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事迹材料

身边的好人好事事迹[优秀11篇]

时间:2024-12-09 事迹材料 我要投稿

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都用到过事迹吧,借助事迹可以很好地体现先进对象的先进思想、精神,以及特定的时代特征。事迹到底怎么拟定才正确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身边的好人好事事迹,欢迎大家分享。 稿子汇,范文学习文库

身边的好人好事事迹 篇1

今年八十岁的李红烨老人,退休前是一名人民教师,作为一名三十年党龄的老党员,李红烨阿姨她和蔼可亲,热心小区事务,帮助邻里。

稿子汇 www.gaozihui.com

20xx年7月刚搬进金色家园小区时,小区里没有燃气,没有有线电视,没有路灯,尤其是14号楼房屋质量差,下雨就从7楼漏水到1楼,为了让邻里安心居住,李阿姨在多次找开放商协商无果的情况下,又将材料递到省市区镇相关领导的手中。一次次的奔波,一次次的求助,李阿姨的诚心和坚持打动了大家。在相关领导的协调下,居民们有了燃气、有线电视和路灯,14号楼楼顶也得到了修缮,下雨天再也不漏水了。 公文汇 www.gongwenhui.com

作为一名退休教师、心理咨询师,李阿姨利用业余时间,为大家传授育儿教育讲座和编织技术,比如“孩子叛逆厌学怎么办”、“怎么解决孩子攻击性强”、“如何做好隔代教育”,邻居们都觉得李阿姨教授的内容很贴心、很实用。看到大家亲手编织的衣物,看到邻里们生活幸福,李阿姨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公文汇 www.gongwenhui.com

余热未尽献,老骥不偷闲。李阿姨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誓言。

公文汇,办公文档之家

身边的好人好事事迹 篇2

您的车亏电了?您需要爱心出车?不要紧,给我们东海家园社区的老党员于秋满师傅打电话,她就会立刻出现在您身边……

20xx年的一天,金色家园小区的于秋满师傅在上班路上偶然看到992大家帮在做帮扶一个困难家庭的爱心活动,她便走上去捐了100元钱,从此便走上了爱心志愿者之路,在20xx年她加入到一路有爱救援联盟,一路有爱主要是道路救援,同时在于师傅的感染下她的爱人也加入到这个行列中来,他们说行走在路上难免有个什么事可能就会需要帮助,帮助别人也是快乐自己,就这样多年来他们夫妻两人携手坚持奉献在道路救援志愿活动中。都说道路救援不适合女士参与,于师傅却坚定地说从没有认为这种救援是男人的专利,女人一样能行,每一次的救援培训她都虚心向师傅请教,在实际救援时认真学、亲自做,就这样她很快熟悉了汽车亏电,换胎,补气等救援内容,成为道路救援队伍里闪亮的巾帼女队员。

在20xx年5月的一次亏电救援时,天空下着雨,于师傅夫妻接到救援信息时已经是晚上七点钟了,她们二话没说开车就去了。赶到救援现场时天不作美,瓢泼大雨顷刻而至,因为下雨的原因天气很冷,三个人冻得哆哆嗦嗦的又打不着火,车主十分焦急。这时,于师傅夫妻提着救援工具,一次打火成功,救援结束,车主感动的非要给100元表示感谢,被她们婉言谢绝并开车离开了。本以为这次的救援已经结束,但刚走不久,救援车主又打来说是车又灭火了,原因不详,不知道为什么。她们即刻掉头又赶了回去,进行第二次救援,告诉车主车辆启动后应该注意什么……即将到家时电话再次响起,车又灭火了!对于师傅来说救援电话就是车主的召唤,这时雨更大了,二话没说调转车头又回去了,这次发现是电瓶不存电了,打着火走不了多远就会再次熄火,这种情况只有换电瓶了,这时已经接近九点了,打了好几家汽车维修的电话,都已经下班了。车主一时不知道怎么办了,这时于师傅主动提出送车主回家,说出这句话的时候车主眼里透出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就这样她们一直把车主送回了栾城,到车主家时,已经是晚上10点多了,车主的家人已经在门口等候了,车主一家人对于师傅的热心相助再次表示感谢,追着赶着要给二百元钱作为答谢。这时,于师傅夫妻两个人浑身已经湿透了,但只是留下一句话就走了“我们是公益免费救援,帮助别人就是快乐自己”。

于秋满师傅无疑是一位优秀的老党员,也是一名光荣的志愿者,曾获得过20xx身边的雷锋称号,最美志愿者家庭,一路有爱救援联盟优秀志愿者等荣誉。在她身上,我们可以看到新时代雷锋精神的耀眼光芒,无私奉献、助人为乐的品质值得每个人学习,以无数的小善举汇聚成现代社会文明新风尚。

