论,深刻影响了中国后续的科技发展战略。
钱学森中国航天之父人物事迹(精选篇4)
钱学森,1911年出生于上海,祖籍浙江杭州。他自幼聪明好学,对科学充满了浓厚的兴趣。1929年,钱学森考入了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开启了他的科学探索之旅。然而,淞沪抗战中中国军队航空力量的薄弱深深触动了他,于是他毅然决定改学航空工程,立志用科技的力量保卫祖国。
1935年,钱学森远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深造,随后转入加州理工学院,师从世界著名力学家冯·卡门教授。在美国,他不仅勤奋学习,更在航空工程和空气动力学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年仅28岁便成为世界知名的空气动力学家。
然而,钱学森的心中始终牵挂着祖国。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传来,他毅然决定放弃在美国的优厚待遇,回国效力。但这条回国之路异常坎坷,钱学森被美国当局强行拘留,遭受了长达五年的监视和限制。然而,他归心似箭,始终没有放弃回国的信念。
在中国政府和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下,1955年,钱学森终于冲破重重阻力,回到了祖国的怀抱。他说:“我是中国人,我的根在中国。
回国后,钱学森立即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他起草了《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意见书》,为中国火箭导弹技术的发展提出了重要实施方案。在他的带领下,中国成功研制出了东风系列导弹,并实现了“两弹结合”试验,壮大了国威、军威。
钱学森中国航天之父人物事迹(精选篇5)
1955年9月17日,当时已经名满美国的火箭专家、空气动力学家钱学森携妻子蒋英和一双年幼的儿女,登上“克利夫兰总统号”轮船,从洛杉矶踏上返回祖国的路途。临行前,他动情地对美国报界发表讲话说,他要竭尽全力,让自己的同胞过上有尊严和幸福的生活。刚刚回国的钱学森到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参观,时任院长陈赓大将问:“中国人能不能搞导弹?”钱学森的回答掷地有声。
钱学森:我那个时候正憋着一肚子气,中国人怎么不行?我说外国人能搞的,难道中国人不能搞?陈赓大将听了以后非常高兴,说好极了,我就要你这句话。
1956年初,钱学森正式向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书》。此后,在他的努力带领下,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作为新中国“两弹一星”的功勋人物,钱学森一生获奖无数,但他说,在诸多荣誉中,最令他激动的是“优秀共产党员”的称号。1991年,当钱学森得知自己当选为“建国以来在群众中享有崇高威望的共产党员优秀代表”,并与雷锋、焦裕禄、王进喜和史来贺的名字并列在一起时,他激动万分。
钱学森:我简直心情激动极了,现在我是劳动人民的一份子了。而且我跟劳动人民最先进的份子连在一起了,我激动得不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