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事迹材料

2024年两弹一星周光召的事迹(通用5篇)

时间:2024-12-04 事迹材料 我要投稿

两弹一星周光召的事迹新鲜出炉,周光召的事迹材料大家了解过哪些?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4年两弹一星周光召的事迹(通用5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公文汇 www.gongwenhui.com

两弹一星周光召的事迹 稿子汇,范文学习文库

两弹一星周光召的事迹(精选篇1)

周光召 (1929-2024),湖南长沙人,195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84年曾担任清华大学物理系主任,1985年兼任清华大学理学院院长。在粒子物理研究方面做出了贡献,世界公认他是赝矢量部分守恒定理的奠基人之一。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从事核武器理论研究工作,领导并参与了爆炸物理、辐射流体力学、高温高压物理、二维流体力学、中子物理等多个领域的研究工作,取得了许多具有实际价值的重要成果,为核武器的理论设计奠定了基础。 稿子汇,范文学习文库

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杰出的科学家,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中国科学院原院长、党组书记,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名誉主席、原主席,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周光召同志,因病于2024年8月17日22时55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 公文汇 www.gongwenhui.com

周光召同志1929年5月出生于湖南长沙。1942年起就读于重庆南开中学。1946年秋考入清华大学先修班,1年后以优异成绩转入清华大学物理系。1949年10月加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1951年8月考取清华大学物理系研究生。1952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9月随院系调整进入北京大学研究生院进行基本粒子物理研究。1954年8月起任北京大学物理系助教、讲师。

稿子汇 www.gaozihui.com

1957年1月,周光召同志被国家选派到苏联杜布那联合原子核研究所从事基本粒子物理研究。在此期间,他建立了极化粒子反应的相对论性理论,是国际上基本粒子相对论螺旋振幅分析的开创者;严格证明了电荷共轭宇称破坏的一个重要定理,推导和证明了赝矢量流部分守恒定理(PCAC),成为国际公认的PCAC奠基者之一。

两弹一星周光召的事迹(精选篇2)

1929年,周光召出生在湖南宁乡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他的父亲周凤九是公路工程专家。幼年时期的周光召下塘捉鱼,上树掏鸟蛋,用他自己的话来说,“称得上是一个顽童”。由于父亲工作繁忙,周光召与兄弟姐妹平时难得与父亲亲近,周光召回忆:“在我的记忆中,那时的父亲忙着修公路,我能跟他在一起的时间很少。至于说到他对我有什么影响,也说不出太多,但他修路一向认真,这种工作态度给我以深刻印象。”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周光召无忧无虑的童年戛然而止。小学时期的周光召辗转湖南、贵州、四川等地,在混乱和漂泊中度过,过早的坎坷和艰辛造就了他坚毅的性格。

抗日战争爆发后,周光召和他的家人一起逃往重庆避难。其间,其父被派遣修建一条重庆到云南的公路。母亲随父亲一起住在西昌,小小年纪的周光召和哥哥被迫独立,留在重庆南开中学住宿。在南开中学的5年里,周光召课业成绩并不十分出色。然而,一位名叫唐秀颖的年轻教师改变了他。唐秀颖老师活泼生动的教学课堂、跳脱书本的判题方式,令周光召对数学的爱好与日俱增。家庭的熏陶、老师的教诲,鼓励着少年时期的周光召,培养了他脚踏实地、潜心钻研的科学精神。

1946年,动荡的中国获得了暂时的平静,周光召回到湖南。因为没有找到合适的地方念最后一年中学,周光召被逼无奈只好去考大学,他进入了清华大学的先修班(相当于高中的最后一年)学习一年。在那里,周光召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开始埋头奋进。“那个时候晚上图书馆没人管,我就愿意去管。那样我就可以坐在图书馆里去多学一点,所以花了很艰苦的努力才跟上了整个学业。”可能是由于父亲的影响,周光召最初并没有考虑学习物理,而是倾向于学习工程,他认为学习工程对社会更有实际用途,并且更容易找到工作。但1945年原子弹爆炸了,周光召的同学陈远(陈布雷的儿子)对政治十分敏感,他认为这个事情很重要,学物理很重要,就对周光召说:“去学物理吧!”正因好友的这一席话,对物理尚一无所知的周光召,改学了物理专业。

两弹一星周光召的事迹(精选篇3)

8月17日,中国科学院原院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名誉主席、原主席,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周光召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

生前,他是“做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两弹一星元勋,毅然回国时,物理学界的人说他“如不回国,再工作下去可得诺贝尔奖”。

他曾担任中国科学院院长、党委书记。有学者曾撰文回忆,“周光召担任领导,不是做官、而是做事。他确立了所长负责制。这个改革,对于中国科学院的发展,迄今仍然起到重要的作用。”