身边的好人好事事迹 篇3

两根针头扎进静脉,一股鲜血通过软管进入干细胞分离机,然后输回体内。10月19日,文安县首例造血干细胞志愿者栾长宝在河北省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成功采集悬液181毫升。10月24日,文安县为栾长宝举行了欢迎会。

今年31岁的栾长宝是文安县大留镇花木厂村的普通村民,现为文安县一建公司职工。2013年经常参加无偿献血的他,留血样加入中华骨髓库,许下一个生命承诺。经过三年的等待,今年4月份的一天,正在塔吊上工作的栾长宝接到中华骨髓库河北分库的通知:与一位血液病人初配相合,他非常激动的回复同意做高分辨检测。

“我之前不了解献血时我也不知道捐献造血干细胞是怎么回事,也没太放在心上。”栾长宝说,接到配型成功的电话后有些担忧,害怕捐献对自己的身体有影响,通过上网查资料,发现对身体健康没有影响,同意继续做检测。

据了解,“爱心公益达人”栾长宝家祖祖辈辈是地地道道的农民,父母都已60多岁,生活淳朴简约,常年以种地为生,他有两个儿子大的6岁,小儿子刚刚5个月,家庭条件并不富裕,家里的主要经济来源是靠他平时做些零工挣钱养活一家4口中。

尽管生活比较艰难但在公益道路上栾长宝从未停止脚步,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后他不顾家人反对,冒着生命危险独自一人赶往汶川,帮助灾区人民做安置房的建设一呆就是10多天。2013年4月20日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发生7.0级地震后,他第一时间乘坐飞机,带着爱心人士捐款筹集的1万多元药品,连夜赶往灾区,开展救援工作,从废墟里挖人,由于道路中断用担架往外抬送伤员,后期帮助庐山中学盖板房,搭帐篷,做消毒工作这次整整干了17天。日常生活中只要有时间他都会参加文安县“爱心企业联盟”组织的各项活动,对于做公益他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能够做点力所能及的事自己就做,帮助别人自己也快乐,其他什么也没想过。”

8月份,好消息传来,栾长宝和病人高分辨检测相合。9月1日,捐献前体检并顺利通过后,栾长宝说:一定保护好自己的身体,戒烟戒酒,把最好的生命种子送给患者。

为了不让家人担心,10月15日栾长宝安排好妻子和不足五个月的小儿子的生活,把母亲送到廊坊的医院就医,只告诉他们要出差,瞒着家人,在廊坊市红十字会、文安县委、卫生局和社会各界的爱心人士的欢送祝福下,前往省会石家庄采集医院开始了造血干细胞捐献前的动员准备。

到达医院后,开始打动员剂,栾长宝出现了肌肉酸痛等反应,“来的路上红十字会的志愿者给我讲了很多造血干细胞的知识,我知道这是正常反应,志愿者全程陪着我,我很感谢他们。”栾长宝说。

10月19日8时,栾长宝开始捐献,经过3小时20分,顺利采集完毕,共采集181毫升悬液。“我希望患者早日康复,开始幸福生活。”栾长宝祝福患者。

深州泰和医院院长韩广泰为栾长宝作诗祝福。“栾布重义得封侯,长安纸贵有缘由,宝兄善行承家传,美名天下独逍遊。”

10月20日,栾长宝从石家庄回到廊坊,第一时间赶到医院看望住院的母亲,并告诉了母亲捐献造血干细胞的事情。父母看到儿子无恙归来,并没有责备他,父亲告诉他,“儿子你是好样的!”

“小时候父母就教育我,无论如何,能帮助人的就帮助,不要袖手旁观,要对得起自己良心,我也是两个孩子的父亲,我希望他们长大后能做力所能及的事帮助他人。”栾长宝说。

据了解,栾长宝是中华骨髓库第6024例,河北分库第305例,廊坊市第10例,文安县的第一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身边的好人好事事迹 篇4

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线阳光,你是否照亮了一分黑暗如果你是一颗粮食,你是否哺育了有用的生命如果你是一颗最小的螺丝钉,你是否永远坚守着你生活的岗位……

每一次想起雷锋,就想起这一段话。有多少人在回首往事的时候,为自己碌碌无为而悔恨,为曾经虚度年华而悲哀。有多少人能像雷锋一样,永远的那么富有爱心,永远的那么真诚善良,永远像一颗小小的螺丝钉。今日的世界由于经济的高速开展表现出更为开阔的空间,然而,我们曾经炽热的心灵却开始变得冷漠,有些本不该变的东西也在变:亲情冷了,同居一楼,邻里相见不相识;友谊馊了,与人方便与己方便,成了互相利用的通行证。曾经,我们几十年来所景仰、崇拜和学习的典范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认为是傻子。

