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事迹材料

2024年黄纬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事迹大全(5篇)

时间:2024-12-04 事迹材料 我要投稿

两弹一星是中国科技史上的辉煌成就,黄纬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事迹大家知道是什么样的吗?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4年黄纬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事迹大全(5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稿子汇 www.gaozihui.com

黄纬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事迹 公文汇 www.gongwenhui.com

黄纬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事迹(篇1)

1957年,黄纬禄来到刚成立一年的中国导弹研制机构国防部五院,和战友们隐姓埋名,开始了他的导弹人生。我国导弹的研制是从仿制开始的。正当仿制导弹“东风一号”进行到关键时刻,苏联却将专家全部撤离。黄纬禄深知国防重器不能受制于人,他和同事们下定决心,一定要搞出自己的“争气弹”,争中国人民的志气!黄纬禄担当起导弹的“中枢神经”——控制系统负责人的重任。黄纬禄带领同事全员上阵,凭着一部老式的手摇计算机,人工计算导弹在空中的飞行姿态、轨迹,导弹攻击目标的精准度。1960年11月5日,“东风一号”发射成功,这是我国第一枚国产地地导弹,实现了我国军事装备史上导弹从无到有的重大突破。

公文汇 www.gongwenhui.com

1964年6月29日,“东风二号”导弹发射取得圆满成功,我国成功走上导弹自行研制的道路。1966年10月27日,两弹结合试验成功,意味着我国拥有了真正可以实战的核武器。短短10年,黄纬禄和同事们发扬自力更生和勇于登攀的精神,实现了我国导弹零的突破。

稿子汇 www.gaozihui.com

20世纪60年代,新中国国防安全受到挑战,潜地导弹研制工程势在必行。时任火箭控制系统所所长的黄纬禄临危受命,调任“巨浪一号”导弹研制工程的总负责人。1970年5月,黄纬禄提出“台、筒、艇”三步走的研制试验方案。经过无数次发射实验和不断改进,1975年“巨浪一号”的设计工作宣告完成。1979年4月,黄纬禄被任命为固体潜地导弹“巨浪一号”和陆基机动导弹“东风二十一号”两个型号的总设计师。1982年10月,固体潜地导弹“巨浪一号”负载着科研人员奋斗十几年的心血,成功坠入目标海域。这标志着我国已成为具有自行研制潜地导弹和水下发射战略导弹能力的国家。黄纬禄突破了我国水下发射技术和固体发动机研制技术,为我国航天事业作出卓越的贡献。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黄纬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公文汇,办公文档之家

黄纬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事迹(篇2)

20世纪50年代末起任液体弹道式导弹控制系统的总设计师,开拓了这个领域的工作,解决了许多重大技术问题。70年代初从事潜艇发射的固体弹道式导弹的开创,他率领同事们共同完成以下工作:确定了正确的总体方案、技术路线和攻关项目,决定采用大量新技术,突破了水下冷发射、出水大姿态控制技术、摇摆条件下的调平与瞄准技术、多功能机动发射车、组件小型化和射击诸元实时计算等关键,研制成中国第一代潜地和地地机动固体弹道式导弹,使中国成为第四个能从潜艇发射弹道式导弹的国家。还布置并完成了关键预研项目,为中国第二代的弹道式导弹实现固体化奠定了技术基础。

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在中国涉及导弹技术的众多学科和技术领域都处于空白的状态下,他主持突破了中国液体战略导弹控制系统的仿制关、自行设计关,相继解决了远程和多级导弹的液体晃动、弹性弹体稳定、级间分离及各种制导、稳定方案的理论和工程技术问题,使中国液体战略导弹控制技术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20世纪70年代后主持研制潜地和地地固体机动战略导弹获得成功,提出了“一弹两用”的设想,突破了水下发射、三轴稳定平台在运动基座上的调平及瞄准、导弹设计诸元的适时计算和装订、陆上机动车的研制发射等系列关键技术。这两型导弹填补了中国导弹与航天技术的空白,为中国继续发展固体战略导弹提供了理论和实际的可靠依据。

20世纪70至80年代,在没有任何国外实物和资料可借鉴的情况下,他成功地领导和主持研制出了中国第一枚潜地固体战略导弹、第一枚陆基机动固体战略导弹,突破了中国水下发射技术和固体发动机研制技术。他探索出了一条中国固体火箭与导弹发展的正确道路,为中国航天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黄纬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事迹(篇3)

技术人员个个光着膀子,穿着短裤,弯腰蹲在壳体内操作,不到五分钟就汗流如注,每十分钟必须换人。第三轮换人时,年逾半百的黄纬禄坚持进入壳体作业,刚进去几分钟他就大汗淋漓,但他却笑着说,我要和大家一起接受“烤”验。

1982年10月17日,随着一声巨响,我国的第一枚固体潜地导弹“巨浪一号”由高尔夫级传统动力弹道导弹潜艇水下发射成功,我国成功赶上美国、苏联、法国等大国的步伐,成为世界上第四个拥有第二次核打击能力的国家。成功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无数个日夜的坚守研究。

