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弹一星”陈能宽功勋的事迹是怎样的大家知道吗?陈能宽的科研成就有哪些?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4“两弹一星”陈能宽功勋的事迹【精选5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公文汇 www.gongwenhui.com
公文汇,办公文档之家
“两弹一星”陈能宽功勋的事迹(篇1)
此时的世界正笼罩在冷战阴云之下,“麦卡锡主义”甚嚣尘上,美国政府以维护国家安全为借口,禁止自然科学、工程学、医科等学科的中国留学生返回大陆,并通过“硬软”两手政策操控:一方面向有意愿回国的留学生出示禁归令,另一方面,调整相关政策使一部分留学生可以长期在美国居留、工作。这期间,参与过留美科协活动的学生相继被传讯、搜查、羁押,1950年9月留美科协被迫解散。
稿子汇 www.gaozihui.com
尽管学生组织遭到破坏,但留学生们仍自发组织反抗美国政府的禁归令。当时已经在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工作的陈能宽不仅通过书信与李恒德、师昌绪、张兴钤等商量回国策略,还多次带家人参加聚会,共同商讨回国大计。在美科学家的归国筹备活动引起了美国当局的注意,1952年底移民局在搜查李恒德家的时候发现了陈能宽的书信,并由此开始侦查、刺探陈能宽和家人的行踪。每隔两星期,陈能宽的同事和邻居都会受到联邦调查局的盘问,这样的纠缠令陈能宽感到十分厌恶。为了“曲线回国”,陈能宽还试图通过英国大学聘任的机会绕道回国,但在离美的关键当口,移民局拒绝了他的离境申请,并以他曾是留美科协组织者、订阅中文报纸等理由控告他危害美国安全。
稿子汇,范文学习文库
为了防止被羁押,陈能宽与移民局打了半年官司,致使他绕道英国回国的计划未能成行。1954年,陈能宽与移民局的官司胜诉,之后收到了移民局发放的永久居留证。这时的陈能宽已经担任西屋电气公司研究实验室的工程师,在美国有了一定事业基础,妻子和几个孩子也在他身边,但陈能宽对美国政府的拙劣手段感到十分愤慨,他归国的信念并未动摇。陈能宽在回忆这段经历时这样说,“我和我的爱人都是中国人。我们出国求学的目的当然是为了学成归国,而绝不是想永远侨居美国的。” 稿子汇,范文学习文库
1954年日内瓦会议召开,留学生回国问题是中美磋商的议题之一。在新中国代表团的严正交涉下,美国政府撤销了对部分留学生的禁归令。陈能宽一家终于登上了“威尔逊总统号”邮轮,经香港返回祖国。
“两弹一星”陈能宽功勋的事迹(篇2)
陈能宽带领团队从“零”做起,仅用两年时间就手工造出上千枚炸药部件,做了上千次试验,初步建立起核武器爆轰物理理论和试验体系,完成了相关设计和测量研究工作,并带动了炸药以及光、电测试的技术攻关。
之后,在陈能宽和王淦昌等人的组织领导下,大型爆轰试验节节突破,为原子弹、氢弹突破奠定了重要基础。
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随后,空投核航弹和导弹核武器先后试验成功,原子弹实现武器化,打破了超级大国的核垄断。
在我国核武器加紧攻关的时候,超级大国为保持核优势,以其达到的技术水平设置门槛和限制,于1963年签署了“禁止大气层核试验条约”,妄图把中国核武器扼杀在摇篮里。如何尽快掌握地下核试验测试技术,成为摆在攻关人员面前的新挑战。
陈能宽和朱光亚、王淦昌一起提早筹谋,并亲自参与大部分核试验的方案制定和组织领导,带领团队攻克了面临的测试技术难题,使试验方式实现了从空爆、地爆向地下平洞和竖井试验的转变,试验的效费比也大大提高。
之后,又成功完成了从全当量到减当量的试验,打破了“限当量核试验条约”的限制,再一次粉碎了超级大国的图谋。
对于中国核武器人而言,“争气弹”的成功只是辉煌的起步。此后数十年间,以陈能宽为代表的科学家们转战草原、戈壁、大漠、深山,默默无闻、艰苦卓绝地探索世界尖端科技,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核武器科技事业发展道路。
1996年全面禁核试验以后,核武器及其科学技术发展进入到一个更新、更高的阶段。由于布置、掌握了先进的科学实验方法,我们具备了在更深层次和更高水平进行较量的基础。
“两弹一星”陈能宽功勋的事迹(篇3)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后,陈能宽又为主领导组织了核装置爆轰物理、炸药和装药物理化学、特殊材料及冶金、实验核物理等学科领域的研究工作。原子弹、氢弹相继研制成功后,陈能宽把注意力集中在核武器的进一步安全、可靠、小型、轻量等方向上。他力主开展中国新一代起爆方式,支持不同相态特种材料的充分利用。