然而,无论时空如何变化,那些决定人类向前开展的根本要素没有变,那些人类任何时候都在追求的美好事物没有变。尽管在我们的身边,雷锋精神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淡忘,然而,在世界的更多地方,雷锋被不同肤色的人们所景仰,所学习。雷锋精神以超越时空的力量成为人类最珍贵的精神财富。

一个美国商人如此说道:雷锋精神是人类应该有的,应把雷锋精神弘扬到全世界。要学习雷锋对待事业的态度,学习雷锋刻苦学习的钉子精神,学习雷锋关心人、保护人、支持人、理解人的品质。

一个日本企业家这样感慨:“雷锋仅20多岁就做了那么多的好事,成为伟大的英雄,对人类是有奉献的。学雷锋无国界之分,把雷锋精神引进我们公司,运用到生产实践中去,会改变员工的精神面貌,产生巨大的效果。”

西方人和我们一样,给予雷锋最高的表彰:“雷锋精神与上帝共存。”

四十多年了,雷锋的名字曾经是鼓励我们几代人成长的路标,四十多年了,古老而年轻的中国正在蓬勃的开展,然而,雷锋的名字却随着我们生活的美好而渐渐远离了我们。有人置疑,有人嘲笑,有人批判,然而,无论我们经历多少变化和困惑,他的名字应该永远刻在我们的心头,他的精神应该是我们工作和生活中永远的指南。因为,一个人要获得成功与幸福,不能缺少雷锋精神,一个公司要想成功,不能缺少雷锋式的好员工。

无论我们从事什么工作,都不能缺少雷锋精神。再平凡的岗位都可以做出不平凡的奉献,只要你的人生观是正确的,你的工作就会有不尽的原动力。取得成功最重要的不是我们的能力大小,而是一个人的道德品质。任何时候,雷锋身上助人为乐、爱岗敬业、积极进取、勤俭节约的品质都是我们不断学习的要素。雷锋精神是不受时空限定的,无论现代科技怎样兴旺,无论人们的生存方式怎样改变,雷锋对世界和他人真诚的爱心永远是人间渴求的那种温暖,像阳光一样成为人类永恒的需要。

在工作上,我们需要雷锋精神,我们应该像雷锋那样爱岗敬业、刻苦钻研、勤俭节约,把工作当成自己的职责,做一个有利于公司,有利于团队的人。只有这样,公司才能得到开展,我们自己的能力才能得以更大的发挥。

在生活中,我们需要雷锋精神,只有我们自己发扬助人为乐的精神,与人为善,我们才能得到别人的帮助和尊敬,才能在互动的真诚中感到真正的快乐。一个时刻只看到自己利益的人是很难体会到生活中的快乐的,真正的快乐只有一种,那就是为他人而付出,这样做你将获得生命最高的荣誉。

一个公司要开展,也不能缺少雷锋精神。今天,一切的成功都必须通过合作来实现,如果我们没有为他人效劳的思想,没有助人为乐的精神,只看到自己的利益,是难以获得成功的。一个企业,如果所有的员工都只做自己分内的事情,不团结互助,这样的企业是没有竞争力的。所有的企业都在努力寻找雷锋式的员工,因为这样的员工不仅会把自己分内的事情做的最好,还会额外做许多。他们面对任何困难都不会寻找借口,而会自动自发、尽职尽责的完成任务。通常,企业的领导会给这样的人委以重任。如果你想在公司里获得成功,就必须成为这样的人。

同样,一个国家,一个政府,任何时候都不能缺少雷锋精神。只有发扬雷锋全心全意为人民效劳的精神,政府才能真正赢得民心。几乎整个人类文明的开展都依赖于这种人的努力,他们时刻想的不是自己的利益,而是所有民众的利益。每一个国家都在寻找自己的“雷锋”,每一支军队都在寻找自己的“雷锋”。雷锋精神所能影响的远不止一个人,一个企业,一个国家。今日,雷锋精神已经成为全人类努力学习和实践的精神,每一个民族和国家都在寻找和培养更多的雷锋,因为我们整个人类文明的开展都将因为有更多这样的人而变的更加美好。

