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事迹材料

2024赵九章的两弹一星事迹故事(必看5篇)

时间:2024-12-02 事迹材料 我要投稿

赵九章的两弹一星事迹故事是怎样的呢?赵九章为什么能获得两弹一星功勋的荣誉?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4赵九章的两弹一星事迹故事(必看5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公文汇 www.gongwenhui.com

赵九章的两弹一星事迹故事 稿子汇 www.gaozihui.com

赵九章的两弹一星事迹故事篇1

赵九章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开设全新的空间物理专业,亲自编写教材《高空大气物理学》,亲自讲授空间物理学,忙得不可开交! 公文汇 www.gongwenhui.com

赵九章培养了一大批的空间物理人才,连他的司机王宝根,一个原本只上过扫盲班的半文盲,也被赵九章一步步培养成工程师。

稿子汇 www.gaozihui.com

王宝根经常开车送赵九章去开会什么的,他就在车上开一盏小台灯学习。后来被赵九章看到了,很欣赏他的好学,就专门找两个学生给这个司机补习。一年多后,又推荐他去长春精密仪器研究所,后来又推荐他去去长春光学精密机械学院、北京工业学院学习。王宝根最终成了一名遥感高级工程师。 公文汇 www.gongwenhui.com

赵九章一生都在为国奋斗,他建立和发展我国动力气象、大气环流、数值天气预报和云雾物理等学科。领导开创我国火箭探空研究,并在卫星系列发展规划、探测方案制订、东方红1号卫星和返回式卫星等总体方案确定做出突出贡献。1999年被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赵九章的两弹一星事迹故事篇2

1907年,赵九章出生于河南开封一个清贫的中医世家。1918年,11岁的赵九章进入北仓小学读书,第二年,五四运动爆发,小小年纪的他突然明白了:科学不克,何以救国?从那时起,他决定,不做悬壶济世的医生,不做笔墨为剑的学者,立志要科学救国!1921年秋,由于家道中落,勤奋好学的赵九章被迫辍学,父母把他送到一家小店当店员。赵九章没有就此放弃学业,反而更加发奋努力。他干完一天的活后,悄悄点上煤油灯,一直读书到深夜。半夜读书的事被老板娘发现后,把他好一顿训斥,还罚他1个月不准吃晚饭。不吃饭可以,但不能不读书,赵九章把书上的公式剪下,放在衣袋里,一有时间就看上两眼,就这样,赵九章只用了半年多,就自学完了中学物理教材。

1922年9月,15岁的赵九章以第一名成绩考入河南留学欧美预备班,1925年考入浙江工业专科学校(浙江大学前身)电机系,1929年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当时,主持清华物理系工作的叶企孙教授意识到地球物理学对今后建设国家的重要性,推荐赵九章出国深造,并攻读地球物理学。1933年,赵九章被选赴德国柏林大学攻读气象学专业,从师气象学家菲克尔。

1938年,赵九章谢绝了德国高薪挽留,他一拿到柏林大学博士学位,就立即回到了风雨飘摇的祖国。在日本侵略者的炮火声中,赵九章来到西南联大任教,虽然已经是知名教授,但生活十分清贫,他常常穿着打满补丁的衣服,夫人吴岫霞,也穿着一条打着32个补丁的裤子;女儿赵理曾出生时的第一件衣服,竟是妻子用袜子改的。有次搬家,赵九章家的全部家当,用一辆小推车就全部装完了。物理学家吴有训说 :“看到九章搬家时那点东西,我就难过得要掉眼泪。”

赵九章的两弹一星事迹故事篇3

“只要是国家需要的,他就去做。”吴智诚曾给赵九章一句很中肯的评价。1957年10月4日,苏联成功发射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对于刚成立的新中国震动很大。作为物理学家的赵九章敏锐地意识到,中国发展人造地球卫星的迫切性。从这时起,赵九章就开始在各种场合发表讲话,倡议发展中国自己的人造卫星,阐述人造卫星对中国的战略和国防意义的重要性。

____在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上说:“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很快,中科院成立了“581”组,赵九章任副组长,并于10月率代表团去苏联访问。赵九章和一批科学家从到苏联访问归来后,就提出中国要想研制人造卫星,就必须走自力更生的道路,外国出于保密的需要,卫星研制的核心技术是不会透露给我们的。

