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嘉墀等两弹一星功勋为后续的科技创新和技术应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杨嘉墀院士先进事迹是怎样的呢?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4年杨嘉墀院士先进事迹(必看5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稿子汇,范文学习文库
公文汇 www.gongwenhui.com
杨嘉墀院士先进事迹(精选篇1)
1949年,杨嘉墀在美国哈佛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毫不犹豫地选择回到新中国,投入国家的建设中。回国后,他迅速投身于自动化技术和航天技术的研究,参与了多项关键科研项目,例如为原子弹爆炸试验所需检测技术及设备的研发,以及火箭发动机试验用的仪器仪表、导弹热应力试验工程及加热、加载、测量系统设备的研制。这些项目不仅显著提升了中国的科技实力,也为后续航天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公文汇,办公文档之家
1958年,杨嘉墀加入以钱学森为组长的卫星小组(代号581),担任特殊仪表研究室主任,负责卫星自动控制的研究,并筹建了〇三〇六工厂,专注于控制系统元件的加工和总装。1965年,他参与制定并实施了中国首颗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规划,领导完成了姿态控制和测量分系统的研制。1975年至1987年间,中国成功发射了10颗返回式卫星,所有这些卫星均采用了由杨嘉墀主持研制的三轴稳定姿态控制系统。 稿子汇,范文学习文库
进入20世纪80年代,杨嘉墀作为中国科学探测与技术试验“实践”系列卫星的总设计师,成功完成了“一箭三星”的发射任务。除此之外,他还参与了多个重要科研项目的研发工作,比如卫星、导弹通用计算机自动测量和控制系统,该系统于1987年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杨嘉墀不仅在技术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还积极参与了中国工业自动化仪表、自动化科学技术等领域的规划和发展,为中国科技事业的进步作出了全方位的贡献。
公文汇 www.gongwenhui.com
杨嘉墀院士先进事迹(精选篇2)
1919年7月16日,杨嘉墀出生于江苏吴江。1937年,他考入上海交通大学电机系。随着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上海沦陷,这段惨痛的经历让他下定决心要更加努力地学习知识,希望以科技救国。
1946年,杨嘉墀前往美国芝加哥自动电话生产厂实习,翌年进入哈佛大学工程科学系与应用物理系学习。1949年获得博士学位。
读书期间,杨嘉墀积极参加“留美科协”的各种活动,他们经常聚在一起讨论国内局势的新进展。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消息传到美国时,杨嘉墀和大多数的爱国留学生一样,感到中国有了新的希望,迫不及待地想要回到祖国的怀抱,为国效力。但美国政府却以维护国家安全为借口禁止中国留学生回国。归国之路被阻断了,但杨嘉墀那颗炽热的爱国心始终坚定,当时有很多国际友人给他介绍前往其他国家工作的机会,对此,杨嘉墀总是坚定地回复:“我要回中国工作,那里是我的家。”
1950~1955年间,杨嘉墀成功研制出自动记录光谱仪,被专家定为“杨氏仪器”,结束了光谱仪手动的历史,并获得美国专利。
1956年,中国留学生经过不懈斗争,终于争取到回国的正常权利。杨嘉墀和夫人变卖家产,购买了振荡器、真空管等国内急需的设备毅然回国。在离境时,移民局工作人员询问其是否自愿,杨嘉墀理直气壮地大声回答:“是自愿的!”
