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芳允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事迹是怎样的呢?陈芳允是怎样获得两弹一星功勋的?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陈芳允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事迹2024(通用5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稿子汇,范文学习文库
稿子汇,范文学习文库
陈芳允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事迹精选篇1
“我父亲在家从来不提工作上的事,一来是出于保密的缘故,二来父亲在家里也忙于计算数据、看书看资料,没有时间聊天。”
公文汇 www.gongwenhui.com
陈芳允的儿子陈晓东,从小对家里生活氛围的感受就一个字——静!在陈晓东的印象里,家里每天都是极安静的,只能听见父亲、母亲看书阅读的翻书声,和不停做笔记的沙沙声。平时家里人说话,声音也很小,有时明明有人在家,却安静得几乎鸦雀无声。 公文汇,办公文档之家
一生埋头研究的陈芳允,成就极其丰富。他先后参与制定了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1号”测控方案,解决了“远望号”航天远洋测量船多设备电磁兼容问题,提出了发射同步定点通信卫星计划;他在花甲之年从军入党,联名其他三位科学家建议发展中国的高技术,这就是中国后来的“863计划”……这位可“上天入海”的院士对待工作一直保持着一份本真和热爱。 稿子汇,范文学习文库
“我们家只有我和弟弟两个孩子,父亲对我们的教育是身教多于言传,他的点滴对我们影响深远。”在陈晓东的记忆里,父亲在家里话语很少,也从不过问兄弟俩的学习和工作。但父亲要他们牢记三点要求,一是要爱国,二是要努力工作,三是要淡泊名利。
“父亲说,必须要爱自己的国家,相信我们一点也不比外国人差。外国人能做到的我们一定也能做到,而且还要比他们做得更好。”
陈芳允1983年首次提出双星定位概念和设想,并于1989年演示成功。《航天六十年画册》中这样记载:“陈芳允首创‘双星定位通信系统’这个大胆的设想,比美国人乔汉森1998年发表的同一设想,整整早了15年!”
“所以在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出国潮中,我父亲并不十分主张都去外国进修,他认为中国人自己也可以干得很好。”陈晓东说。
陈芳允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事迹精选篇2
我国卫星测控技术的奠基人之一,为我国无线电电子学做了开创性工作。我国“863计划”的发起人之一,研制出国际领先的纳秒脉冲采样示波器,机载抗干扰雷达。进一步研究适应我国需要的应用卫星系统,包括定位导航、遥感和移动卫星通信系统等,为发射我国通信卫星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获198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1999年被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陈芳允自幼聪慧好学,五岁启蒙,1934 年考入清华机械系后转入物理系。在校时成绩优异,积极参加爱国运动,立志科学救国、振兴民族。1938 年毕业后留昆明清华无线电研究所从事研究。1945年至1948年,陈芳允赴英留学,参与英国第一套海洋雷达研制及船上测试。虽在异乡,却心系祖国,1948年放弃优渥待遇回国。回国后,他长期从事相关科研与开发工作。1950年在中央研究院生理生化研究所,为神经生理学研究完成国内首套生物电子学设备。1957年,苏联发射首颗人造卫星,他对其进行无线电多普勒频率测量并算出轨道参数,为我国卫星测控技术奠基。1965年中国首颗人造地球卫星研制启动,陈芳允任卫星测量总体技术负责人,建立微波统一测控系统,于1984年成功应用于同步通信卫星发射。他还主持了回收型遥感卫星测控系统方案设计制定,助力卫星成功回收。陈芳允下放陕南工厂,仍未放弃科研,完成遥感卫星测控系统方案。1983年提出双星定位系统方案,为“北斗”奠基。2000年10月31日,首颗导航定位卫星成功发射,我国成为世界第三个拥有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陈芳允不仅科研成果丰硕,也为国防科技贡献卓著。1964年与李力田等研制飞机抗干扰雷达装备歼击机,还研制原子弹爆炸测试仪器,参与卫星测控系统建设。
1999年,83岁的陈芳允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他一生践行“科学救国”信念,为祖国科技事业,尤其是航天领域发展贡献巨大,他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功绩不可磨灭。
陈芳允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事迹精选篇3
陈芳允(1916—2000),浙江省台州市人。无线电电子学、空间系统工程专家。1934年考入清华大学机械系,后转入物理系,1938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并留校任教。1944年赴英国留学。1948年回国。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在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和物理所、国防科委等工作,曾任解放军总装备部科技委顾问等。