当时“巨浪一号”的总设计师黄纬禄带领着自己团队立刻投身到第二次核打击的研发中,他们坚韧不屈、不畏艰难,经历了无数次失败,他们从未想过放弃。对于黄纬禄来说,每一次失败都是一次经验教训,他们在失败中寻找原因,然后又重新上马,日复一日,熬白了头发,但是他们还是依旧坚守着。

1988年9月27日,“巨浪一号”的的弹道导弹核潜艇发射固体潜地导弹试验圆满成功。作为“巨浪一号”技术顾问的黄纬禄,眼眶湿润了,他的目标终于实现了。这是我国固体战略导弹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标志着我国完全掌握了弹道导弹核潜艇水下发射技术,从而使中国成为继美国、苏联、英国、法国之后,第五个拥有核潜艇水下发射战略导弹能力的国家。黄纬禄也因此被称为“巨浪之父”。

黄纬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事迹(篇4)

1979年,黄纬禄被任命为研制水下发射固体弹道导弹任务的总设计师,同时也被任命为固体陆基机动战略导弹总设计师。1982年,组织科技人员首次成功完成固体导弹水下发射试验。1984年,陆基机动固体战略导弹武器系统也发射成功,最终1989年定型。1988年,组建航空航天工业部后,担任第二研究院技术总顾问和部的高级技术顾问,同年领导科技人员,从核潜艇上发射潜地固体导弹成功。1993年,成立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后,黄纬禄仍担任总公司的高级技术顾问。1986年,当选为国际宇航科学院(IAA)院士;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现为院士)。

黄纬禄长期从事火箭与导弹控制技术理论与工程实践研究工作,对导弹研制过程中重大关键技术问题的解决,大型工程方案的决策、指挥及组织实施发挥了重要作用,开创了中国固体战略导弹先河,奠定了中国火箭与导弹技术发展的基础。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黄纬禄主持突破了中国液体战略导弹控制系统的仿制关、自行设计关,相继解决了远程和多级导弹的液体晃动、弹性弹体稳定、级间分离及各种制导、稳定方案的理论和工程技术问题,使中国液体战略导弹控制技术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20世纪70年代初,黄纬禄从事潜艇发射的固体弹道式导弹的开创工作,带领团队突破了水下冷发射、出水大姿态控制技术、摇摆条件下的调平与瞄准技术、多功能机动发射车、组件小型化和射击诸元实时计算等关键技术,成功研制出中国第一代潜地和地地机动固体弹道式导弹,使中国成为第四个能从潜艇发射弹道式导弹的国家。20世纪70至80年代,黄纬禄成功领导和主持研制出了中国第一枚潜地固体战略导弹、第一枚陆基机动固体战略导弹,突破了中国水下发射技术和固体发动机研制技术。这两型导弹填补了中国导弹与航天技术的空白,为中国继续发展固体战略导弹提供了理论和实际的可靠依据。

黄纬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事迹(篇5)

在南京长江大桥做试验非常艰苦。晚上睡觉不挂蚊帐,会被蚊子咬;挂了蚊帐,里面又热得很厉害,一觉醒来,底下垫的席子汗水都能印出人影来。用于实验的弹体直径只有1.4米,人进去的时候要弯着腰,甚至要爬着才进得去。壳体内的温度高达50多摄氏度,在像火一样的太阳烘烤下,弹体一会儿便热得烫手。但年近60岁的黄纬禄和同事们,每天都要坚持钻进蒸笼般的弹体内,最终,他们用一身的痱子,换回了大量的有效数据。

1982年秋,第一发试射失利,试验队员们忐忑不安。第二发能否成功,试验队人员认识不一。在预定发射的当日凌晨,上级又打来电话,建议推迟发射,这使黄纬禄更加难下决心。如果坚持按原计划发射,一旦发生问题,自己要承担全部后果;如果推迟发射,自己固然可以不担风险,但禁航期限将满,而且海上条件越来越不利于发射,将给党和国家带来重大损失和难以挽回的政治影响。经过再三的分析、比较、权衡,他终于站起身,拿起电话向上级报告:“我认为发射条件已经具备,不宜推迟。如果上级决定推迟,我执行命令。”最后,上级同意了黄纬禄的意见,按时发射。发射成功后,人们更加敬佩黄纬禄置个人得失于度外,从实际出发,以事业为重,勇敢决断的惊人魄力和无私无畏的高尚品德。

“巨浪一号”潜地固体战略导弹发射试验的成功,标志着我国成为具有自行研制潜地导弹和水下发射战略导弹能力的国家,大大提升了我国的战略威慑能力和大国地位。

几十年来,黄纬禄始终隐姓埋名,与世无争,直到默默走完他95岁的人生,外界也鲜有人知。在人生的最后时刻,黄纬禄曾深情地说:“如果有来生,我还愿意搞导弹研究。”他铸造的导弹武器,已成为国之剑;他留下的崇高精神,已化作剑之魂。

内容仅供学习,如需复制请赞助VIP会员,赞助后即可全站范文免费复制!


赞助会员请点击:开通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