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事迹材料

2024彭桓武“两弹一星”功勋事迹材料(通用5篇)

时间:2024-11-20 事迹材料 我要投稿

彭桓武“两弹一星”功勋事迹材料大家知道哪些呢?彭桓武是怎样的科学家?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4彭桓武“两弹一星”功勋事迹材料(通用5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公文汇 www.gongwenhui.com

彭桓武“两弹一星”功勋事迹材料 公文汇,办公文档之家

彭桓武“两弹一星”功勋事迹材料精选篇1

彭桓武首先自己动手来剖析并展现原子弹的运动过程和规律。他大力提倡“粗估”的工作,即用最普通的计算尺,把整个原子弹的动作过程粗略地一步一步算出来,从而在头脑里形成一幅完整的图像。这岂是一项容易的工作!彭桓武以其坚实的物理基础和深厚的数学功力,硬是把这组非线性偏微分方程简化成一套常微分方程组,在几位青年同志的协助下,用最简单的计算工具——计算尺把原子弹的整个过程粗线条地描绘出来了。 稿子汇 www.gaozihui.com

他把原子弹运动过程划分为几个阶段,并且对其中几个关键时刻加以命名,进行物理分解研究,然后给年轻人讲课,让更多人熟悉这些内容,进行研究。在研究与点火有关的冲击波聚焦出中子的物理问题时,他巧妙地把复杂的不定常流体简化为定常流处理,图像十分清楚,得出了很好的结论,给当时参加这一研究工作的同志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

稿子汇,范文学习文库

1964年10月原子弹爆炸成功,九院立即转入了氢弹的探索工作。彭桓武把氢弹作用过程分成若干阶段的物理问题供大家研究。彭桓武当时是主管理论部的九院副院长,与大家一起,发表他对氢弹原理的看法,与大家一起讨论。一次在一个会议室里,彭桓武在黑板上写他的计算结果和看法,讲完后想退回到他原来座位上去,但意犹未尽,一边退一边面向黑板继续讲,结果原来的椅子已被专注听他讲的王淦昌不经意地动了一下,彭桓武差一点坐了个空,可见当时讲的人和听的人都沉浸在专注思考的气氛中。在众多的集体讨论中,提出了不少有启发性的想法。

稿子汇,范文学习文库

彭桓武集思广益、凝聚和综合出突破氢弹原理的几条可能的路,他的一贯的思维方法是每条路子都要探索到底,并且他认为“堵”住路子也是贡献,说明此路不通,可放心走另外路。他建议兵分三路,由周光召、于敏、黄祖洽各自负责一条路,分头进行探索。1966年底通过热试验证实了氢弹原理,又过了半年,中国第一颗氢弹在神州上空响彻云霄。

彭桓武“两弹一星”功勋事迹材料精选篇2

1937年,日寇的侵华活动日益严峻。彭桓武踏上了南下逃亡的道路,除了必要的行李,他还怀揣了一包足够毒死他三次的砒霜,做好了倘若被日本人抓住,决不做顺民的打算。乱世之中,人命如草芥,彭桓武选择宁折不弯,他身上表现出来的“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气节让人敬佩。后来,他写诗道“世乱驱人全气节,天殷嘱我重斯文”。这是乱世之中知识分子的风骨和气节,更是中华民族压不弯的脊梁。

1938年,彭桓武在老师周培源的推荐下,考取了中英庚款留学名额,远赴英国爱丁堡大学,跟随马克斯·玻恩从事固体物理、量子场论等理论研究,等待学成归来报效祖国。

马克斯·玻恩是量子力学理论研究的奠基人之一,治学严谨又待人诚恳,是良师也是益友。在良好的学术氛围中,彭桓武凭着傲人的天赋和勤奋钻研的精神,不断取得新的进步,在1940年获得了哲学博士学位。对于学术,彭桓武一直本着精益求精的精神,以此来严格要求自己,他对自己的博士论文就不太满意,认为只做了其中的一半。他的导师玻恩却说:“如果你都做了,就不能给你哲学博士,而是给你科学博士了!”

1941年,打算学成归国的彭桓武,由于不愿意签一项侮辱性的条款,回国的行程被迫搁置。这一搁置就是6年。1941年8月,彭桓武在都柏林高等研究院从事博士后研究,在这期间,彭桓武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1941年—1943年,他与其他科学家合作发表了HHP理论。1945年获得了科学博士学位,并获得了英国爱丁堡皇家学会麦克杜加尔-布列兹班奖。1945年到1947年,彭桓武在都柏林高等研究院理论物理研究所担任助理教授。

客居异乡的9年间,彭桓武的学术能力、理论修养得到了很大的提升。赢得了导师玻恩、薛定谔的多次赞赏。玻恩说“他比其他学生聪明能干,好像什么都懂、什么都会”。薛定谔称赞道:“简直不敢相信,这个年轻人学了那么多,知道那么多,理解得那么快。”

彭桓武“两弹一星”功勋事迹材料精选篇3

1935年清华大学物理系毕业。1938年赴英国爱丁堡大学留学,从事固体物理、量子场论等理论研究,获哲学博士和科学博士学位。1945年与N·玻恩共同获得英国爱丁堡皇家学会的麦克杜加耳——布列兹班奖。1948年被选为皇家爱尔兰科学院院士。1947年回国,历任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二机部第九研究所副所长、第九研究院副院长等职。