陈芳允是中国卫星测量、控制技术的奠基人之一。曾研制出国际领先的纳秒脉冲采样示波器。作为卫星测量、控制的总体技术负责人,参与领导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准确测量、预报工作。他还参加了我国回收型遥感卫星测控系统方案的设计和制定,为我国十几颗遥感卫星成功回收作出重大贡献。他提出和设计了发射我国通信卫星的微波统一测控系统新方案,在同步通信卫星发射和运行中发挥了很高的效用。
陈芳允曾写过两首小诗:“四十京兆一技人,爱研求实不爱名,一称专家已过誉,惭愧国人赶超心。”“人生路必曲,仍需立我志,竭诚为国兴,努力不为私。”这正是他的人生写照。
陈芳允早期在国内领先研究毫微秒脉冲技术,领导研制成功我国第一代机载单脉冲雷达,为我国无线电电子学研究做了开创性的工作。是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跟踪测量系统的技术负责人,全面参加了系统设计和建设工作。设计了发射我国通信卫星的微波统一测控系统的新方案,并负责这一系统的研制和星地技术协调工作,为建设我国卫星测控网作出了重要贡献。
陈芳允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事迹精选篇4
陈芳允1938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并留校工作,1945年赴英国留学进修,三年后学成归国。1965年1月,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工作正式启动,陈芳允担任卫星测量、控制的总体技术负责人,制定了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的测控方案。
此外,陈芳允还参与了原子弹和氢弹的研制工作,为我国的国防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当别人祝贺他时,他却说:“我只不过为中国的原子弹做了一件小小的工作。”
20世纪60年代中期,美国军方GPS(全球定位系统)开始投入使用,并长期占据垄断地位。陈芳允深知拥有独立自主的导航系统对于提高国际地位、促进国民经济发展、保障经济社会安全、维护国防安全的重要性。为了打破这种局面,陈芳允开始致力于研制我国自己的“GPS”。他提出了利用两颗同步定点卫星进行定位导航的设想,并成功进行了演示试验。该系统被称为“双星定位系统”。这一创新性的成果为后来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技术基础。
2000年10月,随着两颗北斗导航实验卫星的成功发射,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拥有自主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2020年6月23日上午,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搭载着北斗三号导航系统的收官之星冲上云霄。至此,中国已经发射并组网了55颗北斗卫星,建成了中国迄今为止规模最大、覆盖范围最广、服务性能要求最高、与百姓生活关联最紧密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陈芳允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事迹精选篇5
1955年,陈芳允晋升为研究员。
1956年,陈芳允参加国家12年长期科学规划制定工作,并参加了新电子所的筹备工作。
1957年,原苏联发射的世界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上天,陈芳允对卫星进行了无线电多卜勒频率测量,计算出了卫星的轨道参数。
1958年4月19日,日环食带经过海南岛南端,是最好的观测太阳射电辐射的机会,当时中苏组成联合观测队,陈芳允作为中方领队和天文学家王绶琯及原苏联科技人员共赴海南得到完美的观测结果。回京后,陈芳允协助王绶琯创立了射电天文研究工作。
1958年,他开始从事脉冲技术研究工作。提出并完成纳秒级窄脉冲采样示波器的研制,把采样示波器做成可以携带使用的仪器,在国际上是首创。
1960年,参加论证并提出了原子弹试验用的多道脉冲鉴别器的试制方案,三年后,与同事研制了出原子弹爆炸测试用的多道脉冲分析器,交原子弹试验场使用。
1963年研制出国际领先的纳秒脉冲采样示波器。
1964年,他和研究室的技术人员为空军研制出机载抗干扰雷达,由电子部工厂制造,装备了大量的歼击机。这是中国第一次在飞机上使用单脉冲体制的雷达。
1965年,陈芳允开始参加空间技术工作,担任卫星测量、控制的总体技术负责人,制定了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1号”的测控方案以多普勒测量为主,并在卫星入轨点附近的地面观测站设置雷达和光学设备加以双重保证。为此,他除总体设计外,还参加了设备研制和台站建设工作。
1967年,调到国防科委第26基地,从事卫星地面测控网的研制和建设工作。
1970年,陈芳允研究了美国阿波罗登月飞船所用的微波统一测控系统后,他针对通信卫星的测控要求,设计了新的微波统一系统,后被国防科委和卫星总体负责人孙家栋采纳。两套统一测控系统研制成功,为中国通信卫星发射成功起了重要作用。此项目与通信卫星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陈芳允为主要获奖者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