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计划总结 > 工作计划

罐子的秘密的教案怎么写及范文

时间:2024-02-05 工作计划 我要投稿

【罐子的秘密的教案 第一篇】

罐子的秘密 教案 稿子汇 www.gaozihui.com

【教案目标】 公文汇 www.gongwenhui.com

1. 启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稿子汇,范文学习文库

2. 培养学生的观察、推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公文汇,办公文档之家

3. 帮助学生学会归纳和总结,发现规律。 公文汇 www.gongwenhui.com

4.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教学准备】

1. 一些装有不同物品的罐子。

2. 一些白纸和彩笔。

【教学过程】

一、引入(10分钟)

1. 启发学生的好奇心,提问:你们有没有想过,一个普通的罐子里面可能藏着什么秘密?

2. 让学生展开想象,讲述自己脑海中的罐子的秘密。

3. 引出新知识:“罐子的秘密”是指通过观察罐子里面的物品特征,推测罐子之前所装的物品,以及从中发现的规律和隐藏的秘密。

二、观察和记录(15分钟)

1. 将一只罐子递给第一个学生,让他默默观察。

2. 要求学生用纸和笔记录下他的观察结果,并尽可能地描述物品的特征和可能的用途。

3. 逐个传递罐子,直到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观察。

三、探索和展示(20分钟)

1. 依次请学生逐个分享自己观察到的物品特征和可能的用途,并将其记录在黑板上。

2. 学生们集思广益,合作推理每个罐子所装物品的可能性。

3. 学生自由讨论和陈述他们的思考过程和推理逻辑。

四、发现规律(15分钟)

1. 引导学生从观察到的物品特征中寻找共同点,并总结可能的规律。

2. 根据学生的发现,引导他们尝试给出每个罐子所装物品的最终答案,并解释规律。

3. 鼓励学生讨论和互相评价答案的合理性。

五、展示和总结(20分钟)

1. 邀请学生上台展示他们的推理过程和得出的答案。

2. 老师适时给予肯定和评价,鼓励学生提出更多问题和思考。

3. 总结今天的学习内容,强调观察、推理和总结在科学探索中的重要性。

【扩展和巩固】

1. 给学生布置观察实验作业,要求他们在生活中观察不同容器内的物品特征并归纳规律。

2. 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以“罐子的秘密”为主题,创作故事或绘画作品。

【范文】

秘密的罐子

深秋的一个午后,小明和小华在花园里玩耍。突然,小明眼睛亮了起来,“小华,你有没有注意到那只神秘的罐子呢?”

小华跟着小明的目光看去,只见一只普通的罐子摆放在远处的石凳上。“这是我们刚才没注意到的东西,里面肯定有什么秘密!”小华兴奋地说道。

两个小朋友快步跑到罐子旁边,小明小心地拿起,轻轻晃动着。罐子的声音告诉他们,里面装满了物品。小明小心翼翼地打开罐盖,他们发现了一封信,和几张卷曲的纸。他们分别读起了信和纸上的内容。信上写着:“你们找到了这只罐子,就来到公园的大树下,找到隐藏的宝藏。”两个小朋友激动地互相看了一眼,决定立刻去大树下寻找宝藏。

他们边走边聊,小明突然想到,“这是因为罐子里装的东西而触发的宝藏线索!我们想想,究竟是什么东西?”。小华认真思考了一会儿,说:“嗯,罐子摆放的地方很隐秘,并且它声音是摇摇晃晃的,里面的东西应该是液体,比如魔法药水!”小明听了点点头,“没错,而且纸上写字的方式也很特别,像是宝藏地图上的路径!那么,宝藏是埋在大树下的!”两个小朋友满怀期待地加快脚步。

他们迅速找到了公园的大树,仔细寻找着宝藏的线索。不出所料,他们发现了一个小洞,里面摆放着一个小小的金属盒子。打开盒子后,分别有两枚金币和一张手绘的卡片。卡片上写着:“恭喜你们找到了宝藏!金币是我送给你们的奖励,也是鼓励你们继续寻找更多智慧和力量的象征。请你们珍惜并继续探索这个世界!”