在赵九章的不懈努力下,终于在1958年,中科院成立了人造地球卫星研制组,进行卫星研制的预研工作。赵九章是这个研制组主要负责人。赵九章带领预研组为我国人造卫星做了大量基础工作。如对卫星的温度控制、卫星结构、材料、能源、测控体制、卫星轨道计算等都做了大量的试验。经过六七年的预研工作,赵九章觉得人造卫星的准备工作可以正式提上日程了。于是,在1964年12月下旬第三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期间, 赵九章将一份报告直接呈送给周恩来总理, 建议国家正式立项开展人造卫星研制工作。

赵九章的这份报告得到了国家的重视。很快,中国科学院按照中央指示精神, 组建了卫星设计院, 代号“651”,赵九章被任命为院长。中科院全院参加该任务的有20个单位, 科学和工程技术方面的工作由赵九章主持。1965年10月,赵九章和卫星设计院的科学家们开了42天会议,在这个会议上,确定了人造卫星的雏形——1米直径近球形72面体,播放《东方红》乐曲,计划1970年发射。这颗卫星就命名为“东方红一号”。

赵九章的两弹一星事迹故事篇4

出生于中医世家的赵九章被寄望于子承父业,读私塾时的他则渴望从事文学。然而,“五四运动”的爆发,使赵九章既没有从事中医,也没有从事文学,而是选择了“科学救国”。1925年,赵九章考入浙江工业专科学校电机系,之后以高分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毕业后成功报考德国柏林大学气象学专业。

在他获得德国柏林大学博士学位后,他立刻回到正风雨飘摇的祖国,没有丝毫犹豫。他先是在西南联大向学生们传授战时极其重要的气象科学,后又到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主持气象科学研究,自此成为中国现代气象科学的主要奠基人之一。

新中国成立之后,赵九章将更大的热情致力于气象学的现代化建设。他所参与的云雾物理研究,让中国人在暖云降水理论和积云动力学等方面成果显著;而他积极倡导的国际先进的人工降水研究,对中国这样一个农业大国更是贡献非凡。

与此同时,赵九章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创办了地球应用物理系。这位首任系主任带头编写了首批学生简章,并对该系所辖各专业的学科内容和发展趋势作出了深入浅出的介绍。如今享誉国际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便是如此这般地在赵九章手上孕育出来的。

1957年10月4日,苏联发射世界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震动全世界。第二年,____在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上说:“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这一句话,让赵九章全身的血液都沸腾起来。很快,中科院成立了581组,赵九章担任581组副组长,负责卫星研制的各项准备工作。

赵九章的两弹一星事迹故事篇5

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十余年筹备,有个人功不可没,那就是赵九章。

赵九章,1907年生,祖籍浙江吴兴(今湖州),杰出的气象学、地球物理和空间物理学家。1933年从清华大学物理系毕业后,他赴德国柏林大学学习,回国后在西南联大任教。

1944年,他开始主持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的工作,承担起继竺可桢之后为中国现代气象科学奠基的重任。新中国成立后,他组建起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1955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1957年10月4日,苏联成功发射了世界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也是从那一年起,赵九章等人积极倡议发展中国自己的人造卫星。1958年,他作为中国科学院人造地球卫星研制组主要负责人,提出“中国发展人造卫星要走自力更生的道路,要由小到大,由低级到高级”的重要建议。1966年,他出任原中国科学院卫星设计院院长,推动中国第一颗卫星研制。

1968年10月,赵九章去世。在此之前,“东方红一号”的原型星研制已全部完成,为我国人造卫星按时发射和一次成功升空奠定了基础。

1985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首次颁发,“‘东方红一号’及卫星事业的开创奠基工作”第一获奖人授予赵九章。历史没有忘记这位功绩卓著的“两弹一星”元勋。

“他(赵九章)的一生是为中国气象学和地球物理学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一生,为中国天气预报的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对中国地球科学事业的发展起了关键性的作用,对中国空间科学和航天技术方面的贡献也是突出的,是中国空间科学的奠基人之一。”(气象学家叶笃正院士评)

内容仅供学习,如需复制请赞助VIP会员,赞助后即可全站范文免费复制!


赞助会员请点击:开通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