今日的中国是一个大谈变化和西方商业精神的时代,从“奶酪”到“致加西亚的信”的流行,西方的商业文化对我们经济的影响似乎已经超过了传统的儒家文化。在很多人谈到一个叫“罗文”的士兵如何敬业、服从、努力把信送给加西亚的时候,在人们费力心计号召员工努力学习“罗文”精神的时候,大多数的人似乎忘记了我们身边一个更好的典范,这是“雷锋”的悲哀,更是我们的悲哀。应该来说,“雷锋”要比“罗文”伟大的多,也要实在的多。因为,我们需要的不是一种奴隶式的付出,更应该是一种对世界和他人的爱,为社会效劳,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这些年来,对很多人来说,感兴趣的不是我们自己是否在学雷锋,而是外国人在学雷锋,感兴趣的是西点军校是否有雷锋塑像,而不是我们的身边有多少雷锋。但是,不管怎样,英雄是不应该被遗忘的,雷锋精神是不应该被遗忘的。

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一个悲哀的民族;然而一个有英雄却不知尊重、不知珍惜的民族,那么是一个可怜的民族。雷锋是我们这片古老的土地孕育的一位平民英雄。雷锋从来不会离开我们,而我们却曾经几度远离了雷锋。

是的,几十年来,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再也不要穿带补丁的衣服了,再也不要忍受饥饿了,再也不要像雷锋那样经历那么多苦难了。但是,我们不应该忘记他。任何时候,他还应该是我们的典范,何时候我们都需要雷锋精神。我们应该理解他、尊敬他。无论我们的生活多么丰富多彩,我们永远也不能缺乏雷锋身上那种对他人和世界的关心与爱。

雷锋应该永远属于中国,雷锋精神应该是我们每个中国人应该有的精神,无论你从事哪个行业,哪种工作。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有能力超越自己、超越他人。我们的国家才能进步,我们的生活才能更美好!

身边的好人好事事迹 篇5

在这个世界上,无论是在什么地方,都会有很多遇上困难的人要我们帮助。但总会有一些人坐而不理、视而不见,则总会有一些人热情地深出援手。“帮助别人等于帮助自己。”这一句格言正是他们的动力。很多人在帮助别人以后,都不会留下名字,但在我们永远都会记住那些“无名英雄”。

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上午,我和妈妈开开心心地走在街上。忽然,我发现前面围着一群人,我们走过去看,只见人们里三层外三层地围着一个倒地的老人,老人躺在地上痛苦地呻吟着,我觉得奇怪,人们为什么不上去把他扶起呢?这时,我头脑里闪过了去年春节晚会上的一个节目,这个节目主要讲述了一个老人摔倒在地,人们不知道是扶还是不扶。这居然在我事边发生了,当我犹豫不决时,几们初中的大哥哥跑了进来,正准备把老人扶起来时,人们都劝他们说:“你不要扶,你若把他扶起来,他可能会说是你推倒他的。”……其中有一位哥哥微笑着说:“你帮我们作证。”说罢就把这位老爷爷扶了起来,扶到了街对面的医院。看得他们的身影,我想:是我想多了,我应该扶起他啊!

人间处处有真情,愿真情温暖人间。

身边的好人好事事迹 篇6

李黎明,男,1998年12月退伍后,他被分配到林业处苍石林场工作。

李黎明是个踏实敬业的人。20xx年初,林场安排李黎明到条件异常艰苦的牛肺沟护林,负责守护9780亩林区的3百多万颗林木。这日行一趟的“必修课”,他是用双脚徒步走完这40多里的崎岖山路。18年来,他风雨无阻、从不间断地走了46万多里,相当于沿着中国陆地边境线走了近10圈。

李黎明是个任劳任怨的人。李黎明值守的护林点位于林区深处,交通相当闭塞、条件异常艰苦,粮食蔬菜通常隔一段时间往山里背一回,一年到头也吃不上几次肉,夏天就喝溪沟水、冬天则嚼野坡雪。刚刚度过39岁生日的李黎明,却是一个头发花白、满脸皱纹、有点驼背的“糟老汉”。尽管如此,李黎明却从来没有向组织提过任何要求。

李黎明是个一心都只在工作的人。护林点不通车、不通电,甚至没有广播和通讯信号,最近几年,护林点逐步覆盖了广播信号,李黎明的生活中才添加了一部半导体收音机。上任之初,从护林点到最近的汽车站要走36里山路。他常常要十天、半个月才能下一次山,到了防火期更是要4个月都不能下山。婚后的13年里,他下山回家的时间累计不超过2年,有9顿年夜饭都是在护林点里吃的,快9岁的儿子至今还常常错把这个很少回家的爸爸叫“叔叔”,每每到这时,这个平日里坚强的汉子都要忍不住流下泪水。