小明小华高兴地握着金币,感受到了探索的乐趣。

通过这个有趣的探索,小明和小华学会了观察、推理和总结的重要性。他们从罐子的声音、信封和纸张的特征中找到了线索,发现了宝藏的所在。这让他们更加明白,只要善于观察和思考,身边的一切都可以成为探索的源泉。未来,他们将继续探索更多的秘密,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

【小结】

通过“罐子的秘密”这个教案,学生们在观察和推理的过程中培养了探索精神和逻辑思维能力。通过实际操作,学生们发现了问题解决的乐趣,并在分享和讨论中相互促进,共同提升了学习的效果。同时,通过创作故事和绘画作品,学生们得到了更加丰富的表达和创造的机会。这将激发他们更多的好奇心和想象力,进一步拓宽他们的知识面和思维视野。

【罐子的秘密的教案 第二篇】

设计意图:

各种各样的罐子在小区、家里到处都有。在成人眼里,空的罐子就成了垃圾;但在孩子们眼里却成了宝贵的玩具,可看可玩可制作……由此可见罐子也蕴含着丰富的教育价值。何不充分利用这些唾手可得的废旧物来促进幼儿多方面能力的发展呢?由此,产生了此活动。

目标:

1、知道不同物体碰撞会发出,学习分辨2种声音。

2、自然地讲述探索结果。

3、对听辨声音感兴趣。

重点:知道不同物体碰撞会发出,学习分辨2种声音。

难点:自然讲述探索结果。

经验准备:会开启八宝粥罐子。

物质准备:八宝粥罐子32个,(8个装米,盖上有暗标记,9个装塑料珠子;15个空罐)。米、塑料珠子各2盆。空筐2个(贴有米和珠子标记)。

【活动过程】

一、幼儿第一次操作探索:我发现了什么?(3分钟)

⒈幼儿第一次探索,听辨有无声音。

师:“桌上有许多漂亮的罐子,请你不要打开,摇一摇,听一听,再告诉大家你有什么发现?”

⒉与同伴分享:你发现了什么?

二、学习听辨两种声音。(10分钟)

⒈幼儿第二次探索,猜猜罐子里的声音可能是什么发出的?

⒉学习听辨二种声音。

(1)为什么会发出声音?

(2)猜猜罐子里的声音可能是什么发出的?

(3)谁和他的声音是一样的?

(4)打开来看看是什么?(进行验证:米、珠子)

小结:原来罐子里装了不一样的东西,发出的声音就不一样了。

⒊归类摆放

⑴听口令摇动对应的罐子。师:米宝宝一起来唱歌;珠子宝宝一起来唱歌;

⑵出示有标记的筐,请幼儿按指令归类摆放。师:米宝宝罐子放在米宝宝标记的家里,珠子宝宝罐子放在珠子宝宝标记的家里。

⒋幼儿自由选择材料,制作会唱歌的`罐子。互相猜猜罐子里的秘密,进一步巩固对二种声音的认识。

师:下面请小朋友选择桌上的珠子或米其中一种装进空罐子里,盖上盖子,一起来做会唱歌的罐子。

(1) 要求:把罐子放在脸盆里装,米和珠子不要洒出来。

(2) 分组演奏。按材料不同分两组坐,听指挥演奏。

三、活动延伸:寻找不同声音。(2分钟)

再去找找,罐子装了其他材料会发出什么声音?

反思:

值得肯定的地方:

1。幼儿对活动关注度高,始终乐于探索,兴趣盎然。

2。活动目标符合本班幼儿实际能力。

3。教师语言儿童化,既不失科学活动的精炼,又符合托班幼儿年龄特征。

4。教师能够根据本次活动实际发展,及时、灵活调整活动环节。

存在不足及调整措施:

1。幼儿在第一次探索操作环节,出现拿着罐子敲桌子现象,虽属“自由探索”,但是敲击会损害桌子,教师应该及时制止、教育。

2。第一环节,教师没有明确提出要求不要打开罐子,幼儿把罐子打开米撒了一地,个别幼儿注意力转移,去地上捡米,导致一些混乱。

3。幼儿按标记归类摆放环节,教师发现了一名幼儿摆错位置,提出质疑:“我看到咚咚咚的罐子放到小标记的盒子里了,应该放哪里呀?”教师发现了幼儿的错误,应该要求幼儿自己纠正错误,教师的指导语明显指示正确的是放在大标记盒子里,幼儿也就用不着思考了。