他的挚友李德元说他是坚定的爱国主义者,他的学生吴岳良感念他的宽厚,一位曾与他一起工作过的科研工作者说,“从他身上,我才知道大科学家该是什么样。”

作为两弹一星元勋,周光召与许多物理学界的科学家交情颇深,其中就包括杨振宁和李政道,三人相识数十年。

2019年,在周光召九十寿诞之际,杨振宁亲临现场,回忆了他与周光召半个多世纪的交往史。杨振宁表示,“周光召做人、做事都是一个非常容易使人喜欢、尊敬的人。周光召一生在做人、做事、做学问方面都做得非常成功”。对于自己的评价,周光召则谦虚地表示,“我一直认为,无论是原子弹还是氢弹,远不是几个人的事情,是10万以上人的共同工作。如果要评价我在其中的贡献,那只不过是十万分之一而已。”

两弹一星周光召的事迹(精选篇4)

60年代初,他开始核武器的理论研究工作,领导并参与了爆炸物理、辐射流体力学、高温高压物理、二维流体力学、中子物理等多个领域的研究工作,取得了许多具有实际价值的重要成果,为核武器的理论设计奠定了基础。

1964年,周光召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85年获两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87年获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成果奖一等奖。

周光召在致时任二机部部长的决心书中写道:“作为新中国培养的科学家,我愿意放弃自己做了多年的基础理论研究,改行从事国家急需的工作,我们随时听从祖国的召唤!”

1961年,周光召启程回国,抵京后被安排到当时的二机部北京九所工作。作为理论部副主任,他辅佐邓稼先突破原子弹原理,领导原子弹的理论设计,开始了长达19年的“秘密工作”。

据《科技日报》报道,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前,周光召曾连夜送上“定心丸”。

1964年10月15日深夜,距离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预定时间已不足24小时。一封来自罗布泊试验厂的急电对原子弹的设计提出了疑虑。上级希望负责核武器理论物理研究的周光召等人做一个认真的估算,中国首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概率是多少。

周光召和同事们紧张运算了整整一个夜晚,次日上午,将一份联合签名报告送到了周恩来总理的办公桌上。报告认为,经计算,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可能性超过99%。除了一些人为不可控制因素,原子弹的引爆不会出现任何问题。

报道说,正是因为这份报告,周恩来总理正式批准10月16日15时起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

10月16日下午,原子弹在罗布泊爆炸成功,中国跨入有核国家行列。

两弹一星周光召的事迹(精选篇5)

光召先生生于1929年,湖南长沙人。1951年从清华大学物理系毕业,1952年在北京大学师从彭桓武先生攻读理论物理研究生。1957年,被国家选派赴莫斯科杜布纳核子研究所从事基础研究。不到4年里,年轻而才智超人的他在国际著名期刊发表重要论文33篇,两度获得科研奖金。期间,1959年严格证明了电荷共轭宇称(CP)对称性破坏的一个重要定理;1960年在国际上首先提出粒子的相对螺旋态振幅,并自建数学方法,简明推导出膺矢量流部分守恒定理(PCAC),年轻的周光召作为强子物理PCAC理论奠基人之一,享誉国际理论物理学界。在学术研究方面,李政道先生曾评价说:“在我们这些人中,他也是佼佼者。”杨振宁先生说:光召先生是一位顶尖的物理学家。他视野宽阔,影响力深远,并且能够快速地洞悉新思想。他做物理研究的风格让我想起了Landau(L.朗道)、Salam(A. 萨拉姆)和Teller(E.泰勒)(前两位是诺奖得主,后一位是“氢弹之父”)。

1961年,当他正在理论物理前沿披荆斩棘、高歌突进的时刻,国内传来因苏联撤走专家,原子弹研制受困的消息。他当即决定,放弃已有建树且深有兴趣的粒子物理前沿研究,义无反顾启程回国,隐身于茫茫戈壁滩、简陋的实验室19年,把一生最富于创造力的岁月,奉献给了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氢弹的研制,做出了卓越的历史性贡献。

周光召曾说:“一个民族要在精神上站立起来,必须要有自信,必须要有伟大的科学家和重大的发明来提升整个民族的精神和自信心。”他是这样说,更是这样做的。刚到杜布纳不久,他在一次学术会议上对大权威的报告提出异议,遭到无礼的排拒和轻蔑。28岁的他既不屈服,也没硬顶,而是花近百天的精密分析和演算,终于使该大人物坦承结果有误,并交为朋友。1961年,在确定第一颗原子弹理论设计方案过程中,刚刚回国的他,以物理学家的理性思维,另辟蹊径,巧用最大功原理,力证苏联专家数据的不可能和我国专家九次计算结果的正确性,从而结束近一年的学术之争,扫清了原子弹理论设计中的一大障碍,再次以卓越的才华提振了民族的尊严和自信。

内容仅供学习,如需复制请赞助VIP会员,赞助后即可全站范文免费复制!


赞助会员请点击:开通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