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守锷中国科学院院士事迹大家知道是怎样的吗?屠守锷为两弹一星的研制做出怎样的贡献?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4年屠守锷中国科学院院士事迹(最新5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稿子汇 www.gaozihui.com
稿子汇 www.gaozihui.com
屠守锷中国科学院院士事迹精选篇1
屠守锷屠老总以“说一不二”和“不苟言笑”著称,甚至在外界看来,他简直是又“倔”又“刚”。 公文汇,办公文档之家
但身边的许多同事,都曾感受过他的“温情”。他会“下命令”让几十个小时没合眼的同事回去睡觉,自己继续留守值班;也会在冬天的外场试验中,“要求”年轻同志们靠里侧休息,自己靠门睡、做“人肉挡风板”。
稿子汇 www.gaozihui.com
很多老设计员还记得,当他们从五湖四海来到研究院后,对食堂的伙食很不适应。尤其是南方来的同事,吃不惯面食和粗粮。屠老总知道后,利用出差上海的机会,特意到当地工厂学习请教如何办好食堂,回来后就立即着手改进。 公文汇 www.gongwenhui.com
在某型任务研制中,一位科技人员接错了一根电线,导致试验失败。虽然只是一次地面例行试验,为严肃纪律,总师系统还是决定给予处分。
处分文件拟好,正准备下发时,总师王德臣接到技术总顾问屠老总的电话:
“听说他家里最近爱人、孩子都生病住院了,可他没有请过一天假。你去了解一下情况。”
这位设计员,平时工作十分出色,从未出过任何差错,在重点型号研制中,一直都冲在第一线,从未讲过任何条件。这次,他承受着家庭生活的重压,仍坚守岗位。摸清实情的王德臣自责不已,处分即被叫停。
这就是屠守锷,他会在全面掌握情况的前提下,对技术骨干悉心呵护和帮助,也会有章法地给年轻人压担子、加责任。他身边,成长起一批批挑大梁的副总设计师。
屠守锷中国科学院院士事迹精选篇2
屠守锷是我国著名导弹与火箭技术专家,一生几经转折,但始终不变的,是他“热血报国”之志。
1932年,少年屠守锷在和父亲返乡途中,目睹日军飞机对上海狂轰滥炸,悲愤不已的他立下“工业救国”誓言:“一定要亲手制造出中国人自己的飞机和武器!”
从此,这位少年更寡言少语,只是争分夺秒地发奋读书。因为耳畔时常回响着一个声音:国家需要你!这成为他须臾不忘的座右铭。
他考取清华,专攻航空;随后负笈北美,攻读麻省理工;毕业后受聘美国飞机制造厂,埋头苦干积累技术。一听到抗战胜利的消息,归心似箭的屠守锷便辞去工作,辗转回到祖国。
然而,当时的国民党政府根本无意兴办民族航空工业,失望至极的他只好把希望寄托在培养学生上。新中国成立不久,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于1956年正式组建。次年,屠守锷终于迎来了施展抱负的机会,负责导弹结构强度和环境条件的研究。
尽管此时屠守锷连导弹长啥样都没见过,但建设新中国的宏伟目标给了他无限勇气,没有图纸没有资料,就既搞研究又当学生。在跟随钱学森工作时,他认识到,“导弹和国家命运紧密相连,一心一念,都必须从国家需要和利益出发!”