李黎明是个认真到“较真”的人。牛肺子沟林区沟深林密、资源丰富,是不少想发歪财之人“惦记”的“肥肉”。之前,林区内乱砍盗伐、偷挖山苗现象时有发生。李黎明到任后,这个“缺口”就被堵死了,也因此断了一些人的“财路”。有人找过他,求他“睁只眼、闭只眼”;也有人劝过他,让他多想想上有老、下有小,妻子没工作的实际困难;甚至有人骂过他、诬告他、打过他,可他一律“不开窍”。时间久了,他又多了个外号——叫“黑脸包公”。

有一次,李黎明巡山时发现了盗伐分子留下的车辙和拖痕,为了将保住国家财产,他在来不及向上级报告的情况下,只身一人循着印迹展开追踪,翻山越岭几十里,浑身汗水湿得精透,终于追回了被盗林木,就连落网的盗伐分子都只能无奈地说:“遇上这么个拼命三郎,我们只好认栽了!”

身边的好人好事事迹 篇7

他既是一位优秀的数学老师,又担任我们学校的校长,他就是xx校长,年龄是29岁,在我们学校担任五年级的数学老师。他工作认真负责、办事周到,具有乐于助人的良好品德,得到了我校所有学生和老师的一致好评,他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是大家有目共睹的,都很值得大家学习。

他是我学校最近两年刚上任的校长,这两年来没少为学校出力做事。例如:他为了保持学校的清洁,为了让学校的每一个人能在这个舒舒服服的大家庭里生活,为了能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气氛,为了大家能够在学校里快乐的生活、快乐的成长。他每天都在校园里坚持清扫卫生,学校里哪里有学生丢的碎纸屑,哪里有学生丢的营养餐盒,哪里有学生丢的垃圾食品袋,哪里有学生掉的食品碎渣,你都能看到雷锋般的的身影在校园里清扫卫生,他就是我们学校的袁校长,他就是为我们卖劳卖力、精神可贵、值得所有人学习的袁校长。希望我们都要像他学习,学习他那种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品德高尚的思想品德和雷锋一样的精神品质。

他是一个既认真而又勤劳的人,每天我们都能看到他那忙碌的身影。例如:他不但每一天都坚持上课,而且每天都整理资料、批改作业等加班到深夜才回家,学校里里外外的事情根本上都是由他来做,为了我学校开展和进步,他时时刻刻都在不断地拼搏,不断地努力,不断地奋斗。我们都深深地感受到,他是在准备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一个更加灿烂而又美好的未来。

他也是一个乐于助人、品德高尚和对工作责任心很强的人。例如:他经常帮助学生补习功课,对于成绩下降的学生,他都耐心辅导等等,这些都值得大家学习的。

这就是我们学校的好人好事,俗话说的好“帮助他人就等于帮助自己〞“好人一生平安〞。这些话都时时刻刻地鼓励着我们,可是,真正做到的,又有几个人呢。

因此,大家要像我们的校长看齐,学习他那种高尚的思想品德。

袁凤龙校长就是我们的典范,就是我们心中的活雷锋,就是我们学校未来的希望。我们要学习他那种不怕困难、迎难而进和乐于助人的精神品质,学习他的那种雷锋精神,大力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品德!相信我们的未来不再是遥远的梦!

身边的好人好事事迹 篇8

杨德品,男,汉族,家住施甸县老麦乡杨柳村寺后组。一个没有上过一天学的52岁盲人,眼睛里只有黑色,面对重重困境,他却依然昂首阔步,微笑着面对生活,勇敢地肩负着家庭的重担,在黑暗中用超出血缘的孝爱亲情书写着人性光辉。

八个月大,从坝区到山区

1963年4月,杨德品出生在由旺镇木兰村的一户普通人家,12月的一天,家里来了两位特殊的客人,他们正是老麦乡杨柳村寺后组杨水荣、余正英夫妇,由于夫妇俩先前生过几个孩子没到一岁就都夭折了,所以这次来目的是领养杨德品。就这样,八个月大的杨德品被养父养母带到了新家。

八岁患眼疾,双目失明

一转眼,杨德品来到新家已有八年,虽然当时的家庭生活是苦了些,但是杨德品八年的童年生活还算开心。可是,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一天,杨德品对父母说他眼睛痛,父母当时就急了,连忙把他送到大队联合诊所找医生看,由于当时医疗条件太差,医生看了之后也没说出导致眼痛的具体原因,父母只好带着杨德品回家了。回到家后,杨德品整整睡了五天,第五天的一个早晨,睁开眼睛,突然眼前一片黑暗,父母这才发现,这个可怜的孩子双目失明了。虽然到了上学年龄,可是由于双目失明,当同龄人都开心上学时,杨德品就只能在家里帮助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杨德品一天天长大,到了婚嫁年龄,可是像这样一位盲人且家庭困难,又有谁家的姑娘愿意嫁给他呢?所以,至今杨德品还是孤身一人。他总说,上天还是对他好的,虽然眼睛瞎了,却让他健康地活着。

