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弹一星精神中的“热爱祖国、无私奉献”是国家与个人高度统一关系的逻辑必然,杨嘉墀两弹一星主要事迹新鲜出炉,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4杨嘉墀两弹一星主要事迹(5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公文汇,办公文档之家
公文汇 www.gongwenhui.com
杨嘉墀两弹一星主要事迹篇1
1919年7月16日,杨嘉墀出生在江苏省吴江县(现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震泽镇的一个丝业世家。他从小受“实业救国”的家族理念影响,不进私塾,就读于堂伯父建立了震泽丝业小学。童年的杨嘉墀在这里接受了良好的启蒙教育,为后来的学霸之路,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稿子汇 www.gaozihui.com
5岁生日,杨嘉墀从父亲那里得到了一件特殊的礼物——一个小型的望远镜,杨嘉墀爱不释手,每天晚上都用它观星探索,这也成为了杨嘉墀航天工作的第一堂启蒙课。 公文汇,办公文档之家
进入高小后,杨嘉墀学习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接触了欧美的政治思想和文化思想,初步受到了民主、自由的熏陶和科学精神的启蒙,使得他的思想逐渐活跃,反对封建束缚、倡导自由民主的思想,反帝爱国的民族感情被大大地激发。 稿子汇 www.gaozihui.com
1932年,13岁的杨嘉墀随父母迁居上海,并以优异成绩考取上海中学。该校的机械工科是新设立的,新鲜的工科教材、多种类的设施设备,引起了杨嘉墀极为浓厚的兴趣,进一步触发了他“科技救国”的理念和抱负。
1937年,杨嘉墀以第三名的优异成绩考入了上海交通大学电机系。他与同学们一起成立了电机工程学会,主办科普杂志,并担任《科学大众》杂志的编辑。1941年,杨嘉墀从上海交通大学毕业,杨嘉墀的大学生活正逢抗日战争时期,他也和当时其他学子一样,早早立下了学以报国的决心。
杨嘉墀两弹一星主要事迹篇2
1956年,杨嘉墀回到祖国,全身心地投入到祖国的科学技术发展和建设中,力图实现他早年立下的工业报国、兴国、强国之志。他积极参与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的筹建工作,在他和同事的努力下,中国自动化学会成为国际自动联合会18个发起国的成员之一。
杨嘉墀领导和参与了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姿态测量系统的研制。在中国返回式卫星姿态控制系统方案论证和技术设计中,提出一系列先进可行的设计思想,领导研制的返回式卫星姿态系统及数据分析指标达到当时国际先进水平。作为科学探测与技术试验“实践”系列卫星的总设计师,领导完成了“一箭三星”的发射任务。
杨嘉墀是“863”计划的倡议者之一。1986年,他与王淦昌、陈芳允、王大珩联名向中央提出了国家发展高技术计划的倡议,得到中央领导的批准,形成了《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纲要》(即“863”计划),为我国高技术发展开创了新局面。
由于在航天技术等领域取得了突出的成绩,杨嘉墀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等表彰和荣誉。杨嘉墀以其对国家对人民的一片丹心,一腔热血,用扎实的知识功底、渊博的知识面、广阔的视野、敏锐的思维、严慎细实的工作作风,一生为国家的安全、发展、繁荣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是一代知识分子的楷模,“两弹一星”精神在他身上闪烁着无尽的光芒。
杨嘉墀两弹一星主要事迹篇3
1956年,杨嘉墀从美国留学回来,当时正赶上国家制定了十二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并提出了落实规划的“四项紧急措施”,就是指最紧急要抓的四个领域或叫四个方面:一个是电子学、一个是半导体、一个是自动化,还有一个是计算机。当时,国家对落实“四项紧急措施”很重视,集中了全国可以集中的科技力量,包括一部分刚从国外回来的人。我便是作为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参与了筹建中国科学院自动化所、建立自动化技术工具研究室的工作,并担任室主任,与其他一些相应的研究机构一道,率先开展了火箭探空特殊仪表等方面的探索性研究工作。