杨嘉墀院士先进事迹(精选篇3)
杨嘉墀(1919.7.16—2006.6.11.),空间自动控制专家。生于江苏吴江,1941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电机系。1947年、1949年先后获美国哈佛大学应用物理系硕士学位、博士学位。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85年当选为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
曾任纽约洛克菲勒医学研究所电子实验室主任、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副所长、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兼北京控制工程研究所所长、航天工业部总工程师、国际自动控制联合会空间委员会副主席、国际宇航联合会副主席、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究员等。长期从事自动化技术及航天技术的研究工作。参与中国空间技术发展规划的制订,领导和参加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姿态测量系统的研制;担任空间技术分系统设计师,在返回式卫星姿态控制系统方案论证和技术设计中提出一系列先进可行的设计思想。指导研制原子弹爆炸试验所需检测技术及设备等。联名倡议发展高技术建议(“863”计划)。获1985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1985年陈嘉庚信息科学奖、1999年“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等。
21世纪以来,我国相继完成了载人航天、嫦娥探月、火星探测和北斗系统的全球组网。在这一系列“奇迹”的背后,是几代航天人以“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精神,一步一个脚印把中华民族的航天梦想变为现实。
回溯这段奋斗历程,有一位科学家,归国50年间几乎参与了我国航天事业的每一个重大突破,在每一个关键时刻,他都会高瞻远瞩地及时提出重大建议。“争名当争国家名,计利当计人民利”,这位把“少说多做”刻在了骨子里的科学家,就是“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863计划”发起者之一杨嘉墀院士。
杨嘉墀院士先进事迹(精选篇4)
新中国发出“向科学进军”的号召,呼唤海外留学生归国效力。祖国的召唤令杨嘉墀热血沸腾。杨嘉墀申请回国,却受到美方的无理阻挠。经过与美方旷日持久的不懈斗争,1956年,杨嘉墀携妻女转道香港,终于回到了阔别已久的祖国。回国前,他义无反顾地变卖了在美国的所有家当,购买了示波器、振荡器、真空管等祖国科技事业发展所需要的仪器。
上世纪50年代末,苏联成功发射了人类历史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作为具有深厚理论根基的自动控制专家,杨嘉墀参与筹建了中国科学院自动化所,率先开展了火箭探空特殊仪表等项目的研究。
为将自身所学献给祖国科技事业,杨嘉墀满怀强烈危机感和使命感,多次带队参与核潜艇、原子弹、导弹等秘密试验任务。
杨嘉墀是我国自动化与控制技术、中国返回式卫星研制的开拓者之一,为中国返回式卫星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作出了重大贡献。 卫星发射入轨固然不简单,卫星返回地面更加难。卫星入轨后,杨嘉墀和试验队的科研人员一起昼夜密切注视卫星运行期间姿态控制系统的工作情况。他根据遥测数据进行了计算,果断地判断卫星能按计划运行三天,为决策提供了依据。
中国第二颗返回式卫星终于在11月29日11时06分在贵州省六枝特区六盘公社着陆,基本完成了“把卫星收回来”的任务,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返回技术的国家,中共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致电热烈祝贺这一成就。钱学森对站在他身边的杨嘉墀说:“控制有功”。
杨嘉墀院士先进事迹(精选篇5)
中国科学院早期开展航天技术研究的专家之一,指导研制为原子弹爆炸试验所需的检测技术及设备等重大科研项目。
1945年,研制出中国第一台载波电话机。
1958年,参加以钱学森为组长的卫星小组(代号581),任特殊仪表研究室主任,负责研究卫星自动控制,同时筹建〇三〇六工厂,从事控制系统元件的加工和总装。
1965年,领导并参加了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姿态控制和测量分系统的研制。
1975年至1987年,中国成功地发射了10颗返回式卫星,卫星上使用的都是杨嘉墀主持研制的三轴稳定姿态控制系统。
1987年参与研制的卫星、导弹通用计算机自动测量和控制系统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0世纪60年代初,指导研制为原子弹爆炸试验所需的检测技术及设备等重大科研项目,偕同研究人员完成了火箭发动机试验用的仪器仪表、导弹热应力试验工程及加热、加载、测量系统设备的研制任务,为中国核试验的成功作出重要贡献。
20世纪80年代,作为中国科学探测与技术试验“实践”系列卫星的总设计师,领导完成了“一箭三星”的发射任务。
杨嘉墀始终将国家利益放在首位,将自己的智慧和才华奉献给了国家的科技事业。他的科研成果为国家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他的精神也激励着更多的科技工作者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