在研制洲际导弹时遭遇“十年动荡”,他“笑骂由人”屏蔽一切干扰,艰难推进研究,甚至练出了开会时以膝为桌、单手演算的“绝活儿”。
屠守锷中国科学院院士事迹精选篇3
屠守锷早年从事飞机结构力学的研究与教学工作,后投身中国导弹与航天事业,长期从事导弹与火箭总体技术理论研究与工程实践工作,对导弹研制过程中重大关键技术问题的解决,大型航天工程方案的决策、指挥及组织实施发挥了作用。20世纪80年代后,屠守锷参与了中国火箭技术发展重大战略问题的决策,领导解决了若干重要型号研制中的关键技术问题。积极倡导将中国自行研制的火箭打入国际市场,并多次提出发展捆绑技术,亲自指挥攻克了由于捆绑带来的结构动力学难关。
屠守锷领导和参加中国地空导弹初期的仿制与研制。先后研制中国自行的液体弹道式地地中近程导弹、中程导弹、洲际导弹和长征二号运载火箭,突破了一系列技术关键,解决了技术难题。在洲际液体弹道地地导弹的研制试验中,以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提出独到的见解和解决问题的办法。参与领导研制长征二号E大型捆绑式运载火箭的试验工作并发射成功。
“屠守锷是中国杰出的航天科学家,他对科研工程严谨认真、为人处世谦逊和蔼、面对困境迎难而上,他创造了中国航天的奇迹,也留下了丰厚的精神财富。”(火箭弹道设计专家余梦伦院士评)
“屠守锷为中国大推力运载火箭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新华网评)
“屠守锷是中国航天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对导弹研制过程中重大关键技术问题的解决,大型航天工程方案的决策、指挥及组织实施发挥了重要作用。”(《光明日报》评)
屠守锷中国科学院院士事迹精选篇4
1936年,屠守锷抱着航天救国的决心,考入清华大学机械系,一年后转入航空系。1940年,屠守锷从清华大学航空系顺利毕业。1941年,前往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工程系攻读硕士学位。在得知抗战胜利消息的第二天,他毅然选择回国。
从回国之初到1957年,屠守锷一直从事飞机结构力学的研究与教学工作。1957年2月,应聂荣臻元帅之邀,他来到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工作,成为钱学森院长领导下的十大研究室主任之一,负责导弹结构强度和环境条件的研究。
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中苏关系走向恶化,帮助我们研究导弹的苏联专家在1961年全部撤走。在这种情况下,屠守锷临危受命,任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一分院副院长,全面主持近程导弹、中程导弹、中远程导弹、洲际导弹研究工作。面对困难,他经常说:“人家能做到的,不信我们做不到”“我们自己要掌握这个技术,让别人不敢轻易碰我们。”
1980年5月18日,作为我国第一枚远程导弹的总设计师,屠守锷在“可以发射”的鉴定书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上午10时整,“东风5号”在酒泉卫星发射基地如巨龙腾空而起直刺云霄,越过赤道。约半小时后,导弹准确命中万里之外的目标,试验成功!这标志着我国拥有了第一代洲际导弹,也标志着我国战略导弹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新水平。至此,我国成为继美国、苏联、法国之后第四个拥有远程打击能力的国家,可谓一弹震全球!
在对我国远程导弹攻关的同时,屠守锷还担任了长征二号运载火箭的总设计师。1975年11月,由远程导弹改进而成的长征二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了我国第一颗返回式遥感卫星,使我国的运载火箭开始进入实用阶段。该火箭投入使用后,对我国运载火箭技术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屠守锷中国科学院院士事迹精选篇5
1945年抗战胜利,留美的屠守锷归心似箭。他辞去工作,历尽艰辛回到祖国。然而国民党政府无意兴办民族航空工业,失望之余,他只好寄希望于培养下一代航空人才。这段时期,屠守锷开始与进步人士接触。1948年末,他毅然秘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57年,屠守锷被调入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成为钱学森领导下的十大研究室主任之一,负责导弹的结构强度和环境条件的研究。1980年5月18日,作为中国第一枚远程导弹的总设计师,屠守锷在“可以发射”的鉴定书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当导弹准确命中万里之外目标的消息传来,他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
20世纪80年代后,屠守锷同志参与了我国火箭技术发展重大战略问题的决策,领导解决了若干重要型号研制中的关键技术问题。他积极倡导将我国自行研制的火箭打入国际市场,并多次提出发展捆绑技术。在担任长征二号捆绑式运载火箭技术总顾问期间,亲自指挥攻克了由于捆绑带来的结构动力学难关,与广大科技人员一道,在18个月内完成了火箭研制并实现首次飞行成功,创造了世界航天史上的奇迹,为我国大推力运载火箭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作为老一辈航天人,屠守锷心中始终激荡中华民族的“飞天梦”。长征二号的首次发射,因控制系统的一根导线断裂而失败。但在他和科研团队的努力下,1975年11月26日进行的长征二号第二次发射,成功将我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准确送入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