【罐子的秘密的教案 第三篇】

设计意图:

各种各样的罐子在小区、家里到处都有。在成人眼里,空的罐子就成了垃圾;但在孩子们眼里却成了宝贵的玩具,可看可玩可制作……由此可见罐子也蕴含着丰富的教育价值。何不充分利用这些唾手可得的废旧物来促进幼儿多方面能力的发展呢?由此,产生了此活动。

活动目标:

1、知道不同物体碰撞会发出,学习分辨2种声音。

2、自然地讲述探索结果。

3、对听辨声音感兴趣。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重难点:

重点:知道不同物体碰撞会发出,学习分辨2种声音。

难点:自然讲述探索结果。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会开启八宝粥罐子。

物质准备:八宝粥罐子32个,(8个装米,盖上有暗标记,9个装塑料珠子;15个空罐)。米、塑料珠子各2盆。空筐2个(贴有米和珠子标记)。

活动过程:

一、幼儿第一次操作探索:我发现了什么?(3分钟)

⒈幼儿第一次探索,听辨有无声音。

师:“桌上有许多漂亮的罐子,请你不要打开,摇一摇,听一听,再告诉大家你有什么发现?”

⒉与同伴分享:你发现了什么?

二、学习听辨两种声音。(10分钟)

⒈幼儿第二次探索,猜猜罐子里的声音可能是什么发出的?

⒉学习听辨二种声音。

(1)为什么会发出声音?

(2)猜猜罐子里的声音可能是什么发出的?

(3)谁和他的声音是一样的?

(4)打开来看看是什么?(进行验证:米、珠子)

小结:原来罐子里装了不一样的东西,发出的声音就不一样了。

⒊归类摆放

⑴听口令摇动对应的罐子。师:米宝宝一起来唱歌;珠子宝宝一起来唱歌;

⑵出示有标记的筐,请幼儿按指令归类摆放。师:米宝宝罐子放在米宝宝标记的家里,珠子宝宝罐子放在珠子宝宝标记的家里。

⒋幼儿自由选择材料,制作会唱歌的.罐子。互相猜猜罐子里的秘密,进一步巩固对二种声音的认识。

师:下面请小朋友选择桌上的珠子或米其中一种装进空罐子里,盖上盖子,一起来做会唱歌的罐子。

(1) 要求:把罐子放在脸盆里装,米和珠子不要洒出来。

(2) 分组演奏。按材料不同分两组坐,听指挥演奏。

三、活动延伸:寻找不同声音。(2分钟)

再去找找,罐子装了其他材料会发出什么声音?

活动反思:

值得肯定的地方:

1.幼儿对活动关注度高,始终乐于探索,兴趣盎然。

2.活动目标符合本班幼儿实际能力。

3.教师语言儿童化,既不失科学活动的精炼,又符合托班幼儿年龄特征。

4.教师能够根据本次活动实际发展,及时、灵活调整活动环节。

存在不足及调整措施:

1.幼儿在第一次探索操作环节,出现拿着罐子敲桌子现象,虽属“自由探索”,但是敲击会损害桌子,教师应该及时制止、教育。

2.第一环节,教师没有明确提出要求不要打开罐子,幼儿把罐子打开米撒了一地,个别幼儿注意力转移,去地上捡米,导致一些混乱。

3..幼儿按标记归类摆放环节,教师发现了一名幼儿摆错位置,提出质疑:“我看到咚咚咚的罐子放到小标记的盒子里了,应该放哪里呀?”教师发现了幼儿的错误,应该要求幼儿自己纠正错误,教师的指导语明显指示正确的是放在大标记盒子里,幼儿也就用不着思考了。

【罐子的秘密的教案 第四篇】

活动目标:

1、知道不同物体碰撞会发出,学习分辨2种声音。

2、自然地讲述探索结果。

3、对听辨声音感兴趣。

重点:知道不同物体碰撞会发出,学习分辨2种声音。

难点:自然讲述探索结果。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会开启八宝粥罐子。

物质准备:八宝粥罐子32个,(8个装米,盖上有暗标记,9个装塑料珠子;15个空罐)。米、塑料珠子各2盆。空筐2个(贴有米和珠子标记)。

活动过程:

一、幼儿第一次操作探索:我发现了什么?

