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九章两弹一星科学家事迹新鲜出炉,赵九章事迹中大家最想了解的是什么?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5年赵九章两弹一星科学家事迹(通用5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公文汇,办公文档之家
公文汇,办公文档之家
赵九章两弹一星科学家事迹篇1
赵九章是著名空间物理学家、气象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地球物理学和空间事业的倡导者和奠基人之一。建立和发展我国动力气象、大气环流、数值天气预报和云雾物理等学科及其研究工作。领导开创我国火箭探空研究,探索卫星发展方向,并在卫星系列发展规划、探测方案制订、东方红1号卫星和返回式卫星等总体方案确定等方面做出突出贡献。 稿子汇 www.gaozihui.com
获198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1999年被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赵九章于 1907 年 10 月 15 日出生在河南开封的一个中医世家,籍贯浙江湖州。自幼聪慧的他,经历了诸多坎坷与磨难,却始终坚定地追寻着科学救国的道路。他曾在上海交易所当过学徒,利用业余时间自学中学物理教材。后来,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师从叶企孙等名师,打下了扎实的专业基础。 公文汇,办公文档之家
1935 年,赵九章赴德国柏林大学深造,师从气象学家菲克尔,1938 年获得博士学位后毅然回国。回国后的赵九章,在西南联合大学任教,同时进行气象学研究。当时的条件极其艰苦,他的家庭生活也十分贫困,女儿出生时的第一件衣服竟是用袜子缝制而成。但这些困难并没有阻挡他对科学研究的热情,他在气象学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推动了中国气象学走向数理化的道路。
稿子汇 www.gaozihui.com
20 世纪 50 年代,苏联发射了世界第一颗人造卫星,这一事件极大地刺激了中国的科学家们。赵九章积极倡导中国发展自己的人造卫星,并为此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他提出了“中国发展人造卫星要走自力更生的道路,要由小到大,由低级到高级”的重要建议。在他的带领下,中国的科学家们克服了重重困难,从探空火箭开始,逐步探索人造卫星的技术。
赵九章两弹一星科学家事迹篇2
1958年,中国科学院在北京创建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请赵九章组建应用地球物理系。这是一个全新的科学,连教材都要由赵九章亲自编写,所以他忙得连家都没空回。
有一天好不容易回了趟家,赵九章就被自己的宝贝女儿逮住询问起来:爸爸,你总是不回家,是在忙着上课和编讲义吗?
赵九章说除了上课和编讲义,还有更重要的事情。
女儿追着问,还有什么更重要的事?
赵九章叹了口气说,我不能告诉你,这是秘密。
原来这件更重要的事就是研制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这是国家的最高机密,所以连女儿和妻子都不能告诉。
其实很多科学家都是这样,一辈子隐姓埋名,为科学事业奉献一生。但是,却有很多人会以为他在从事特务工作,甚至有的妻子还以为他的老公在外面有了别的女人,有了其他的家。这些无名英雄们默默地承受了多大的委屈,付出了多大的代价呀。
不久前,赵九章率领中国大气物理科学代表团出访苏联,希望能够学到苏联先进的航天技术。
就在一年之前,1957年10月4日,苏联的第一颗人造卫星腾空而起,冲破了大气层,射入了浩瀚的太空,从此开启了人类新空间时代。赵九章也因此激动得彻夜难眠。
赵九章两弹一星科学家事迹篇3
1907年10月15日,赵九章出生于河南开封的一个中医世家。父母育有两子一女,他位列第三。聪明好学的他从小就被父母寄予厚望,常常在书海中徜徉。久而久之,他对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18年9月,11岁的他进入开封北仓小学高小部读书,把“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作为人生格言,给自己号“自强”,勉励自己成为国家栋梁之材。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让年仅12岁的赵九章对社会现状产生了一些思考。他逐渐意识到,中国要摆脱落后,必须发展科学和民主。成为一名科学家的念头,在他的心里扎根。人一旦拥有目标,就有了前进的勇气。1925年9月,赵九章考入浙江公立工业专科学校预科电机工程科(现浙江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前身)。天资聪慧的他勤奋刻苦,一刻不停地研究学习。命运不会亏待任何一个努力的人。1929年8月,他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在那里结识了他的伯乐和恩师、物理系主任叶企孙,并和同学傅承义等许多优秀的同学成为同窗和人生挚友。