母亲摔跤变瘫,失去生活一大支柱

母亲是家庭生活的一大支柱,20xx年的一天,家里没有做饭的柴火了,杨德品当时83岁的老母亲余正英就背着篮子到山上打算找些柴火回家做饭,由于年纪大了,在背柴火的过程中不小心伤到了腿,回到家又因下雨地面太滑,又在自家院场重重地摔了一跤,把髋关节给摔断了。由于家里太穷了,没得到正规治疗,从那时起,母亲余正英就再也没有站起来过,由当时已经80岁的老父亲杨水荣照顾,父亲到地里干农活时,总会带着杨德品去,指导他做些简单的农活。虽然日子依然困苦,但是父子俩干完农活回到家里,看到母亲总微笑着看着他们,他们的内心却是快乐的。他总说:“听见父母笑,我就开心了。”

父亲病逝,肩负起家庭重担

,父亲突然病逝,无疑给这个本来就困苦不堪的家庭雪上加霜。自父亲去世后,杨德品就肩负起了家庭的重担,家里、家外、照顾母亲都由他一个人打理。

在村里还没有自来水的时候,杨德品常常在晚上12点以后去村里的一口井里挑水,从杨德品家到井边必须经过一条进村公路,白天车多人多危险,所以杨德品只能选择晚上去,常常摔得鼻青脸肿。母亲见了每次都哭,母亲说他爱笑,尽管摔得很疼,可是杨德品总会微笑着安慰她说:“妈,不疼,不疼。”

提起干农活,父亲去世了,去地里只能靠自己,所以杨德品只能在去地里的路边或是地边放个石头做记号,以防走错。每逢雨水季节去地里干活,是最让母亲心疼的事。常常在地里干着活,突然就下起大雨,杨德品就只能站在地里任雨淋,他也想找个避雨的地方,但是由于眼盲,自己根本就不知道哪里可以避雨。

11月份,家里没做饭的柴火了,杨德品就到离家1公里的地里去砍长在地边3米多高的核桃树。连爬了好多次都没爬上去,杨德品就在树干上砍了好多阶梯,最后才爬了上去。他一边摸索着一边砍,突然一不小心砍到了左脚的大拇指,由于眼睛看不到,他自己以为伤的不严重,所以还是坚持继续砍余下的树枝。后来,有村民去地里干活,看到他在树上,而且树干上和地上有好多血,就告诉他脚趾伤的很严重,他这才从树上下来,去村卫生室包扎。在他脚受伤疼得厉害的时候,他也从未喊过一声,在家里,他依然像往常一样,把每顿饭做好,端到母亲床前。

这次受伤后,母亲很不放心儿子一个人去地里,杨德品也担心母亲一个人在家里,所以他们家的地上经常有这样的场景:母亲坐在田埂上或柴草垛上,陪着在地里干活的儿子说说话。干完活,背上的母亲再指引着儿子回家……

村民们都很感动,经常替他到地里干农活,他也懂得知恩图报,经常帮助邻居做些轻巧的活,比如掰玉米、剥核桃。

由于家里太困难了,杨德品母子俩一年到头舍不得吃一次肉,他在家边的菜地里种了些蔬菜,他说自己种的蔬菜就够他们母子吃了。他在地里种的两亩玉米收成还不错,打算养上几只鸡,自己用石磨把玉米磨成面,等母鸡下了蛋,再孵出些小鸡。这样,母亲就能够吃上鸡蛋和鸡肉了。

遵从母亲心愿,放弃住进养老院

邻居们都说杨德品喜欢笑,不管遇到什么困难他都从来不会对生活失去信心,始终保持微笑。

杨德品母子虽然纳入政府最低生活保障,但生活起居困难的情况让大家牵挂,民政、残联等部门也为他们安排了入住养老院,这样母子俩的生活算是有了着落。可当把这个消息告诉他们的时候,母亲心里却不愿意离开,她只想在这个生活了一辈子的家里度过余生。细心的杨德品虽然眼睛看不见,但却能感受到母亲的焦虑,他不愿母亲为难,微笑地婉言谢绝了大家的关心。他说:我看不见,我妈就是我的眼睛;我妈走不了,我就是妈的双脚;妈在哪里,哪里就是家;我在哪里,都不会让妈饿着,生活再难,也要笑眯眯地走下去……

这个目不识丁的盲人,因为自强不息的精神,让生命有了内涵;因为善良,让岁月温暖而绵长。孝,或许就是面对困境微笑前行的依靠!