当1957年10月和1958年1月,苏、美分别发射的人造地球卫星相继上天之后,1958年5月1日,____在中国共产党八大二次会议上发出了“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号召。中国科学院考虑到开展人造地球卫星工作对未来科学技术发展的重大影响,提出了把开展人造地球卫星工作,列为中国科学院1958年第一项重大任务。于是,在1958年7月~8月间,中国科学院成立了“581”组,专门研究卫星问题。组长是钱学森,副组长是赵九章,成员有院内外十多位专家,我参加了这个组。为了向国庆献礼,我们在两个月内完成了两种火箭箭头的模型,并在中关村搞展览,____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都来参观,影响很大,遗憾的是我当时正在苏联考察。
1958年10月中,我参加了中国科学院组织的大气物理代表团去苏联考察,团长是赵九章,成员有卫一清、钱骥等。我记得是一个星期二动身去苏联的,因两天前张劲夫同志来所里,他说,说走就走,今天是星期日,后天就走。
在苏期间,杨嘉墀和同事们参观了一些科研单位,看到一些高空探测仪器及科技展览馆展出的卫星模型,但由于对方保密,负责接待的人说,参观卫星设备要赫鲁晓夫批准,所以一直拖延时间,以致杨嘉墀在苏联呆了两个半月仅考察了一些天文、电离层、地面观测站等,未能参观到他们的卫星研制部门及有关的地面试验设备。
回国后,代表团在总结中认为,发射人造地球卫星我国尚未具备条件,应根据我们的实际情况,先从火箭探空搞起。代表团的这一建议正符合当时中央关于卫星工作的指示精神。由此,中国科学院提出了“大腿变小腿,卫星变探空”的任务调整部署。
杨嘉墀两弹一星主要事迹篇4
在航天技术领域,杨嘉墀是一位多面手和开拓者。他致力于自动化控制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为我国航天飞行器的精确控制和稳定运行提供了坚实的技术保障。他带领团队攻克了一个又一个关键技术难题,使我国的卫星、火箭等航天装备在控制精度和可靠性方面不断提升。
杨嘉墀还积极推动我国空间探测技术的发展。他参与了我国多个重要航天项目的规划和实施,从早期的卫星研制到载人航天工程,都留下了他辛勤的汗水和智慧的结晶。他以敏锐的战略眼光和卓越的领导才能,为我国航天事业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更是一位优秀的教育家。他培养了一大批航天领域的专业人才,为我国航天事业的持续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他言传身教,将自己的知识和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年轻一代,激励着他们为祖国的航天事业拼搏奋斗。
杨嘉墀的贡献不仅仅在于他取得的科研成果,更在于他为中国航天事业树立的精神标杆。他严谨治学、勇于创新、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航天人勇往直前。
在他的晚年,尽管身体状况不佳,但他依然关心着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为航天事业的未来建言献策。他的一生,是为祖国科技事业不懈奋斗的一生,是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默默奉献的一生。
杨嘉墀两弹一星主要事迹篇5
1919年7月16日,杨嘉墀出生于江苏吴江震泽镇。他相继就读于震泽镇丝业小学、震属中学。1932年,举家迁居上海,考入江苏省立上海中学,1937年高中毕业。他读书用功,尤善工科,学习成绩总是名列前茅。
1937年,杨嘉墀以工学院电机工程系第三名的好成绩被交通大学录取。时值淞沪抗战爆发,杨嘉墀在战乱中度过了大学四年。大学期间,杨嘉墀始终怀着抗日救国的理想信念奋发读书,取得优异成绩并多次获得奖学金。课余时,他加入有志研究科学的青年组织——科学生活社,曾担任该社科普杂志《科学生活》的编辑。
交通大学毕业后,杨嘉墀奔赴大后方,担任西南联合大学工学院电机系助教。1942年夏,西南联大电机系主任倪俊推荐他至昆明中央电工器材厂工作。1945年,杨嘉墀成功研制中国第一套单路载波电话样机,于昆明博览会展出,并发表一系列研究文章。
1947年1月,杨嘉墀前往哈佛大学,就读于文理学院工程科学与应用物理系。1949年4月,杨嘉墀以《傅里叶变换器及其应用》的论文通过答辩,获哈佛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1950年,杨嘉墀前往宾夕法尼亚大学生物物理系工作,担任副研究员,协助系主任钱斯(B.Chance)进行研究工作,随后成功研制自动快速记录吸收光谱仪,即“杨氏仪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