领导并参加原子弹、氢弹的原理突破和战略核武器的理论研究、设计工作.在中子物理、辐射流体力学、凝聚态物理、爆轰物理等多种学科领域取得了对实践有重要指导意义的一系列理论成果,并为中国核事业培养了一批优秀人才。1972年调任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副所长,1978—1983年任理论物理所所长。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85年获两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为表彰彭桓武院士在原子能事业和理论物理领域做出的突出贡献,彭桓武院士被授予198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85年度两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95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该奖金作为“彭桓武纪念赠款”被他分赠给共同从事过原子能事业的一些同事)、1999年国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殊荣。

1954年9月,他当选为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1959年4月,当选为第二届全国人大代表,1964年12月,当选为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1978年2月,当选为第五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委员会委员。

彭桓武院士的人格魅力,在于他能够做出战略性的思考,团结凝聚一支学术队伍,使得大家都围绕一个共同的目标去奋斗。彭桓武院士对名利非常之淡薄,对事业非常之执着,他总是在困难的时侯去开创一个新的事业,而当这个事业开创到一个阶段,觉得后继有人了,他就主动退出。彭桓武院士始终以普通科研工作者的身份,去探索物理世界的真理,这种精神非常难得,值得每个科技工作者学习。在彭桓武院士九十多岁高龄时,甚至在他住院期间仍然在思考和研究当前理论物理、粒子物理和宇宙学最前沿的领域,包括如何解释暗物质和暗能量等一系列的现象。

70多年来,彭桓武院士言传身教,教书育人,甘为人梯,为发展中国原子能科学事业,建立培养中国核科学和理论物理人才队伍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热爱祖国、无私奉献、学术民主、求真务实、开拓创新、淡泊名利、奖掖后进,是中国科技界学习的楷模和典范。

彭桓武“两弹一星”功勋事迹材料精选篇4

1915年10月6日,生于吉林长春,是家中次子,原名彭梦熊,后改彭飞,再改名彭桓武,5岁时在长春教会学校开蒙,因体弱多病经常请假,但善于自学,每回考试都取得不错的成绩。1929年至1930年,先后在长春自强中学、吉林毓[yù]文读中学。

初中毕业后,随父兄赴北平求学,1930年至1931年,进入北京汇文中学读高二,开学不久母亲因病去世,便随父亲回家吊丧,因离校太久,转而自学考进大同中学读高三。1931年,以第7名顺利考上清华大学物理系。

1935年,于清华大学毕业后,考取了周培源先生的研究生,进入清华大学研究院学习。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彭桓武不甘做亡国奴,辗转来到昆明云南大学任教,1938年,考取了“英庚款”研究生,到英国爱丁堡大学学哲学,师从马克斯·玻恩,1940年底,顺利于该校哲学博士毕业。

哲学博士毕业后,回国办理签证时,因觉得签证上要填写侮辱父亲的话语而拒绝填写,继续留在英国爱丁堡大学学习科学,1943年,提出了HHP理论,至此,彭桓武的名字开始为国际物理学界所熟知。1945年,凭借论文《量子场论的发散困难及辐射反作用的严格论述》获得科学博士学位毕业。

1945年7月,应物理学大师薛定谔之邀,任都柏林高等研究院理论物理研究所助理教授,期间,指导来自其他国家的研究生。

1947年,功成名就的彭桓武回到中国,相继在云南大学、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中国科技大学任教,1955年,先后担任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所、二机部第九研究院副所长和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所所长。1955年,凭借在固体物理、量子场论等理论方面取得的成就和作出的贡献,彭桓武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彭桓武“两弹一星”功勋事迹材料精选篇5

1958年,彭桓武的二姐就介绍了一位36岁端庄贤淑的女士,见面后,他怦然心动,但又自知有缺点,寝食难安,于是写一封独特的表白信:我不会洗衣做饭,不会穿戴,对当官掌权不感兴趣,对人情世故一窍不通。

信送出去后,他想着估计人家看不上他,谁知,女方回信:你不会做饭,我做 ;你不会穿戴,我来;你不爱当官掌权,我也一样。

之后,两人迅速组成家庭,不久, 1959年6月,苏撕毁了与我国签订的国防新技术的协定,我国又经历3年灾荒,美的“第七舰队”又跳入我国海峡挑衅。

国家局势严峻,钱三强找到彭桓武,给他的新任务是核武器研究,并担任九所副所长。

此后,彭桓武一直忙于国家交给的机密任务,家里交给了妻子,他们幸福地携手度过19个年头,1976年,妻子刘秉娴病了,彭桓武非常着急,领着妻子到医院全面检查,得到的结果是:预后不良--刘秉娴被确诊为肺癌晚期。

他听后眼泪夺眶而出,之后他陪妻子奔波在各大医院间,可是,妻子病情不见好转,此时,年过六旬,患有多种疾病的他心如刀割。

晚上,看着重病缠身的妻子还艰难地为他和儿子赶制衣服,不只一两件,而是成套,成系列: 棉衣、背心、棉裤、春夏袖褂、长短裤……想起与妻子共同生活的19年里,自己多数想着工作、事业、国家,很少关心、照顾妻儿,他觉得亏欠妻子太多,便挥泪写了一首长诗。

之后,他在痛苦中陪伴妻子走过人生最后的路程,妻子离开那天,他悲痛地扯下日历,在床上躺了7天7夜,把妻子照片挂在床边,妻子的骨灰藏在假花后面,睹物思人,心中满是回忆。

62岁离世,后来惟一的儿子彭征宇也远赴美国求学,并先于他去世,此后的二十多年,彭桓武独自一人,过着简朴的生,76岁开始学做饭,一个人守着他们曾经的家,淡泊名利。

内容仅供学习,如需复制请赞助VIP会员,赞助后即可全站范文免费复制!


赞助会员请点击:开通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