1、幼儿第一次探索,听辨有无声音。

师:“桌上有许多漂亮的罐子,请你不要打开,摇一摇,听一听,再告诉大家你有什么发现?”

2、与同伴分享:你发现了什么?

二、学习听辨两种声音。

1、幼儿第二次探索,猜猜罐子里的声音可能是什么发出的?

2、学习听辨二种声音。

(1)为什么会发出声音?

(2)猜猜罐子里的.声音可能是什么发出的?

(3)谁和他的声音是一样的?

(4)打开来看看是什么?(进行验证:米、珠子)

小结:原来罐子里装了不一样的东西,发出的声音就不一样了。

3、归类摆放

(1)听口令摇动对应的罐子。师:米宝宝一起来唱歌;珠子宝宝一起来唱歌;

(2)出示有标记的筐,请幼儿按指令归类摆放。师:米宝宝罐子放在米宝宝标记的家里,珠子宝宝罐子放在珠子宝宝标记的家里。

4、幼儿自由选择材料,制作会唱歌的罐子。互相猜猜罐子里的秘密,进一步巩固对二种声音的认识。

师:下面请小朋友选择桌上的珠子或米其中一种装进空罐子里,盖上盖子,一起来做会唱歌的罐子。

(1)要求:把罐子放在脸盆里装,米和珠子不要洒出来。

(2)分组演奏。按材料不同分两组坐,听指挥演奏。

三、活动延伸:寻找不同声音。

再去找找,罐子装了其他材料会发出什么声音?

【罐子的秘密的教案 第五篇】

  设计意图

小班年龄的幼儿的注意力仍以无意注意为主,凡是生动、活泼形象的事物都容易引起他的注意,所以家长会常常发现这种现象,比如他正在聚精会神地玩自己喜爱的玩具或游戏时,周围一旦出现什么新异的,他马上就会分散注意,他的有意注意水平仍然很低,一般只能维持3-5分钟。所以小班幼儿的活动,大致以简单易接受为主。但是,因为他们的年龄特点,设计活动时,必须采用有趣的形式。通过有条理的步骤,一步步深入,试着让他们达到活动的目标,收获活动的.知识。

  活动目标:

1、听便各种声音,能够大胆用语言表达。

2、有目的的倾听,有准备的猜想。

3、大胆参与活动,体验探索的乐趣。

4、知道不同物体碰撞会发出,学习分辨。

  活动准备:

认知准备:已经认识过米、红豆、核桃。

教具准备:PPT课件、红绿灯牌子、音乐。

  教学重点:

知道不同物体碰撞会发出,学习分辨2种声音。

  教学难点:

自然讲述探索结果。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幼儿与客人老师打招呼,消除紧张感。

2、教师(出示罐子):你们看,今天金老师给小朋友们带来了好多好多的罐子!(摇动没装东西的罐子)罐子里面都东子吗?你怎么知道没有?(不停摇动,引导幼儿)

幼儿:因为没有声音。

3、教师:哦,没有东西就没有声音。(打开盖子)看看到底有没有东西哦,有东西吗?没有!小朋友们真聪明。

二、基本部分

1、教师(向罐子内装东西):老师来变戏法喽,你们再听听,听听有没有声音。

2、教师(摇动罐子):猜猜,有东西吗?你怎么知道哒?有声音就里面有东西了对吗?现在老师这里有那么多罐子,你去找一个里面都东西的罐子,罐子都封住的不可以打开,今天要用耳朵,用你的小耳朵去找找那个管子里面是有东西的,你拿一个有东西的去做到位置上好吗?赶快来找找。

3、幼儿寻找

4、教师:找到了吗,找到了就坐回去。(幼儿回座位。)

5、教师:谁的罐子里有东西的?(教师摇动罐子)谁的罐子里有东西哒?大家都有哒?(罐子双手捂住放在胸前)好了,罐子宝宝保护好,罐子宝宝一直让他发声音它也会哑掉的哦。罐子宝宝有声音的对吗?那里面声音一样吗?(摇动罐子)听!听听,你的东西和他的东西一样吗?