身边的好人好事事迹 篇9

生活中,王蕊十分乐于帮忙一些有困难的人。还记得不久前的一个周末,得知一位孤寡老人生活十分困难,家里又养着许多小兔子,于是,她和另外两名小伙伴主动帮忙这位老人利用自我的休息的时间卖兔子,他们整整叫卖了一午时,将卖兔子的钱丝毫不取全部归还给了老人,虽然辛苦了一个午时,但看到当她把钱给老人时她那感激的目光,听到那一声发自肺腑的多谢,王蕊感到十分的满足。

即使自我付出得再多也是值得的。还有一次,王蕊放学回家的路上,她看到一位腿脚不灵便的老人正吃力地走着,手里还拿着满满一袋子鸡蛋,而此时正下着蒙蒙细雨。于是,王蕊毫不犹豫地走到他的旁边,和他共用一把伞,老人很感激得说了声多谢。

虽然当时很冷,但因这声多谢,使王蕊体会到帮忙别人的感觉,真好!也正因如此,王蕊同学越发的发现助人为乐也能使自我感到欢乐,所以她以“我为人人”为本,发扬一个优秀团员的光荣传统,努力学校和社会上帮忙他人,不断完善自我的优秀品质。

身边的好人好事事迹 篇10

蔺xx是一名退休老教师,已年近70了,她始终坚守着一个信念:那就是对工作脚踏实地、真抓实干;对学生真情实感,富有爱心;对社会真诚奉献不计名利。本该是安享天伦之乐的老人,却整日为社区的繁杂事物忙碌。正是拥有这个信念,蔺老师凭借着高度的责任感,全身心的投入到社区共建,为人民服务的工作中。把爱心带到了社区,带进了楼门。

(一)敢争先,重学习,投身建设楼门文化。

20xx年玉桥街道工委在辖区内开展楼门文化建设。蔺老师觉得这是改善楼门环境促进邻里和谐的好机会。于是主动承担起了景馨家园1号楼1单元楼门长的工作。环境建设是楼门文化建设的基础。楼门环境的好坏,不仅影响居民的正常出行,而且影响到居民的心情,在一定程度上还反映居民的文明素质。所以上任的第一件事就是发动楼内的居民进行卫生大扫除。并且根据楼门里的情况每月有组织的开展净化楼门环境的活动。组成清理小组,分别对楼门小广告、楼道堆放的杂物进行清理整治。楼里的环境好了居民的心情也愉快了,不仅方便了别人更是方便了自己。

蔺老师现在正在老年大学书画班学习,通过不断学习,使思想能够与时俱进,视野开阔,头脑更丰实。由于书画功底较高,所以楼门的制作任务也较重。根据楼门的空间,需要一个两米见方的福字和一幅4尺长的牡丹画来装饰布置,字画太大,又没有那么大的写画板,为了绘制出的效果符合制作要求她就将纸铺在地上,自己光着脚坐在地上,一会站起身,一会蹲下,一会左边一会右边,有时还将身体趴在地上,不停的变化绘画角度。当时天气炎热,工作一会儿就满头大汗,就这样足足干了两天,终于完成了这幅福字和牡丹画。在这次的楼门制作中,蔺老师共制作了30多幅作品。还发动自己的外孙女和孙女参加到此项活动中,楼门中的千纸鹤、和谐楼门的人物画、剪接和拼接剪纸,就是她们共同制作的。蔺老师事事以身作则,带动更多的居民参与到楼门文化建设中。

(二)勤总结,重创新,推动文化楼门出新成绩。

在刚开始搞楼门文化建设时,大家都不知该从哪里下手,对开展楼门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更是知之甚少。经过亲身实践,现已积累了较丰富的开展楼门文化建设工作的经验,对开展楼门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有了较深刻的理解。由社区党总支牵头,蔺老师和其它党员志愿者成立了“楼门文化建设小组”。力争打造特色亮点的精品楼门。作为小组中的骨干,蔺老师积极为楼门的创新建言献策。并在楼门文化建设中取得了突出成绩。景馨家园共悬挂作品108幅。她们紧紧扣住通州国际化新城的主题,精心建成了3个共悬挂36幅精美作品的楼门—“古运通州”楼门、“运河宜滨”楼门和“魅力新城”楼门。38号楼文化楼门建设已全面竣工。此楼5个楼门的每一层都悬挂上了精致的作品。全楼共悬挂作品近130件。她们创建的“祖国60年大庆”楼门在人民大会堂召开的表彰1000个优秀文化楼门、庭院中获奖,蔺再清上台领奖并作发言。

