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心得体会 > 学习心得

机关2012年深入学习林俊德院士先进事迹心得体会范文精选

时间:2017-11-30 学习心得 我要投稿

  本页是网络最新发布的《机关2012年深入学习林俊德院士先进事迹心得体会范文精选》的详细范文参考文章,觉得有用就收藏了,为了方便大家的阅读。 公文汇 www.gongwenhui.com


范文一:一面可照亮的镜子

公文汇 www.gongwenhui.com

一个75岁的老者,一个胆管癌晚期患者,从被诊断为绝症之后不足一个月,就恶化、昏迷、离世。 稿子汇,范文学习文库

但这是一个院士,更是一个战士,一个军人,他的决定令人震惊:拒绝接受手术;他的举动令人潸然泪下:顽强地支撑着自己羸弱的身体,戴着氧气面罩,插着导流管、胃管、减压管和输液管,在电脑前工作、工作、工作,鼠标在缓缓移动着,手在不停地颤抖着……

稿子汇 www.gaozihui.com

这就是我国爆炸力学与核试验工程领域著名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总装某基地研究员林俊德。在生命的尽头,他最大的心愿不是求生,其言其行“我是搞科学的,最相信科学。你们告诉我还有多少时间,我好安排工作”,“即使手术能延长几天,但不能工作就没有意义。你们不要勉强我,我的时间太有限了”这就是他最后的誓言; 公文汇,办公文档之家

先后9次倔强地向家人和医护人员提出要下床工作,在众人的搀抬下,颤颤巍巍地挪向数步之外的办公桌,强忍着剧痛,坚持伏案工作长达74分钟,及至近昏迷时被抬回了病床,5小时后停止了呼吸这就是他人生的最后两天。

当我们在电视里看到林院士生前真实的影像,听到他含糊不清却坚定不屈的声音,难以想象这需要何等顽强的精神与巨大的毅力。他早就把工作视若生命,甚至重于生命,把工作和人生完全重合、融合于一体。什么是“钢铁战士”?什么是“特殊材料制成的人”?林院士以生命给我们做了诠释和示范。

在林俊德辞世近4个月后,在十八大即将举行前夕,他作为“时代先锋”、“优秀楷模”出现在我们眼前。坦率地说,像林院士这样终身将事业置于生命之上,范文TOP100工作到最后一口气的境界,鲜有人能企及,但是,假如多一点他的那种敬业乐业精神,念念不忘、兢兢业业工作的态度,那么人生就会更充实,人生的价值也就会更大一些。

这并非无的放矢的空泛而言。前不久,多家国际管理咨询机构公布了有关员工“敬业度”或跳槽率的调查。其中,中国上班族的多项指标居然偏低,敬业度比全球平均水平低15个百分点,仅为51%,1/3的人老想着“另谋高就”。在一项对美国和中国进行对比的调查中发现,19%的美国员工具有高敬业度,而中国员工高敬业度仅为6%,还不到美国的三分之一。同时,只有22%~31%的中国员工认为他们的同事在工作中付出100%的精力。

诚然,敬业度与诸多因素相关,而且这些调查也未必很准确,但眼下举目四望,确实可以看到不少人对工作的态度,得过且过混日子,漫不经心拆烂污,稀里糊涂不上心,敷衍了事不作为之类的现象比比皆是。即便是党员领导干部,也有不少只打个人小算盘,不思进取不务正业,心心念念的是自己升官发财,全然没有为党和国家的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意识和行动。

林俊德院士是一面镜子,光可鉴人。在这面镜子面前,照照自己,毫无愧色抑或羞愧难当?


范文二:

我们这个时代有些专家生怕人家不记得他,生怕人家轻视他,生怕人家不知道他是专家,最全面的范文参考写作网站一旦成了功、成了名之后,就不愿意再沉下心来在自己所擅长的领域作继续深入的研究,而是忙于到处赶场,哪里人气旺就往哪里凑,哪里场子热闹就往哪里跑。并且总是以“万能专家”的面孔出现,什么都要插上一杠子,油里有他,盐里也有他。什么都要发个言,什么都要指点。但是因为脱离了自己熟悉的领域,所以有些发言就是“两个黄鹂鸣翠柳”让人不知所云,有的指点也是“一行白鹭上青天”离题万里。因此,屡屡遭到了公众的揶揄、嘲笑,有的专家还被人称之为“砖家”。

