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事迹材料

2024两弹一星黄纬禄事迹介绍通用(5篇)

时间:2024-12-04 事迹材料 我要投稿

两弹一星黄纬禄事迹大家了解多少呢?黄纬禄的科研成就是怎样的?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4两弹一星黄纬禄事迹介绍通用(5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公文汇 www.gongwenhui.com

两弹一星黄纬禄事迹介绍 公文汇,办公文档之家

两弹一星黄纬禄事迹介绍精选篇1

在我国战略导弹事业的每个里程碑上,都镌刻着一个名字——黄纬禄。他开创了我国固体战略导弹先河,为我国导弹技术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用生命写就了“导弹人生”。而我国第一代潜艇水下发射的固体弹道导弹“巨浪一号”的研制成功,集中地反映了黄纬禄在科学技术上的成就与贡献。 公文汇,办公文档之家

1970年4月22日,黄纬禄临危受命,担纲我国第一枚潜地固体战略导弹“巨浪一号”的总设计师。所谓潜地导弹,主要是指从潜艇上发射的导弹。因潜地导弹是在水下核潜艇上发射,很多技术问题都不同于陆地发射的导弹,譬如导弹如何克服水中阻力、弹体如何密封等问题,都是黄纬禄他们首先必须要攻克的难题。 稿子汇 www.gaozihui.com

研制初期,面临起点高、难度大、无资料、无图纸、无仿制样品等许多困难,黄纬禄用技术实力和人格魅力组建并带领年轻的团队,勇敢地向困难发起挑战,大大加快了“巨浪一号”的研制进度。

公文汇 www.gongwenhui.com

在研制过程中,黄纬禄带领团队大胆提出了“台、筒、艇”三步发射的研制程序:第一步在发射台上做试验,第二步在陆上发射筒中打导弹,第三步在舰艇上打遥测弹。这一程序大大简化了试验设施,节约了上亿元的研制经费和大量时间,开创了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潜地导弹研制方法。

为了获取导弹水下基本力学参数,进行模型弹投入水中入水深度的试验是一个必经的步骤。模型弹重约10吨、长10多米,如何投入水中、投在什么地方,是一个困扰大家的难题。

黄纬禄知道,光靠计算数据说服不了别人,必须有“奇招”。1970年7月的一天,人们看到,在新建成不久的南京长江大桥上,停放了一台巨大的吊车。似火的骄阳下,黄纬禄和试验队员们光着膀子,反复以各种姿态将模型弹投入水中。

两弹一星黄纬禄事迹介绍精选篇2

黄纬禄(1916年12月18日—2011年11月23日),出生于安徽芜湖市,是中国著名的火箭与导弹控制技术专家,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之一。被誉为“巨浪之父”、“东风-21之父”、“航天老总”,黄纬禄是中国导弹事业的开拓者之一,其一生是对科学的执着追求和为国家发展不懈奋斗的生动写照。

1916年12月18日,黄纬禄出生于安徽省芜湖市。父亲黄藻(又名黄慎闻)是清朝秀才,曾任小学教员,对子女要求严格,注重教育。黄纬禄童年就读于芜湖市芜关小学,后入芜关中学读初中。1933年8月,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江苏省省立扬州中学高中部。1936年8月,考取南京中央大学电机系无线电专业。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后,随校搬迁至重庆。

1940年8月,毕业获工学士学位。后被分配到资源委员会无线电器件厂重庆分厂,历任助理工程师、工程师。1943年5月,黄纬禄赴英国标准电话及电缆公司和马可尼无线电公司实习。1944年,他在英国实习期间,险遭德国发明的世界第一代V-1型导弹轰炸,幸免一劫,还参观过V-2型弹道导弹。1945年,考入英国伦敦大学帝国学院无线电系,攻读研究生。1947年9月,以《双路无线电通信》的论文毕业获硕士学位。同年10月回国,在资源委员会无线电公司上海研究所任研究员。

1949年5月至1952年9月,黄纬禄在上海华东工业部电信工业局电工研究所任研究员。1952年10月,调北京中国人民解放军通信兵部电子科学研究院,任研究员。1956年春,应邀在中南海怀仁堂和军队高级将领一起聆听导弹专家钱学森关于火箭技术的报告。1957年12月,转入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二分院,担任多种液体弹道导弹型号的副总设计师兼控制分系统主任设计师,主持控制分系统的研制工作。1965年,国防部五院改为第七机械工业部,二分院第一设计部划归七机部一院第12所,黄纬禄历任研究所所长、总体设计部主任、第一和第二研究院副院长、七机部总工程师等职务。

两弹一星黄纬禄事迹介绍精选篇3

上世纪70年代初,为研发中国的潜地导弹,几百位建筑工人在祖国的黄土高原上正热火朝天地建造着能模拟潜艇水下发射条件的“陆上水池”。

担纲技术总负责人的黄纬禄从北京风尘仆仆赶到工程现场详细查看,随着对工程的深入了解,他的疑虑越来越大:原来,按照外国模式,潜地导弹在上艇前必须经过陆上水池试验,但团队经过充分论证后发现,水池并不能完全模拟水下环境,耗巨资建设这样一个工程,有没有必要?