(三)能吃苦,不怨言,当好分外工作的义务兵。

提起蔺老师楼门里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她是楼里“热心人”,经常为居民服务,充分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有时二楼李奶奶要外出没人照看小孩,她就主动帮忙照看。九层薛奶奶对门老俩口,身体都不太好,老太太有病,她主动给做饭,买礼品看望老人。老人到医院拿药不方便,她让儿媳主动把药买回来,送给她老人家。正是她无私的奉献赢得了大家的信任与尊重。

她不辞辛苦,毫无保留地发挥自身的特长,积极参与到社区建设中。一幅人物形象近百个的《漕运码头》粘贴画,融入低碳生活的理念,搜集一次性筷子,修成细杆,买来熟西瓜籽,把瓜子皮剥好,从家中拿来废旧凉席,剪成小块等,全部粘到了粘贴画上。蔺老师和她的制作团队一起整整用了两个月时间才完成了绘画与粘贴任务。前来参观的人站在《漕运码头》贴画前,无不拍手叫绝。形成了玉桥南里南社区文化楼门建设的又一个创新亮点。

除了每天辛勤设计、制作作品,蔺老师有时还要和居委会同志一起到楼门中装饰墙壁悬挂作品。悬挂楼门文化作品是体力活,但是蔺老师不叫苦,不喊累。努力做到按时完成任务。蔺老师不仅是楼门文化建设的主力军,而且是本社区创建国家级卫生“示范区”、社会治安巡逻、人口普查、计划生育宣传等各项工作的骨干力量。

通过楼门文化建设,蔺老师带动她们的楼门更加和谐,打破了以前“擦肩而过不说话”的尴尬现象,居民们从不了解不认同到主动关心、积极参与楼门建设,并把楼门塑造成为齐乐融融的大家庭。在参与楼门文化建设过程中增加相互间的接触,拉近彼此关系,培养邻里亲情。做到了互相帮助,相互关心,人与人、户与户之间的和谐。家庭更加和睦,邻里关系更加亲密,处处洋溢着和谐的景象。看着楼门文化的蓬勃发展相信蔺老师奉献着,快乐着!

身边的好人好事事迹 篇11

李xx,男,xx年12月退伍后,他被分配到林业处苍石林场工作。

李xx是个踏实敬业的人。20xx年初,林场安排李xx到条件异常艰苦的牛肺沟护林,负责守护9780亩林区的3百多万颗林木。这日行一趟的“必修课”,他是用双脚徒步走完这40多里的崎岖山路。18年来,他风雨无阻、从不间断地走了46万多里,相当于沿着中国陆地边境线走了近10圈。

李xx是个任劳任怨的人。李xx值守的护林点位于林区深处,交通相当闭塞、条件异常艰苦,粮食蔬菜通常隔一段时间往山里背一回,一年到头也吃不上几次肉,夏天就喝溪沟水、冬天则嚼野坡雪。刚刚度过39岁生日的李xx,却是一个头发花白、满脸皱纹、有点驼背的“糟老汉”。尽管如此,李xx却从来没有向组织提过任何要求。

李xx是个一心都只在工作的人。护林点不通车、不通电,甚至没有广播和通讯信号,最近几年,护林点逐步覆盖了广播信号,李xx的生活中才添加了一部半导体收音机。上任之初,从护林点到最近的汽车站要走36里山路。他常常要十天、半个月才能下一次山,到了防火期更是要4个月都不能下山。婚后的13年里,他下山回家的时间累计不超过2年,有9顿年夜饭都是在护林点里吃的,快9岁的儿子至今还常常错把这个很少回家的爸爸叫“叔叔”,每每到这时,这个平日里坚强的汉子都要忍不住流下泪水。

李xx是个认真到“较真”的人。牛肺子沟林区沟深林密、资源丰富,是不少想发歪财之人“惦记”的“肥肉”。之前,林区内乱砍盗伐、偷挖山苗现象时有发生。李xx到任后,这个“缺口”就被堵死了,也因此断了一些人的“财路”。有人找过他,求他“睁只眼、闭只眼”;也有人劝过他,让他多想想上有老、下有小,妻子没工作的实际困难;甚至有人骂过他、诬告他、打过他,可他一律“不开窍”。时间久了,他又多了个外号——叫“黑脸包公”。

有一次,李xx巡山时发现了盗伐分子留下的车辙和拖痕,为了将保住国家财产,他在来不及向上级报告的情况下,只身一人循着印迹展开追踪,翻山越岭几十里,浑身汗水湿得精透,终于追回了被盗林木,就连落网的盗伐分子都只能无奈地说:“遇上这么个拼命三郎,我们只好认栽了!”

内容仅供学习,如需复制请赞助VIP会员,赞助后即可全站范文免费复制!


赞助会员请点击:开通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