(幼儿摇动罐子说出:不一样。)

【罐子的秘密的教案 第六篇】

活动目的:

1、辨别两种,使幼儿对声音产生探究的欲望。

2、培养幼儿的操作兴趣,发展观察里,注意力以及对科学活动的喜爱。

活动准备:

1、空八宝粥罐子、红豆、米若干

2、录音机,舞曲音乐

活动过程:

一、介绍新朋友罐头宝宝。

1、 教师与幼儿拿着空罐头宝宝一起跳舞师:今天老师带来了新朋友与小朋友一起来做游戏。

二、给罐头宝宝喂食

1、 师:罐头宝宝与小朋友玩得真高兴,可是他们的肚子有点饿了,怎么办呢?(喂东西给他们吃)

2、师:你知道罐头宝宝喜欢吃什么东西呢?(让幼儿随意地说说罐头宝宝吃的东西)

3、 师:你们觉得罐头宝宝喜欢吃这么多东西,那我们来瞧瞧他们到底喜欢吃什么,看看你们有没有猜中了。

教师边说边用转换仪出示米和红豆

4、 师:你们愿意给罐头宝宝喂食吗?

后面都是为罐头宝宝准备的这些食物,呆会请小朋友来选择一种食物喂给你手里的罐头宝宝吃,我们把罐头宝宝轻轻摇摇,用你的耳朵来听一叮你手里的罐头宝宝会发出什么好听的声音。

幼儿拿好自己手里的罐头宝宝到活动室后面给罐头宝宝喂食,教师巡回指导,提醒幼儿注意不要让把食物弄在地上,罐头宝宝吃好后轻轻地摇一摇罐头宝宝。

三、分辨罐头宝宝发出的声音。

1、 师:现在请小朋友拿好你的罐头宝宝轻轻地回到自己的坐位,把你的罐头宝宝藏在椅子下面。

2、 师:刚刚我们给罐头宝宝喂了好吃的食物,谁愿意来让你的罐头宝宝发出好听的声音。

请幼儿上前来示范用罐头宝宝发出声音。

3、 师:这个小朋友的罐头宝宝发出了什么好听的声音呀!

鼓励幼儿能用一些简单的词来说说听到的声音。

4、那你们知道他给罐头宝宝喂了什么好吃的东西吗?

让幼儿来猜测罐头发出的声音是因为吃了什么东西。并用转换仪来验证幼儿的说法。

5、请能发出相同声音的罐头宝宝来一起唱唱歌。

6、师:谁还愿意到前面来让你的罐头宝宝发出不一样的声音呢?

教师请给罐头宝宝喂另一种食物的幼儿带他的罐头宝宝上前去示范罐头发出的`声音,教师引导幼儿能听清声音,知道罐头里喂的是什么食物。

四、幼儿相互交换罐头宝宝

1、 让幼儿尝试听。

师:现在要请小朋友来玩个游戏,刚才你们都知道两种不同的食物喂给罐头宝宝会发出,请刚刚给罐头宝宝喂过米的小朋友和刚刚给罐头宝宝喂过红豆的小朋友交换一下手里的罐头宝宝。

让幼儿去寻找另外一种声音的罐头自己来尝试倾听。

五、请幼儿带着罐头吃饱了的罐头宝宝一起运动一下。

活动反思:

值得肯定的地方:

1.幼儿对活动关注度高,始终乐于探索,兴趣盎然。

2.活动目标符合本班幼儿实际能力。

3.教师语言儿童化,既不失科学活动的精炼,又符合托班幼儿年龄特征。

4.教师能够根据本次活动实际发展,及时、灵活调整活动环节。

存在不足及调整措施:

1.幼儿在第一次探索操作环节,出现拿着罐子敲桌子现象,虽属“自由探索”,但是敲击会损害桌子,教师应该及时制止、教育。

2.第一环节,教师没有明确提出要求不要打开罐子,幼儿把罐子打开米撒了一地,个别幼儿注意力转移,去地上捡米,导致一些混乱。

3..幼儿按标记归类摆放环节,教师发现了一名幼儿摆错位置,提出质疑:“我看到咚咚咚的罐子放到小标记的盒子里了,应该放哪里呀?”教师发现了幼儿的错误,应该要求幼儿自己纠正错误,教师的指导语明显指示正确的是放在大标记盒子里,幼儿也就用不着思考了。