当时,摆在黄纬禄面前的研制条件十分有限,倘若不建水池,并无其他办法。

“我们的科研经费是人民节衣缩食省出来的,国家底子薄,我们要为国分忧,在不降低指标性能、不延长研制周期的情况下,能节省一点就节省一点。”抱定这样的念头,黄纬禄和同事们从科学性和经济性出发,对导弹的试验流程再次进行深入论证,并提出了一个极为大胆的建议:取消陆上水池试验,利用南京长江大桥搞模型弹投放试验!

此言一出马上引起了轰动。研讨会上,黄纬禄慎重地阐述了详细方案,时任国防科委副主任的钱学森听后拍案叫绝。最终,黄纬禄的“金点子”得到批准,陆上水池建设被取消。此举不仅为国家节省了上亿资金,还缩短了潜地导弹的研制周期。

1970年7月的一个夜晚,南京长江大桥突然宣布戒严,潜地导弹的模型弹试验在酷暑中如期开始并终获成功。与国外同类型号相比,黄纬禄等人提出的“台、筒、艇三步走”试验程序“又快又省”,开创了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潜地导弹试验新路。

两弹一星黄纬禄事迹介绍精选篇4

1936年8月,他以总分第一名的成绩考取国立中央大学电机系无线电专业。英国工业协会和国民政府教育部共同选拔留英实习进修生,学校将黄纬禄推荐给教育部

于是他在英国伦敦大学帝国学院攻读无线电专业,获得硕士学位,他是中国最早从事无线电技术研究的专家之一

1947年10月,毕业回国的黄纬禄来到上海,到中央无线电器材有限公司研究所从事研究。两年后,无线电研究所从无线电器材有限公司独立出来,改称为上海电工研究所。1952年10月,上海电工研究所迁入北京,与邮电部电信科学研究所合并,成立了电信技术研究所,黄纬禄担任保密通信研究室主任。

他在电信技术研究所期间,解决了测速仪、频率仪、便携式保密机、复式保密机的研制与生产问题。1954年,他被推选为北京市为建设新中国有特殊贡献的十位英雄人物之一

1970年7月,我国决定开始研制固体潜地导弹。在南京长江大桥附近进行全尺寸模型弹水下冲击试验时。黄纬禄组织参与了试验的全过程。在没有任何遮拦的露天作业现场,烈日的暴晒使模拟弹壳内的温度上升到了五十摄氏度左右,壳体内空间十分狭窄,胶黏剂还挥发出刺鼻的气味,在密不透风的壳体内,工作环境异常艰苦。

两弹一星黄纬禄事迹介绍精选篇5

在我国第一个自行设计的液体中近程弹道导弹研制中,他被任命为该型号的副总设计师兼控制分系统的主任设计师,直接主持和参加了控制分系统和整个型号的研制、试验工作。特别是在首发导弹飞行试验失败后,他亲自参加故障分析工作,对控制分系统进行进一步的分析、计算、仿真试验和综合试验,根据理论分析和试验的结果,进行了修改设计,解决了导弹飞行中弹体弹性振动对控制系统的影响问题。其他如总体、发动机、弹体结构等分系统,也都进行了大量的分析计算与地面试验工作,并进行了相应的设计修改。

经过修改后的第二发导弹于1964年6月29日进行飞行试验,取得了圆满成功,从而揭开了我国导弹与运载火箭发展史上新的一页。在此基础上,他和他的同事从实战需要和技术可行性出发,提出了将这一导弹易受外界干扰和地形限制的无线电横偏校正系统改为惯性控制系统的建议,很快被采纳,并得以实现,从而改善了导弹的机动性和使用的方便性,并为后续弹道导弹控制分系统的研制奠定了技术基础,积累了经验。

尔后,他又先后负责中程、中远程、远程液体弹道导弹控制分系统的研制工作。在中程导弹控制分系统的研制中,他带领科技人员从理论上对捷联式惯性制导系统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提出了一整套“变参数线性自动控制系统的外干扰完全补偿理论”,纵向采用捷联式制导系统,横向采用陀螺背表系统,姿态控制采用速率陀螺,实现了用比较简单的惯性器件组成比较精确的控制系统的设想。

在多级的中远程导弹和由它改进而成的长征一号运载火箭的研制中,由于控制的对象复杂、难题多,因而控制分系统的研制难度是相当大的。他同有关专家、科技人员一起,绞尽脑汁,刻苦攻关,经过三年多的艰苦努力,终于研制成功了既符合技术要求又符合我国经济、技术实际的控制分系统。制导采用捷联全补偿方案,姿态稳定采用一次振型相位稳定、二次振型幅值稳定的综合稳定方案,获得了较高的制导精度。用长征一号于1970年4月24日成功地发射了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揭开了中国航天活动的序幕。

内容仅供学习,如需复制请赞助VIP会员,赞助后即可全站范文免费复制!


赞助会员请点击:开通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