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事迹材料

2024中国洲际导弹之父屠守锷事迹(通用5篇)

时间:2024-12-04 事迹材料 我要投稿

中国洲际导弹之父屠守锷事迹新鲜出炉,屠守锷事迹大家最想关注的故事有哪些?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4中国洲际导弹之父屠守锷事迹(通用5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稿子汇,范文学习文库

中国洲际导弹之父屠守锷事迹

公文汇 www.gongwenhui.com

中国洲际导弹之父屠守锷事迹篇1

屠守锷是我国航天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著名导弹和火箭专家。自从上世纪50年代投身航天事业后,他长期从事导弹与火箭总体技术理论研究与工程实践工作,对导弹研制过程中重大关键技术问题的解决,大型航天工程方案的决策、指挥及组织实施发挥了重要作用,开创了我国液体弹道式导弹先河。作为“共和国神剑”的铸造者,屠守锷为中国航天事业奉献一生,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稿子汇 www.gaozihui.com

1957 年 2 月,屠守锷应聂荣臻元帅之邀,跨进了国防部第五研究院的大门。从此,他将自己的命运与中国航天事业紧紧联系在了一起。

稿子汇 www.gaozihui.com

走上了新岗位的屠守锷,成为钱学森领导下的十大研究室主任之一,负责导弹的结构强度和环境条件的研究。没有资料,没有图纸,他和众多专家一起,既当研究人员又当学生,在极为有限的条件下搜集资料、摸索实践。 公文汇,办公文档之家

1957年9月,聂荣臻元帅率领的中国政府代表团访苏。屠守锷作为顾问,参加了与苏联的谈判,促成了我国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导弹技术的引进,而后,他便和战友们开始了中国第一枚导弹的仿制工作。

从仿制到独立研制,屠守锷逐渐成了导弹设计研制的行家里手。1961年苏联撤走专家,他在困境下走马上任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一分院副院长,全面主持技术工作。“人家能做到的,不信我们做不到。”他说。他和同事们潜心研究,制定了“地地导弹发展规划”即“八年四弹”规划,并参与制定出其技术发展方向,主持选定了中国中程、中远程及远程导弹等重大技术方案和技术途径。该规划批准实施后,对中国导弹与火箭技术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自1964年6月,中国自行设计的第一枚中近程导弹连续8次飞行试验均获成功。更重要的是,经过一系列摸索、攻关,我国第一代导弹技术专家成长了起来。他们掌握了导弹研制的重要技术和基本规律,为以后各种型号导弹的研制成功奠定了基础,并直接为中国1966 年10月进行的导弹、原子弹“两弹结合”试验的圆满成功作出了贡献。

1965年3月,中央作出重大决定:尽快造出中国首枚远程导弹,屠守锷被任命为该工程总设计师。1968年,他拿出了远程导弹的初步设计方案。

1971年9月10日,我国自行研制的首枚远程导弹半程飞行试验获得成功。但屠守锷明白,远程导弹要投入使用,必须经过全程飞行的考验。

中国洲际导弹之父屠守锷事迹篇2

1917年,屠守锷出生在浙江南浔。年少之时,家里贫寒,父母都是普通工薪人士。即便如此,他们也努力供养屠守锷学习。14岁那年,他考入了浙江省立第二中学。在学校里头,他勤学苦练,最为上进。不管冬夏秋冬,他没有一日松懈。在老师、同学们的敬佩下,他也被上海中学选中。

来到繁华的大上海,他并没有沉醉于灯红酒绿之中。上海中学位于闹市中心,屠守锷则主动结识了一批工人。在十里洋场的背后,那是资本家和外国人对中国劳工的残酷剥削。码头上,工人们挥汗如雨,纤夫们的臂膀被压弯。工厂里,纺织女工日夜劳作,片刻不停。在石库门狭窄的巷子里,人们过着最惨淡的光景。

屠守锷一边积极求学,他也一边做着反思。如何才能拯救民族?何才能拯救百姓?1931年,淞沪战役爆发。正在上海游学的屠守锷亲眼目睹了悲剧。在日本海军炮轰下,繁华的大上海顿时安静了下来。一轮轮炮击过后,沿岸房屋被夷为平地。那一刻,国民党政权软弱可欺,他们根本不管百姓死活。

屠守锷深受感染,内心迸发出愤怒之火。从此,他下定决心,投身科技事业,以此报效民族。5年后,屠守锷以优异成绩考入了清华大学机械系。在清华园里,他勤奋学习,摸透了许多原理知识。1937年7月7日,日军展开了全面侵华。受战火波及,屠守锷一批学子南下长沙。之后,清华,北大,南开三校在昆明联合办学,屠守锷也转移了过去。

山河危难,国破家亡。在反抗侵略的道路上,中国人齐心协力,众志成城。在步行了80多天之后,屠守锷抵达了昆明。一路上,他们遭到日军轰炸,多次身处危险。正因如此,屠守锷更加激发了强烈的爱国情怀。1938年末,他高分转入了联大的航空系。从第一张图纸学起,从第一本力学教材看起,他苦读上进,飞快进步。

中国洲际导弹之父屠守锷事迹篇3

屠守锷是我国著名导弹与火箭技术专家,一生几经转折,但始终不变的,是他“热血报国”之志。

1932年,少年屠守锷在和父亲返乡途中,目睹日军飞机对上海狂轰滥炸,悲愤不已的他立下“工业救国”誓言:“一定要亲手制造出中国人自己的飞机和武器!”