【罐子的秘密的教案 第七篇】

活动目的:

1、辨别两种,使幼儿对声音产生探究的欲望。

2、培养幼儿的操作兴趣,发展观察里,注意力以及对科学活动的喜爱。

3、在交流活动中能注意倾听并尊重同伴的讲话。

4、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

活动准备:

1、空八宝粥罐子、红豆、米若干。

2、录音机,舞曲音乐。

活动过程:

一、介绍新朋友罐头宝宝。

1、教师与幼儿拿着空罐头宝宝一起跳舞。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新朋友与小朋友一起来做游戏。

二、给罐头宝宝喂食。

1、师:罐头宝宝与小朋友玩得真高兴,可是他们的肚子有点饿了,怎么办呢?(喂东西给他们吃)

2、师:你知道罐头宝宝喜欢吃什么东西呢?(让幼儿随意地说说罐头宝宝吃的东西)

3、师:你们觉得罐头宝宝喜欢吃这么多东西,那我们来瞧瞧他们到底喜欢吃什么,看看你们有没有猜中了。

教师边说边用转换仪出示米和红豆

4、师:你们愿意给罐头宝宝喂食吗?

后面都是为罐头宝宝准备的这些食物,呆会请小朋友来选择一种食物喂给你手里的罐头宝宝吃,我们把罐头宝宝轻轻摇摇,用你的耳朵来听一叮你手里的罐头宝宝会发出什么好听的声音。

幼儿拿好自己手里的罐头宝宝到活动室后面给罐头宝宝喂食,教师巡回指导,提醒幼儿注意不要让把食物弄在地上,罐头宝宝吃好后轻轻地摇一摇罐头宝宝。

三、分辨罐头宝宝发出的声音。

1、师:现在请小朋友拿好你的罐头宝宝轻轻地回到自己的坐位,把你的'罐头宝宝藏在椅子下面。

2、师:刚刚我们给罐头宝宝喂了好吃的食物,谁愿意来让你的罐头宝宝发出好听的声音。

请幼儿上前来示范用罐头宝宝发出声音。

3、师:这个小朋友的罐头宝宝发出了什么好听的声音呀!

鼓励幼儿能用一些简单的词来说说听到的声音。

4、那你们知道他给罐头宝宝喂了什么好吃的东西吗?

让幼儿来猜测罐头发出的声音是因为吃了什么东西。并用转换仪来验证幼儿的说法。

5、请能发出相同声音的罐头宝宝来一起唱唱歌。

6、师:谁还愿意到前面来让你的罐头宝宝发出不一样的声音呢?

教师请给罐头宝宝喂另一种食物的幼儿带他的罐头宝宝上前去示范罐头发出的声音,教师引导幼儿能听清声音,知道罐头里喂的是什么食物。

四、幼儿相互交换罐头宝宝。

1、让幼儿尝试听。

师:现在要请小朋友来玩个游戏,刚才你们都知道两种不同的食物喂给罐头宝宝会发出,请刚刚给罐头宝宝喂过米的小朋友和刚刚给罐头宝宝喂过红豆的小朋友交换一下手里的罐头宝宝。

让幼儿去寻找另外一种声音的罐头自己来尝试倾听。

五、请幼儿带着罐头吃饱了的罐头宝宝一起运动一下。

活动反思:

整个活动看似简单,调理清晰,但是,等我真正把活动上完后,才发现其中的问题。事实证明了,看似简单的东西,做起来未必简单。

首先,我在拿到这个活动的时候,我在看活动过程时,发现,应老师所设计的活动非常周密,她好像不仅把活动大致流程处理了,而且还把与小朋友之间的互动也考虑进去了。这个就是作为新教师的我与一个名师的区别。处理细节总是那么心思缜密。对于我们幼儿教师来说,如何上出一节出色的教学活动,关键就是看活动过程是否清晰,有条理;与小朋友们之间的互动及一些活动中所出现的突发事件,对于突发事件又是如何处理。如果说这些能做到比较好。那么,也就是说,能从新教师转变成一个成熟、稳重的老教师了。

内容仅供学习,如需复制请赞助VIP会员,赞助后即可全站范文免费复制!


赞助会员请点击:开通会员

×