他与同学们一起钻研、共同进步,毕业前还曾到位于南京的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在气象学家竺可桢的指导下实习。在竺可桢先生的影响下,1935年7月,赵九章启程前往德国柏林大学深造,主攻气象学。在这里,扎实的功底和前沿的思想让他的博士论文大放异彩,他完成了中国第一篇动力气象学论文《信风带主流间的热力学》,率先把数学、物理引入气象学,开创了中国动力气象学的先河。
赵九章两弹一星科学家事迹篇4
赵九章生于河南开封,祖籍浙江湖州,母亲钮家也是湖州人,家族在当地颇有些影响。早年因祖父到河南任职,全家随迁到开封。赵九章自幼聪慧,幼时读私塾,熟读四书五经等传统典籍,后来读完了初小、高小六年。清末民初,各种社会思潮涌现,新文化运动后,民主与科学思潮渐渐影响到年少的赵九章,从此他把“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作为人生格言,立志发奋读书,成为国家栋梁。小学期间,赵家家道中落。
1921年,赵九章高小毕业,不得不辍学,父母只好将他送到远在上海的证券物品交易所当学徒,由其姨父戴季陶照料。他白天辛苦做工,但晚上无论多累都坚持偷偷看书自学。有一天,老板娘发现了,以看书耗费灯油为由对他破口大骂,并禁止他晚上再学习。他只好忍气吞声,可不学习又怎么能做到自强不息呢?他想了一个巧妙的办法,偷偷削了竹片,做成一个上尖下圆的灯罩骨架,外面糊上不易透光的纸,做成灯罩,然后在灯罩一侧开个很小的孔。
晚上等老板娘睡着后,才靠着小孔里透出来的微弱灯光看书。可即便如此,不久老板娘还是发现了他的秘密。老板娘大发脾气,把灯罩撕毁,夺走了小油灯。晚上没法读书,他干脆就把书上的定义、公式、定理剪下来藏在口袋里,一有空就掏出来学习。天道酬勤,半年多时间,他自学完成了初中物理课程。九个多月的学徒生活,让他备尝生活艰辛,也磨练了他的意志,他决心继续求学。回到开封后,赵九章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这所学校是河南学生出国留学的唯一渠道,对英语和数理化特别重视,有外国教师任教,赵九章打下了坚实的英语和数理功底。五四运动爆发,对赵九章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学校,他喜欢阅读《少年中国》《向导》《中国青年》等进步书刊,激发了他的爱国思想。
他既没有子承父业学习中医,也放弃了学习文学的初衷,而是改学自然科学,树立了科学救国的信念。参加学生运动的赵九章,不久便惹怒了开封军阀,加上家境更加败落,父亲将其送到了远在杭州的姑妈家,姑妈非常爱惜这个天资聪颖的侄子,也有能力在经济上资助他继续读书。1925年9月,他考入了位于杭州的浙江公立工业专科学校(1928年改为浙江大学)电机系。成绩优异的他数理科目特别突出,有时连老师都会让他上讲台,给同学讲解解题的方法。同学们笑称:“九章聪明在于他的头大,上帝送给他一个科学家的脑袋。”
赵九章两弹一星科学家事迹篇5
赵九章从事大气科学、地球物理学、空间科学、地球科学数学物理化和新技术化的研究。在气团分析、信风带热力学、大气长波斜压不稳定、大气准定常活动中心、有关带电粒子和外层空间磁场的物理机制等方面也做了研究。先后创立了地球科学研究机构,开辟了气球探空、臭氧观测、海浪观测、云雾物理观测、探空火箭和人造地球卫星等新研究领域
1938年,赵九章把数学和物理引入气象学,研究信风带主流间的热力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赵九章组建联合天气预报中心和联合资料中心,发展了新中国气象事业中两个基本的分支天气分析预报和气象资料;20世纪50年代初期,赵九章在广东等地以种植防风林带方式改变局部小气候。赵九章通过研究,提出气象学要数理化、工程化和新技术化。同时把新遥测和遥感技术应用到大气科学中。
指导开展中国海区海浪及波谱的研究,研制出观测设备和一整套观测分析仪器;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人工降水的研究,使中国的云雾物理研究开展起来,取得了暖云降水理论和积云动力学等研究成果。赵九章应用空气动力学的风洞和先进的测试仪器研究大气湍流,在他的推动下,中国仅有的两个臭氧观测台建立了;20世纪50年代后期,赵九章开始中国空间事业的创建工作;20世纪60年代,赵九章开始气象火箭的研究,开展其他高空物理探测和探索卫星的发展方向。气象火箭的成功发射,“东方红1号”人造卫星使用的多普勒测速定位系统和信标机,箭头仪器舱内的各种仪器及无线电遥测系统、电源及雷达跟踪定位系统等,都是在赵九章的领导下研制的。
赵九章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空间环境实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