冷态核爆就是不用真正的核爆炸,但又能严格考核核装置在飞行环境下的各项性能。在设计原子弹初期,王淦昌、陈能宽等人就有了“聚合爆轰波人工热核反应研究”的物理成果。他作为研究院主管武器研制的副院长、院科技委主任,与龙文光、俞大光等带领一批工程师和电子学家,历经十余春秋,完成了研制工作。中国核导弹从近程、中程一直到洲际,都改用这种新方法来获取定型数据。陈能宽带领下摸索出的一整套冷试验的物理思想、方法、技术途径直至工作制度,都行之有效。
80年代初,陈能宽开始了“863”高科技研究的前期论证,之后担任了国家专家组首席科学家。他从零起步,制定并实施强激光研究发展计划,组织全国相关科技力量协同攻关,为中国强激光技术在世界上占有一席之地打下了基础。
1964年起,陈能宽先后任第3、4届全国人大代表,第5、6、7、8届全国____委员。1980年,他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学部委员。1982 年,陈能宽领导进行的“聚合爆轰波人工热核反应研究”,获得全国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84年,获国家发明奖二等奖,并荣获“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1985年,他获三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86 年,陈能宽同邓稼先一起,作为国家级科技进步奖特等奖的领奖代表登上主席台,接受了国家的最高奖励。
1986年,陈能宽任核工业部科技委副主任,1988年兼任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副主任,他从核到非核,从军用到民用,对中国国防科技领域的发展战略研究提出了新的见解。1996年,他获得了何梁何利基金科学进步奖,当选为中国科学院主席团成员。
“两弹一星”陈能宽功勋的事迹(篇4)
带着妻儿与一颗报效祖国的拳拳之心,陈能宽一路辗转于旧金山、檀香山、日本、菲律宾、香港,前往中国。长长的归国途中,那些熟知的中国古典诗文时常萦绕他心头,给他以能量,助他化解旅途中的种种艰难困苦。
回到祖国的陈能宽继续在金属物理学领域屡有创建,他仍然被国际学术界关注,仍然光环在身。新中国的魄力与活力让陈能宽感到英雄大有用武之地,中国共产党的建党理念更赢得了他的高度认同,他连续三次主动递交入党申请书,打算像所有的共产党员那样,为了人民的利益而献出自己的一切。
这样的机会很快来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召唤了陈能宽,给他的任务是完成原子弹“爆轰”物理实验。这意味着他必须放弃熟知的金属物理学,放弃原有的光环,隐姓埋名地进入一个完全陌生的专业领域。陈能宽二话不说,拿上行李就直奔了北京古长城下下那个代号为“十七号工地”的实验室。
这个从未见过炸药的著名金属物理学家,向团队里每一个见过炸药的人虚心求教,无论他们是来自矿山还是来自常规武器制造厂。陈能宽以身示范所倡导的“能者为师”风气,弥补了资料与技术的极度缺乏,激励着人人都拿出浑身解数去攻克难关,去找寻数据。
在这个中国最尖端武器的实验室里,举目所见都是“土法上马”——看不到电子计算机,只有简易手摇计算机和算盘;溶解炸药的也不是自动化真空炉,而是再寻常不过的烹饪铝锅。最具挑战性的是无所不在的静电!由于设备简陋,实验时若手拿雷管,身上的静电随时可能引发不大不小的爆炸。许多时候,为防止鞋底沾沙引起静电,在摄氏零下30度的夜晚,他们往往要赤脚走进炸药生产工房。更由于食品短缺,这些研究高精技术的科研人员,许多人都面带严重的浮肿相……
“两弹一星”陈能宽功勋的事迹(篇5)
陈能宽在金属物理、爆炸物理和核技术等许多学科领域,不愧为饱学之士。而且他在风雨兼程的科技攻关中,还曾激情满怀地抒写了好多诗篇,是一个才华横溢的诗人。1962年底,长城脚下的塞外,已经不能满足核武器研制的实验要求,青海草原的气势恢宏的现代化原子城科研基地也建立起来了,西进攻坚大会战的号角就将吹响。为了激发科技人员西进攻坚的豪情壮志,1963年3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张爱萍上将给大家作了一个激动人心的动员报告,号召青年们奔赴大西北,承担起打造中华民族核盾牌的历史重任。动员大会之后,陈能宽和实验室里的年青人促膝谈心。当他知道有的青年因西征草原,担心恋情将会因此中断时,就亲切地和他们交谈,鼓励他们要有崇高的理想,为了祖国强大的国防,暂时把情爱搁一边。
1984年10月16日,为纪念我国原子弹试验成功20周年,陈能宽浓墨深情,一气呵成的写下了一首七律:
七律 述怀并答友人
我国原子弹试验成功二十周年
万里难忘赤县天,将雏挚妇古城边。
不辞沉默铸坚甲,甘献年华逐紫烟。
幸伴春雷曾鼓掌,重逢巨浪未歇肩。
巴山今忆草原事,记否戈壁看圣贤。
只有侵透了披星戴月的辛劳和殚精竭虑的血汗,才能抒发出这样精彩照人的诗篇,诗人笔下赞颂了两弹人肩负党和人民赋予的伟大使命,他们把事业的成就当作人生最大的幸福、快乐和最大的满足,在备尝奋斗的苦涩和艰辛之后,最终享受到了成功的甘甜和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