今天的《人民日报》上刊登“一生为国铸核盾――记总装某基地研究员林俊德”的长篇通讯,介绍了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爆炸力学与核试验工程领域著名专家林俊德的感人事迹。笔者认真看完了全文。对林俊德院士的“三个不”感触犹深。

“不是自己研究的领域不轻易发表意见、装点门面的学术活动坚决不参加、不利于学术研究的事情坚决不干。

2005年,东北某大学邀请他当名誉教授。他说:''我们研究领域虽然接近,可是距离太远,鞭长莫及的,我给不了什么指导,这挂名教授我还是别当了。''

去年,在安徽黄山召开评审会,会议主办方请他当主审。他老老实实地说,第一个成果跟我研究方向有点关系,但也够不上当主审,第二个成果不是我的研究领域,我当不了评委,你们抓紧时间再找人吧。

他说,自己虽然是院士,只算得上某个领域专家,不可能样样都懂,样样都精。而且专业越深就越窄,别的懂的就越少”。

林俊德院士应该是学富五车的泰斗,是德高望重的专家。但是,他却从不以“全能教授”自居,以“万能专家”自诩,而是一心一意研究自己擅长的领域,网络认认真真做好自己熟悉的工作。也许正是因为这样才成为我国爆炸力学与核试验工程领域的著名专家,才研究出了让业内人士惊叹、让世人仰视的业绩。他不仅攀上了自己事业的顶峰,让自己的人生价值得到了最大的实现,也为中华民族创造了不朽的功勋,赢得了全社会的尊重,祖国和人民也因此永远记住了他!

其实不独是林俊德院士有“三个不”,许多专家、许多大师之所以成为世人尊重的专家、成为让人仰望的大师,就是他们能够不为名利所绊,不为声色所累,不为喧嚣所动,潜下心来研究自己擅长的领域,心无旁骛地做好自己熟悉的工作。记得著名的数学大师陈省身说过:自己一生只会做一件事,就是数学。李政道、朱光亚、范文澜等大师也都是以“板凳要坐十年冷”,“一生只做一件事”作为自己的人生追求,所以他们的都成了光耀星空的泰山北斗。

是的,专家的智商大大超过了一般人,他们对各种事物的理解和把握也都超过常人。但这并不证明某个方面的专家就一定会在各个方面超越他人。常言说得好:寸有所长、尺有所短。俗话也说:隔行如隔山。一个人再天才也是有限度的,精力再旺盛也是有极限的。在这个方面花的精力、花的时间多了,在另一方面花的精力和时间就会少了。范文写作不可能有全知全会的超人,也不可能有无所不懂的专家,能够在一个领域里出类拔萃、在某一方面成为专家就了不起了。道理是明摆的,那么,为什么总有那么些专家要以“万能专家”自居,到处指手画脚呢?说穿了还是一个名利思想作怪。他们不甘于寂寞、不愿意冷清,习惯于前呼后拥,习惯一呼百应,习惯于红包滚滚,习惯于频频出镜。因此什么是热点,他们的就要在那里插一嘴,哪里最热闹,他们的就要在哪里露个面!结果自己擅长的忘记了,自己熟悉的生疏了,有时为了保住面子、保住地位、保住形象,又干出一些学术不端的事来,让世人慨叹。

因此,笔者认为:林俊德的“三个不”的确是一面镜子,让我们懂得了什么是真正的大师?什么是真正的学术品格?如果我们的专家都能像林俊德一样,做到“三个不”,我们的学术空气就会纯净许多,我们的学术成果也会丰硕许多!(来源:东方网)


  以上就是这篇范文的全部内容,涉及到专家、自己、工作、院士、领域、林俊、什么、一个等范文相关内容,希望对大家有用。

手机移动版
机关2012年深入学习林俊德院士先进事迹心得体会范文精选
热门学习心得体会范文推荐:

★关于学习新党章的心得体会

★学习王媛媛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学习扬苗苗同志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党委书记学习心得体会

★大学生团校培训学习心得体会3篇

★学习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心得体会3篇

内容仅供学习,如需复制请赞助VIP会员,赞助后即可全站范文免费复制!


赞助会员请点击:开通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