从此,这位少年更寡言少语,只是争分夺秒地发奋读书。因为耳畔时常回响着一个声音:国家需要你!这成为他须臾不忘的座右铭。

他考取清华,专攻航空;随后负笈北美,攻读麻省理工;毕业后受聘美国飞机制造厂,埋头苦干积累技术。一听到抗战胜利的消息,归心似箭的屠守锷便辞去工作,辗转回到祖国。

然而,当时的国民党政府根本无意兴办民族航空工业,失望至极的他只好把希望寄托在培养学生上。新中国成立不久,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于1956年正式组建。次年,屠守锷终于迎来了施展抱负的机会,负责导弹结构强度和环境条件的研究。

尽管此时屠守锷连导弹长啥样都没见过,但建设新中国的宏伟目标给了他无限勇气,没有图纸没有资料,就既搞研究又当学生。在跟随钱学森工作时,他认识到,“导弹和国家命运紧密相连,一心一念,都必须从国家需要和利益出发!”

在研制洲际导弹时遭遇“十年动荡”,他“笑骂由人”屏蔽一切干扰,艰难推进研究,甚至练出了开会时以膝为桌、单手演算的“绝活儿”。

中国洲际导弹之父屠守锷事迹篇4

屠守锷(1917年12月5日-2012年12月15日),出生于浙江吴兴(今湖州市),中国科学院院士,火箭总体设计专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国导弹与航天事业主要开拓者之一,与任新民、黄纬禄、梁守槃一起尊称为“中国航天四老”。他长期从事导弹与火箭总体技术理论研究与工程实践工作,对导弹研制过程中重大关键技术问题的解决、大型航天工程方案的决策、指挥及组织实施发挥了重要作用。2012年12月15日,屠守锷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

硕士毕业之后,屠守锷应聘成为布法罗寇蒂斯飞机制造厂的一名工程师,负责飞机强度分析。工作和生活条件都是简陋的,但这并未影响屠守锷的工作热情,因为他知道,这是一个宝贵的实践机会。要想造出中国自己的飞机,光有理论知识是不够的,还必须有实际的经验,而从事这份工作,正是自己长本事的良机。他整日伏案工作,掌握吸收所能接触到的技术。

“科学救国”是20世纪初中国无数仁人志士一种救国理想。许多人从国外学成回国,教书育人,为国家培养栋梁之才,屠守锷就是其中成绩卓著的先驱之一,患难中的祖国和亲人时时牵扯着屠守锷这位海外游子的心。1945年(民国三十四年),抗战胜利了,历经浩劫的祖国百废待兴。屠守锷归心似箭,他辞去了工作,从东部的布法罗横穿北美大陆,历时40余天,到达西海岸的旧金山。没有客轮,他便搭乘开往青岛的运兵船,回到了祖国。然而,国民党政府根本无意兴办民族航空工业,失望至极的屠守锷只好把希望寄托在培养下一代航空人才上。

1946年2月(民国三十五年),这位年轻的学者到西南联合大学航空工程系任副教授,从事航空科学技术的教学与研究工作。1947年(民国三十六年)晋升为教授。就在这期间,他了解了中国共产党和共产主义思想,亲身的经历和眼前的现实使他认识到: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走向光明;只有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自己的强国梦才能实现。1948年末(民国三十七年),他毅然秘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80年早春,屠守锷和研究院院长张镰斧——一个在上甘岭战役中立过赫赫战功的团长一起,率领试验队进入了依然寒气逼人的茫茫戈壁。

要确保发射成功,远程导弹身上数以十万计的零部件,必须全部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在那复杂如人体毛细血管的线路管道上,哪怕有一个接触点有毛病,都可能造成发射失败。尽管有严格的岗位责任制,尽管发射队员个个都是精兵强将,但在屠守锷带着大家所进行的几十次眼看手摸、仪器测试中,还是查出了几根多余的铜丝。屠守锷肩上的担子实在太重了。短短几个月,他浑圆的脸瘦了一圈,乌黑的头发也白了几许。

中国洲际导弹之父屠守锷事迹篇5

从回国之初的任教、搞研究,直到1957年,屠守锷的专业都是飞机。“为啥改行搞导弹?国家需要啊!”掷地有声的话语,至今仍回荡在后辈的耳边。

屠守锷的新岗位,是钱学森领导下的十大研究室主任之一,负责导弹的结构强度和环境条件的研究。

“第一枚导弹搞得最艰难。”1960年末,苏联撤走全部援建专家,仿制的导弹是下马还是继续?面对阻力,他只平静地说了一句:“人家能做到的,不信我们做不到。”没有外援,屠守锷和同事们自行制订了“地地导弹发展规划”即“八年四弹”规划。这个规划,对中国导弹与火箭技术的发展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1962年3月,中国自行设计的第一枚中近程导弹在首飞试验中坠毁,痛苦与失望笼罩在科技人员的心头。屠守锷临危受命,两年后,这种中近程导弹连续8次飞行试验都取得成功。与此同时,中国第一代导弹技术专家掌握了导弹研制的重要技术和基本规律,为以后各种型号导弹的研制成功奠定了基础。

1980年中国向全世界宣布:5月12日到6月10日,由中国本土向太平洋南纬7度0分,东经171度33分,半径70海里的圆形海域,发射运载火箭。当时,这个消息让世界产生了震动。

屠守锷这一生中经历过多次发射试验,但是这一次对他来说压力巨大,因为这是面向全世界宣布的。屠守锷和当时研究院的院长张镰斧带着实验队进入了寒气逼人的戈壁大沙漠。大沙漠的气候、大沙漠的恶劣环境对他们这些年过半百的人来说是一种考验。屠守锷每天都在火箭实验阵地和发射阵地之间来回进行各种各样的测试和考核,有的时候一天要工作20个小时。

内容仅供学习,如需复制请赞助VIP会员,赞助后即可全站范文免费复制!


赞助会员请点击:开通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